分享

一灯之二

 圣贤教育666 2019-04-21

接上。

说“風”

问曰:为何要说“风”?经曰:风为百病之长。六淫之中,风排第一。

可见,“风”这玩意,是很值得好好研究一二的。很多人有一个误解,认为“风,就是空气的流动”。这个,我就不举例了,相信你已经看的不少了。

呵呵,别管是谁这么告诉你,别管他的头衔是“专家”还是“教授”,有多么权威,只要这么说,就可以肯定他没有真正去思考、去研究这个“风”字。信口开河,只是想当然耳。所以,这样的见解,不听也罢。

为什么?很简单啊。

第一,“空气的流动”,只有在近代才为人所知。而我们内经、伤寒的那个年代,还是没有“空气”一说的。你拿一个现代人的认知,去解释几千年前古人的认知,嘿嘿,恐怕是驴唇不对马嘴的。

第二,在“六淫”中,其他几种“气”,都是单一的。而我们今天所说的“空气”,是一种混合物,除了那些极其微量的气体之外,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那么,你说这个风邪致病,究竟是因为其中的“氧气”呢?还是“氮气”?还是这个大杂烩的集体力量呢?

呵呵,其实都不是。古人所说的“风”,和我们今天所说的“风”,不是一个概念的。别看都是这个“风”字,就混为一谈了。为了从字形上加以区分,我还是把古代的这个风,用繁体字“風”来表示吧。免得后面行文的时候大家看着两个字打架。嗯,好吧,那么什么才是“風”呢?

问曰:何为風?

师曰:《眞意·有無》曰:陽薄於陰,气動爲風。

这是什么意思呢?“風”,是一种“気”,一种天地间充斥的本源之气。这种本源之气,在四时中,应四正四隅而各有生发。说白了,在天地之间,充斥着一种非常精微的本源之气,就像大海的海水一样满盈。这种天地之间的本源之气也会像海水一样涨潮、落潮的。每到春天春分的时候,这种本源之气就会从东方开始升发,然后向其他方向扩散,而这种扩散的过程和表现,就是古人所说的“風”。

所以说,“風”,是天地间本源之“気”的升发和流动。为什么用这个“気”字呢?还是要区别大家常常混淆的空气的“气”。所以,用这个“気”来表述天地之间精微之气的升降,不是指空气哦。随着四时之中,天地之气的应时升发、扩散,这个“風”字又主宰了天地间万物的生、长、收、藏。

春分,天地之气从东方开始升发,所以風从东方来。这种風,活泼而温润,生机旺盛、生气勃发,所以主万物之生发。

夏至,天地之气从南方开始升发,所以風从南方来。这种風,热烈而健旺,活力无限,主万物之长养。

秋分,天地之气从西方开始升发,所以風从西方来。这种風,肃杀而燥劣,主万物之收摄。

冬至,天地之气从北方开始升发,所以風从北方来,这种風,冷酷而严厉,主万物之潜藏。

这种对应不同时节而生发的“風”,也就是“时气”了。所谓的“时气”,就是当其时而有其气也。大到四时,小到每个节气,都应该当其时而有其气。这种应时而来的“气”,其气醇正而冲和。

打一个比喻:当其时而生的“时气”,就像在水池中滴入一滴红墨水。扩散之前,这就是“时气”。当红墨水开始向四周扩散开去,这个浸染过程形成的表现,就是所谓的“風”了。明白没?

经典中的“風”,指的是“时气”在天地间的流行、扩散。而不是空气的流动。就像上面的比喻:红墨水扩散,并不一定能使水池中的水形成“水流”。浸染的扩散是自行完成的。而当水池中的水开始流动的时候,是会促进墨水的扩散的。而当大量红墨水冲击的时候,也会在水池中造成池中水的流动。

这就是“風”、空气、“风”之间的关系,和“红墨水”,池水、水流之间的关系非常类似,有相互作用,但不是同一回事儿。好了,终于把“風”的概念阐述清楚了。不知道大家能不能听明白?咱继续往下说了哦。当春分时,“風”从东方来。这是应春时、应东方来的“时气”。这种“时气”,准时而来,来的不多也不少,这就是所谓的“当至而至”。这种“当至而至”的“时气”就叫做“正气”,也叫“正风”。

问曰:何谓正風?何谓正邪?

师曰: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正風。正气者,正風也,从一方来,非实風,又非虚風也。主生,长养万物。

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正风者,其中人也浅,合而自去,其气来柔弱,不能胜真气,故自去。

问曰:何谓虛邪?

师曰:虚邪者,八正之虚邪气也。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正風。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邪气者,虚风之贼伤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

所以,“虚風”是一种特指,是指当其时,而反从其相对之处而来的“風”。例如,春分,应时之风当是从东方而来,这才是正常的。现在“風”却反而从西方而来,这就是“虚風”了。“正風”主生,“虚風”主杀。

在这里,我们先解决一下《内经》经文中这里论述中的这两条经文有相互抵触的地方,原文如下:

1、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

2、正气者,正风也,从一方来,非实风,又非虚风也。邪气者,虚风之贼伤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正风者,其中人也浅,合而自去,其气来柔弱,不能胜真气,故自去。

在这里,经文的第一条说“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而上面的问答中,我们已经把“实風”改为“正風”。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修改呢?

第一、按照上一条的定义:“实風”是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主生,长养万物。那么,“实風”就是当其时的天地之间的“正气”。但是。

第二、按照第二条的定义:“正气”是“正風”,虽然“从一方来”却又不是“实風”,不是“虚風”。我们先不管“虚風”。若这个“正風”不是“实風”,那么它要么不是“应其时”而来的,要么不是“应其地”而来的。不管是哪一种,这个“正風”还真不是当其时而该来的“正气”,而是“邪气”。所以,它也就不应该称为“正气”。

第三、在看看第二条随后的论述“正风者,其中人也浅,合而自去,其气来柔弱,不能胜真气,故自去。”这就是问题了。如果“正风”是“邪气”,那么其致病就不会是这样轻浅的表现了,这也与客观感受“邪气”所表现出来的事实症状是不符的。大家都知道,临床触冒“邪气”而发的外感病,一般都是比经文中的这种描述重的多了。

所以,综上所述,这两条经文应该是:

1、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正气(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

2、正气者,正风也,从一方来,非实风,又非虚风也。邪气者,虚风之贼伤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正风者,其中人也浅,合而自去,其气来柔弱,不能胜真气,故自去。

这样,就正好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印证了。

所以,个人认为,第一条的“实風”二字,当是王冰等在传抄中的笔误。应当是“正風”为妥。而真正的“实風”,是比“正风”更足的一种太过的表现。关于这个问题,大家先不要急于批判,等大家联系上下文,真正看完了、理解了这篇“風”,相信大家就能真的明白的。

有些熟悉内经的人或许会问了:“经曰: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正风,主生,长养万物。”这个很好理解的。但是经中还说了:“正风者,其中人也浅,合而自去,其气来柔弱,不能胜真气,故自去。”难道,主长养的“正气”也会致病吗?这是什么原因呢?

呵呵,其实这个很简单的。在平人、应时、正气,不为害、不为病。而羸者、脏气虚,故在平人为不多不少、不偏不倚的“正气”,在羸者则有偏过矣,故亦可为病。但其病也轻,其人真气来复时,病可自去的,不足为害矣。

问曰:何谓实風?师曰:在经中。

呵呵,所谓的“实風”,经中并未明言。但是把下面几节经文结合起来看,就不难明白什么是“实風”了。

经文1

1、正气者,正風也,从一方来,非实風,又非虚風也。

2、问曰∶何谓“未至而至,至而不至,至而不去,至而太过”?

经文2

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此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问曰:如此奈何?

师曰:但气候有应至仍不至,或有未应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过者,皆成病气也。

经文1出自内经,上面有引用。

经文2出自仲景。

结合这两条经文,我们就不难看出,原来所谓的“实風”,就是“当至而太过”、或“不当至而至”的“时气”。来早了,或者来多了,来的太足了。太足了,就叫做“实風”。

太足了也不是好事啊,过犹不及嘛。太足了,反而也会致病的。电压太过了,就会损坏用电器;大河里水太多了,就会泛滥。所以,这种“时气”太足了,也一样会发病的。但是,在经典中系统论述这种“实風”致病的很少。那么,我们来举个例子,看看“实風”会有那些表现:

若上一年的冬天,寒水太过。至春分的时候,寒气依然不减,天气当温却不温。这里就有两个表现了。

第一,是寒水太过,以至于到春分时令,还是寒气肆掠。这就是“当去而不去”,是“太过”。

第二,同时,时令已至春分,但天气当温反而依然寒冷,这就是“当至而不至”,是“不及”。

这样,寒水之气太过,厥阴风木升发不及,就会外有束寒,内有郁热。所以,这样的时候是很容易爆发“温病”的。你看看春温的发病,基本都是这种情况的。其实,这也是“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当这种“时气”,来的迟了,或者来的少了。这就是“当至而不至”、“至而不及”。这就是“时气”来的太少了。太少了会不会致病?会的。

这种“至、不至”的问题,我们只是为了说“風”才初略地谈了一下,真正细分下来,里面很有很多东西的。以后在讨论《阴阳大论》的时候,会详细加以阐述。

问曰:何为風邪?

师曰:凡不正之風气,皆是風邪。

好了,这里提到的“正風”、“实風”、“虚風”,都是几个很典型的例子。

那么,如果春分时节“風”从南方来?从北方来?从西北来,从西南来?等等情况,那又如何呢?像这种不应时、不应方位而来的“風”,则统称“邪風”。“邪風”发病,各有不同。上面,我们讨论了四方应四时的四种“風”。这在方位上是“四正”。另外还有“四隅”,就是从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角来的風,合起来,就是所谓的“八风”了。而这里,才只谈论了“風邪”之中“虚風”部分的内容。下面我们继续讨论“風邪”的其他部分——八風。

问曰:何谓四时八風?

师曰:《經》曰:四時有風焉,名曰八節八風。八風發邪,以爲經風,觸五臟,加而爲邪氣,邪氣内薄,是以發病。

问曰:八風发病奈何?

师曰:風從東方,其傷人外侵筋而內淩肝膽,故曰嬰風。婴風入肝,筋縮弗用,肌緃不收,濕淫形。

風從東南,其傷人外在肌而內侵胃,故曰弱風。弱風入膽,背控頸項急,股外寒,多夣而惊。

風從南方,其傷人外在脈而內舍心,故曰大弱風。大弱風入心,脈殭,諸熱,頭腦弗清,陽濁血鬱。

風從西南,其傷人外在肉而內舍脾,故曰謀風。謀風入胃,肌肉耎弗用,氣濁體重,弱。

風從西方,其傷人外浸皮而內瘀肺,故曰剛風。剛風入脾肺,皮膚干燥,消以渴。

風從西北,其傷人外在手太陽脈,而內傷小腸,故曰折風。折風入小膓,脈絕溢,閉結弗通,善暴死。

風從北方,其傷人外在胃而內傷腎,故曰大剛風。大剛風入腎,背膂肩筋傷,寒爲清滯。

風從東北,其傷人外腋脇而內大腸,故曰兇風。凶風入太陽,亦脇,肢節骨痛。

顺便说一下,《内经》中的“八風”,是指来自四正四隅的风气。和佛教中的“八风”不是一个概念。佛教中的“八风”,更多的是指各种负面情绪对心境的影响。不要混为一谈就行了,这里不做讨论。

这里讨论的是“四时八风”,我们前面说过,四时应四正四隅而生发的时气,就是四时的正气,是正風。正風主长养,故不致病。此处讨论的“八风发邪”,是四时不正之气,是“邪風”,邪風则致病。这是论述“風邪”中“八風”各自所伤、所病的情况。当然,“風邪”致病,显然远远不止“八風”发病这些内容。更多的我们在后面继续详细讨论。

从时令上说,有春夏秋冬四时的風。此外如果再细分下去,每个时令又都分为六个“节气”,而每个“节气”所对应的風,也是不尽相同的。但凡发不应时的風,都是“邪風”的。所以,風邪,为患最多。同时又是很多其他疾病的基础疾病。所以,经曰“風为百病之长”、“風为百病之始”。

好了,啰嗦了许多,借助经典,系统地把“風”这个概念阐释了一些。全部阐述完了么?没有。还有很多“風”的内容,大家在以后的读经中,自己慢慢体会。这里提纲挈领地拿一些重点,来论述以往学界对“風”的误解、曲解和疏漏。

小结

什么是“風”?明白了么?可别再和自然界的“风”混为一谈了哦。自然界的“风”,仅仅是空气流动而已。例如蒲扇轻摇,空气也就流动生成了“风”。显然这个“风”,不是作为“六淫之首”的那个坏蛋头子的“風”。更不是所谓的“百病之长”。

总体来说,“虚風”是致病能力最强的“邪風”,重病多死。“邪風”是天地间致病最多的病因。随时随地、无时无刻都可能有其存在,它就在你身边。“正風”是正气,主长养,一般不能致病。若其人正气虚衰,感触而发病,病势亦浅,可自愈。“实風”是正气太过之气,自身有一定的致病能力,另外由于对其他时令之气有一定影响,所以可能会造成另外一些时令疾病的发生。例如“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不病温,夏必病暑。”这就是“实風”的后续影响。

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