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然笔记61丨我们农村是这样烤火的

 胡子自然杂记 2021-08-13

炕满腊肉的火笼屋(胡子不瘦/画)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秋风吹的树叶瑟瑟作响,天气清凉寒冷,树叶纷纷掉落,地上露水也化作白霜。刚刚过了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虽然还是秋天,但是气温已是大幅度下降,冬天也调皮的露出了头。我要穿秋裤,谁也拦不住,这光是穿秋裤已经无济于事,迅速切换到烤火模式。

    在北方冬天是集中供暖气,在暖和的房间里,不知道南方冬天的冷,南方的冬天是屋里屋外一个冷。那可以开空调呀,空调一开电表上的度数“蹭 蹭 蹭”只往上涨不说。空调开了,在密闭环境下,空气流通不好,室内污染物浓度增加,空气质量下降,对人体会产生很大的危害。

    我们多会选择烤火,用的最多就是烤火桌,一个不锈钢桌型架子,上面放上一块大理石地板做桌面,四周围上厚厚的专用围布,便于保温,桌子里面放一个电火炉或者电火盆,也有放炭火的。脚伸进去,盖上桌布,暖和极了,俗话说“寒从脚起”脚烤暖和了全身就不冷。也有更高级的,桌子和烤火炉一体,还可炒菜烧火锅。

温暖的土家火塘(胡子不瘦/摄)

    在我记忆最深的是我们小时候农村的土家火塘,火塘我们称之为“火坑”,有固定的专门用于烤火的房间,我们称作“火坑屋”“火笼屋”。在房间角落或者靠墙的一边,用一截弧形的树筒围着,树筒内陆上先铺一层干土,在放上柴火生火,人们就围坐火塘外面。有的是在地上挖的一个坑,周围用石头砌成一个四方形。

    上面横梁上挂满了新鲜猪肉,借助柴火的烟熏,渐渐变成香香的腊肉。在刚刚开始的时候,会在火上面放上刚刚砍回来的新鲜柏树枝,冒着浓浓的烟,这样先熏一两天,才会使腊肉带上香味。在腊肉林中间还会留出一个空隙,挂上竹篮,里面放着新做的豆腐,也随着火烤烟熏变成腊味豆腐干。

感觉生活都是甜的“秧”(胡子不瘦/摄)

    到了冬天,一家人的活动范围基本上就在这个火笼屋里。火塘上面还会挂一根可以上下移动的、熏得黢(qū)黑的满是扬尘的铁挂钩。挂上鼎锅,割下一块腊肉切块,拿下一块干豆腐切条,抓几把干洋芋果果,一起炖着,一会儿香味四溢。妈妈再去菜园子砍上一兜白菜,肉汤煮白菜也是妙不可言。再还可以用腊味豆干炒腊肉,放点蒜苗,再不用放其他任何东西,已是极美味了,写着写着不禁吞了一口清口水。

    火旁随时用铜罐煨着水,一天的喝茶用水,以及劳碌一整天后用来洗手洗脸洗脚,都是靠这个烧水。火塘边上还有一个大的洋瓷盅子(杯子),放上一把茶叶,随时有热茶喝,这种热茶呀,不烫,刚刚好可以喝上一满口,我们亲切的称为“满口茶”,真是喝着痛快,痛快!就像我们在影视剧上面所说的“大口大口吃肉,大口大口喝酒”那样痛快。爷爷喜欢喝浓酽一点的茶,茶叶放的多一些。所以大盅子旁边还会有一个小点的盅子,那是爸爸的,喝的清淡一些,我们也喝这个小盅子的茶。

土家火塘里的欢笑(胡子不瘦/摄)

    一家老小围坐在火塘边,爷爷嘴巴哒巴哒的吸着旱烟袋,边看着已经被他翻烂封面的《隋唐演义》,看累了会主动给我们讲书中的故事,有时候还会在墙上写上他看书看到的做人道理,教我们俗语“火要空心,人要忠心”等。奶奶和妈妈忙着纳鞋底,给我们做过年穿的新棉鞋。我们还会缠着奶奶给我们讲她们讲旧社会的故事和事情。

    晚上饿了,就在火坑里烤红薯烤洋芋吃,用柴火灰盖着慢慢烤,洋芋被烤出金灿灿的锅巴,那种略带焦糊味的香味,香的诱人。还有在挖红苕的时候,就会挑选一些糖分比较多的,四五个一捆,挂在外面墙上,进行风干一部分水分,剩下更多的糖分,这就是农村才特有的“殃苕儿”,然后拿来烤了吃,那才叫个甜呀,那真是吃上一口感觉生活都是甜的!还可以烧鸡蛋吃,用萝卜菜叶包着,掩盖在柴火灰里面,慢慢的等待,当听到低沉的“砰~”的一声,就说明鸡蛋熟了,开始享受美味吧。

看着都让人流口水的味豆干炒腊肉(网络图片)

    在所有火塘记忆中最深刻的是,四外公家的大火塘。每年我们都要去给几个外公家拜年,四外公平时积攒下来很多的干木柴和树疙瘩,到过年这几天,毫不吝惜的全拿出来,燃起熊熊柴火,把火塘烧的红红火火的,随着烈火烧旺,我们就要时不时地挪动椅子,往边上退,烤得烤的我们汗流浃背。这是对我们最盛情的款待,红红的火焰也映红了我们一张张笑脸。

     现在都用上了回风炉,可以烤火,烧水做饭,替代了火塘和灶台的功能,既干净,又省柴,还可以碳柴两用。这种火塘农村也保留不多了,也只剩下熏腊肉的用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都纷纷搬离农村来到到城镇,火塘也会随之消失,渐渐变成一道久远的历史记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