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博物馆之一

 hsgzlgg 2019-04-21

       上海博物馆创建于1952年,原址在南京西路325号旧跑马总会,1959年10月迁入河南南路16号中汇大楼,现位于上海市中心人民广场的南侧黄浦区人民大道201号。

       1993年8月,上海博物馆新馆开工建设,1996年10月12日全面建成开放。上海博物馆建筑总面积39200平方米,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地下二层,地上五层,高29.5米,总投资5.7亿元。新馆是方体基座与圆形出挑相结合的建筑造型,具有中国"天圆地方"的寓意。


       馆名"上海博物馆"系建国后上海第一任市长陈毅所书。南门两侧八尊汉白玉雕塑,极具庄严雄浑之气。


       上海博物馆陈列面积共计12000平方米,一楼为中国古代青铜馆、中国古代雕塑馆和展览大厅;二楼为中国古代陶瓷馆、暂得楼陶瓷馆和展览厅;三楼为中国历代书法馆、中国历代绘画馆、中国历代查印馆;四楼为中国古代玉器馆、中国历代钱币馆、中国明清家具馆、中国少数民族工艺馆和展览厅。




       古代青铜馆:中国古代青铜馆展厅面积1200平方米,其中陈列了400余件精美的青铜器,中国商周时代,青铜器是古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青铜器又以具有长篇铭文和著录的重较多为特色,新的陈列品中还有西周的晋候器和秦国早期秦公器等重要文物。

古代青铜馆分为七部分,分别为:   1、萌生期青铜器   2、育成期青铜器   3、鼎盛期青铜器   4、转变期青铜器   5、更新期青铜器、6、边远地区的青铜艺术   7、中国青铜器的冶铸技术。


萌生期青铜器



连珠纹斝

夏代晚期(公元前18世纪-前16世纪)

    斝是中国古代用于盛酒或温酒的酒器,也被用作礼器,源自同形陶器。三足,一鋬(耳),两柱,圆口呈喇叭形。由商汤王打败夏桀之后,定为御用的酒杯,诸侯则用角。

      斝的腰部有三条不平行的横纹,特別的是有一排凸出的小乳钉,故称"连珠纹斝"。这种纹饰是夏代晩期青铜器的特征。


镶嵌十字纹方钺

夏商周,年代:夏晚期,尺寸:长35.6厘米

       钺是长柄弧刃的砍杀兵器,同时也是刑具,青铜铭文中有很多用钺砍头的象形字说明了这一功用。然而,也有一些钺,大而重,刃部平口无锋,没有任何实用痕迹,应当是礼仪用器。这种钺一般都出土于随葬精美礼器的墓葬中,是一种君权或军事权力的象征。 

       这件钺体形厚实,中心圆孔直径6.1厘米,周围环列两圈用绿松石嵌成的十字纹,十字纹内外又环列绿松石圈,深度约2毫米,用胶质黏合。十字纹、圆圈纹与中心镂孔形成方圆相间的图案,排列整齐有序又富于变化,体现了虚实融合的和谐形式感。钺身上开两个长方形孔,用于安装木柄时穿过皮条。

管流爵

夏代晚期(公元前18世纪-前16世纪)

       敞口弧沿,双翼上展,狭长的器身下设有假腹,上有数圆穿,假腹下接三棱形的足。器身一侧带有管形流,流上有2曲尺状装饰。腹饰简单的乳钉纹、弦纹。 爵和角都是用于饮酒的容器,但爵有流而角的造型则无流而具有若尾的双翼。此器形似角而带有管状的流,属于特殊形式的爵,非常少见。这件管流爵是1959年上海博物馆在铜炉前抢救下来的,当时足部已经不知所在,现在的棱形足是根据腹部的痕迹后加上去的。


育成期青铜器


兽面纹爵

商代早期   (公元前16世纪 - 前15世纪中叶)

      商代前期的爵型制淳朴,纹饰简单,铸造粗糙,是青铜器初级阶段。此爵爵口宽大,一侧作长流状,另一侧呈短尾状,流口处有1对较高的伞形柱。椭圆形腹,圜底,三刀形足外撇。

      这一时期青铜器的纹饰已从夏代晩期的"连珠弦纹"转变成"兽面纹"。此爵腰腹饰兽面纹,纹理简单粗糙,是夏代晩期爵向商晚期爵演变的过渡形式。

       兽面纹的特点是以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上端第一道是角,角下有目,形象比较具体的兽面纹在目上还有眉,目的两侧有的有耳,多数兽面纹有曲张的爪,两侧有左右展开的体躯或兽尾,少数简略形式的没有兽的体部或尾部。



兽面纹斝

夏商周,年代:商 中期,重量:1850g

       这件斝形体高大,口部上设两个高大的方柱,上饰火纹。高颈,有丰腴的袋腹,下接锥形三足,设有一个较大的弧形把手。以商代青铜器常见的兽面纹为主要装饰,线条细密夸张,突出神秘庄重的风格,这种兽面纹的装饰方法, 在现存商代中期青铜斝中仅此一例。 

       斝是一种用于祭祀礼仪的盛酒器。从其外底的烟炱痕迹和腹内的白色水锈分析,斝也是一种可以用来受热温酒的器皿。青铜斝出现在夏代晚期,发展到商代中期时,器形已趋成熟。商代中期的青铜斝,一般为平底,形制为颈、腹分段,因此这种袋腹颇为少见。 

兽面纹鬲

商代中期(公元前16世纪-前13世纪)

      鬲是炊粥器,亦可盛放肉食。青铜鬲最早见于商代早期,其形式自陶器发展而来。鬲侈口,唇边加厚,长颈,深腹袋状,下有圆缀形中空足,双立耳。颈饰兽面纹,上下皆饰连珠纹。腹饰卷角型兽面纹,兽目特巨,图案条纹粗旷,结构复杂,具有高度的象征意趣。


兽面纹觚

商代中期(公元前16世纪-前13世纪)

       觚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也用作礼器。高体束腰,下面连接一个高圈足,器身腰部饰有兽面纹、足座上饰云雷纹,上遗有十字铸孔。幻化了的动物图案呈现出一种神秘的威力,加之配以沉稳的器物造型,使其更加显得凝重。这件兽面纹觚是商代青铜器中不可多得的精品佳作。


鼎盛期青铜器


牛首兽面纹尊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尊口部侈大,超过肩径,肩部丰圆突起,圈足较低,有十字形缕孔,本是商代早中期常见的式样,商代晚期纹饰更为丰富。肩部有三个牺首及腹部兽面纹,大量采用浮雕和平雕相结合的方法,体现了商代晚期纹饰及铸造技术的发展。


戈父丁簋

       商代晚期,高15厘米,口径22.8厘米,底径15.9厘米,重3.015千克。周子柏捐赠。

       敞口,卷唇,深弧腹兽首耳。口沿下饰雷纹,前后中央各1浮雕兽首,腹、足各饰乳钉纹、雷纹、鸟纹。腹有铭文3字:戈父丁,意为戈氏为父丁所作器。


四羊首瓿

       商晚期,高38.8厘米,口径31.6厘米,底径29.1厘米,重1.4千克。

       此瓿大口短颈,广肩深腹。肩部置羊首四具,间隔一鸟。腹部饰乳钉纹,圈足饰兽面纹。并有三方孔以透气防潮。


乳钉雷纹瓿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瓿(bù)盛酒或盛水的器具。圆体,敛口,广肩,大腹,圈足,带盖,有带耳与不带耳两种,亦有方形瓿。器身常装饰饕餮、乳钉、云雷等纹饰。


兽面纹簋

商代晚期

       侈口,束颈,鼓腹,高圈足上三方孔。颈有兽首。颈、腹、足各饰长吻兽纹、分解式兽面纹、龙纹、兽面纹。


亚方?罍

夏商周,年代:商 后期,重量:29680g

       罍是流行于商代晚期西周中期的大型盛酒器。商代晚期是中国青铜艺术发展的高峰时期,此罍具雄奇厚重,精美瑰丽,是典型的“三组满花器”,代表了鼎盛时期的青铜铸造工艺的最高水平。 

      全器的纹饰以极细丽的云雷纹为底纹,自上而下装饰六层浮雕状的花纹。口沿、腹上部、圈足装饰凤鸟纹,肩部饰对称龙纹,中间有大卷角正面兽首,腹中部及下部饰兽面纹,下端为利爪,兽角、龙尾等处耸出器表,凸出的纹饰以各种阴线为装饰,透露出狞厉神秘之美。罍的颈部铸铭文两行四字,表明器主族徽“亚 ”,因此命名。

畐(fu)父辛爵

商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器形较常规的爵为大,流及尾向上翘,流折处设菌状双柱,深腹圜底,下有三条外撇的三棱锥足,腹内侧有牛首鋬。流下饰龙纹,腹上部饰外卷角兽面纹,下部饰环柱角兽面纹,上下以连珠纹为界隔。铭文字数,鋬内铸铭文3字 铭文释文为畐父辛。

父乙觯

商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觯是饮酒用的杯,初见于商代晚期,沿用至东周时期。它的形制有扁体和圆体的两种,往往带有盖。这件觯为扁体,纹饰精美,盖、腹、圈足均饰兽面纹,颈部为三角雷纹,其下还有鸟纹。盖和器身四周都有突出的扉棱,这是为了掩盖范缝美化器物而特设的附饰,是独特而巧妙的艺术构思。


黄觚

商晚期(公元前13一前11世纪)

       黄觚高27.3厘米,造型精巧,装饰华丽,觚体分三段,各部分所占比例和装饰各不相同。颈部是蕉叶纹,四瓣蕉叶与向外敞开的颈部巧妙地结合,好似花蕾含苞欲放。腹部与圈足都各有四根与蕉叶纹相对应的扉棱和两组对称龙纹。圈足上的龙纹尤为精美,采用了商代还不太常见的镂空工艺。

       器壁内部有一“黄”字铭文,所以被命名为黄觚。觚是一种饮酒器。


凤纹牺觥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觥 gōng:盛酒器。流行于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椭圆形或方形器身,圈足或四足。带盖,盖做成有角的兽头或长鼻上卷的象头状。有的觥全器做成动物状,头、背为盖,身为腹,四腿做足。凤纹牺觥通体作水牛形,躯体丰圆,四肢健壮,背上站有一只小兽,整件器物显得稳重浑厚。全器以云雷纹衬地,立体图案为精美的凤鸟花纹,壮观华丽。这种小巧精致的牛形尊在商周青铜器中极为罕见。


父乙觥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通高29.5、通長31.5、腹深13.2厘米,重4.84公斤

    椭圆体,曲口宽流,龙头盖,两角两侧有兔耳,中脊作小龙形,长体卷尾,脊两侧饰长冠凤鸟,盖后端饰牛角兽面稳,流的下端饰弯角卷尾龙,腹饰大凤鸟,背置一小凤,凤爪下及于圈足,圈足饰分尾长鸟纹。器的后端设兽首鋬,下垂小鈎珥。此器纹饰以凤鸟纹为主,不施地纹,整器装饰手法纯熟灵巧,是商代晚期中较为独特的作品。觥盖与殷墟刘家庄发现一件西周早期器相似。共组器多见于商代晚期,一直延续到西周中期,食器较少。

亚fu方罍

商代晚期

       这是一件大型的盛酒器,整器自上而下装饰了六段花纹,以腹部为主干纹样,分三段:上段作鸟纹;中部为一锐牙 裂口,形状猛烈的巨大兽面纹;下段也作兽面纹,唯形象与中部不同。全器纹饰以云雷纹为地,主干纹样粗壮突出,极有气势。器的每面中线及四角均出棱脊,使器物更为稳重庄严。

       罍,音léi,是中国古代大型盛酒器和礼器。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体量略小于彝,罍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方形罍出现于商代晚期,而圆形罍在商代和周代初期都有。从商到周,罍的形式逐渐由瘦高转为矮粗,繁缛的图案渐少,变得素雅。

父戊方彝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高20.2、口纵15.5、口横19厘米,重5.33公斤。

      长方体,失盖,直口直壁,颈、腹、圈足连成一体,圈足每面有一门洞形凹口,四隅及中线皆有棱。口饰对称的弯角鸟纹,腹饰龙角兽面纹,圈足饰对称夔龙纹,均以云雷纹填地。内底铸铭“竹宦父戊。告永。”


小子省壶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小子省壶是晚商时期十分著名的器物,它直颈,鼓腹微微下垂,仅在盖、颈和圈足上用单或双线勾勒出十分简单的龙纹,风格简洁质朴,与商代晚期繁纹缛饰、华丽 至极的时尚迥异其趣。而壶的盖上和器内,却铸有内容相同的二十二字铭文,表明小子省受赏作器以资纪念。商代晚期青铜器上铸有铭文并不少见,但一般铭文都较 短少,铸造长篇记事铭文是周人的习惯,并往往因之不饰花纹。小子省壶的出现,表明较长的记事铭文及其在纹饰上的相应简化并非周人的首创,只是在注重奢华外 表的商代格外罕见而已。


龙纹扁足鼎

商晚期(公元前14一前11世纪)

       高30.9cm,口径16.3cm,重1.26kg。扁足鼎,传世和出土均很少。此鼎立耳、方唇、浅腹、圆底,下置三个龙形的扁足。每一个扁足既薄又宽,且两面都有繁密而遒劲的龙纹,龙尾斜卷成落地的支撑点,使整个鼎有稳定感,从而增强了造型的气势。鼎的腹部饰长鼻兽纹,图案结构别致协调。这件鼎从整体到局部的设计都很和谐,没有其它不必要的装饰堆砌,具有相当高超的工艺水平。

       觚高体细腰,大口外侈,圈足。颈部饰蕉叶纹,腰部上方饰蚕纹,腰与足饰兽面纹。圈足上方有十字孔。

足内刻 “癸”二字铭文。“”代表某一氏族的族徽,表明此觚是族为其父辈名“癸”者所做的器物。

鼎方彝 商  

商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青铜的方彝出现于商代晚期,通常作长方形,带有四阿屋顶形的盖。此器的器盖各有1字铭文“鼎”,盖身装饰有多层浮雕的兽面纹,盖部的兽面纹呈倒置状,配合器身上大下小的造型,和谐贴切,体现了商人高超的设计思想。

兽面纹罍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底径18.9厘米,重9.7千克。兽面纹罍方唇高颈,圆肩深腹圈足,肩侧兽首耳,腹下部牛首鋬。肩饰火纹,间龙纹。上腹饰兽面纹,下腹连鸟蕉叶纹,圈足饰兽体目纹,雷纹为地,缛丽精致。


刘鼎 商  

商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商代晚期,除了酒器有比较大的发展,在礼仪中起重要作用的鼎和簋也在青铜礼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制作格外雄伟精丽。此鼎体积虽小,但适应当时瑰伟雄壮的审美风尚,制作尤为厚重端庄,气度不凡。腹内壁铸一以钺斩人首形的象形字,为“刘”之本字。

兽面纹甗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一前11世纪)  

       甗 yǎn:为蒸饭器,全器分成上下两部分,上体用以盛米,古称"甑"(zhèng);下体为鬲(lì),用以煮水,中间有孔通气。青铜甗在商代早期已有铸造,但为数甚少。到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已较多,西周末、春秋初尤为突出。甗是绝大多数殉葬铜礼器的墓中必有之器。甗侈口,双立耳,三袋形足。颈部饰兽面纹,腹部两平行折线形成两尖角形。

亚酗铙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一前11世纪)

    铙 náo :铜质圆形的打击乐器,比钹大。 古代军中乐器,像铃铛,但没有中间的锤。多枚组成一套称为编铙。



母癸甗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

    甑鬲连体,眵口立耳,腹部向下略收,鬲部分裆,足下部细长,腰内有箅。口下饰环柱角兽面纹,腹饰弯角回首对鸟组成的垂叶纹,鬲腹饰牛角大兽面。 铭文字数,内壁铸铭文3字。


鄂叔簋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

       方座簋是西周初期开始出现的新形式。口沿饰火纹,间隔以回首曲体的龙纹,圈足饰四组曲折角兽面纹,方座面之四角饰牛头纹,方座四壁,各饰相对的长冠凤纹。口沿四周前后左右各有一耳,耳下还有小的垂珥,既方便把持,又稳重美观。簋中有六字铭文。

噩(通假通“鄂”)弔(叔)乍(通假通“作”)宝尊彝。

       鄂是商代的方国名称,故址在今天河南省沁阳附近。叔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官名或职名,另外一种说法是,如同共叔段、管叔鲜、蔡叔度等称呼一样,鄂叔应该是封到鄂地的周王室的王子。这两种说法究竟哪种是正解,目前也没有定论。

       鄂叔簋最为引人注意的地方,方座下有一个小铃,至今保存完好,稍有晃动即会发出悦耳的声音。方座表面饰鸟纹,极工整。


德方鼎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

       它通高24.4厘米,口纵14.2厘米,口横18 厘米,在口沿的两边,此器有两只立耳,折沿浅腹、柱足细长。德方鼎的腹饰为兽面纹,两侧的龙形纹以细雷纹为底,足上端饰牛首纹,纹饰十分清晰规整,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青铜宝尊彝。在它的腹内底部铸有铭文,鼎的铭文相当重要,共5行24字,记周成王在成周洛邑祭祀武王,贵族德参与其事,受到成王赏赐,作器以记之。


甲簋

夏商周,年代:西周,重量:6480g 

       簋是盛放饭食的器皿,在商代早期出现以后,逐步成为青铜礼器序列中一种主要的器物。至西周中期,簋的使用逐渐制度化,按照使用者的身份等级严格规定使用的数量,一般是以偶数组合与列鼎配合使用。 

       这是一件方座簋,颈腹两侧的耳为兽首鸟身的形式,下接垂珥。颈部、圈足及方座的每一面皆饰各种形式的鸟纹,腹部饰乳钉雷纹,座面四角饰牛头纹,颈部和圈足饰长冠分尾凤鸟,方座分别饰三种鸟:上沿两两对称,凤鸟分尾下垂;下沿为对称长尾卷曲鸟纹;两侧为伫立式向背的鸷鸟。商末周初的长方形器壁上,如方鼎的腹部和簋的器座,往往会用凤鸟纹作为四沿的装饰。 

       器内底铭文只有一字:甲。这是周人以干支生称的一个实例,“甲”是器主人的自名。

德鼎

       西周早期,高78厘米,口径56厘米,腹径58.4厘米,腹深35.4厘米,重84.86千克。陈翔久、旺敬之捐赠。

       为西周早期遗存的少数青铜大鼎之一。德鼎的造型较商代晚期已发生变化,口部呈桃形,器腹微微下垂,平添沉稳的气质。鼎的花纹仍采用带地纹的兽面纹,但构图趋于简略,层次也不甚丰富,表现出周人独特的简约风尚。


德鼎铭文,这种文字叫金文,也叫钟鼎文。


妊簋 西周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 

       妊簋的圈足下设有四条象蹄形足,提高了器物的高度,是为了取食方便而进行的特殊设计,但与一般圆形器用三足的习惯有所不同,比较罕见。器身两侧设置象头形的双耳,长鼻翻卷如垂耳,极其生动。簋的腹部饰有百乳雷纹,是商代晚期盛行的纹饰,沿用至周初。


德方鼎 西周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 

       西周早期的方鼎造型更趋浅腹,足部变得细长,这件鼎是这一时期的典型。鼎的铭文相当重要,共5行24字,记成王在成周洛邑祭祀武王,贵族德参与其事,受到成王赏赐,作器以记之。


甲簋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

       簋(guǐ)用来盛食物的家什。上器侈口,深腹,圈足,方座。腹部两侧有兽耳垂珥,颈圈足饰鸟纹,腹饰乳钉雷纹。


鲁侯尊

西周康王(公元前11世纪上半叶)

  高22.2厘米,口径20.7厘米,底纵长11.8厘米,横长12.7厘米,重4.1千克

李艺轩、邱辉先生捐赠

敞口外撇,颈部下收,两侧饰兽首耳,颈部以下为方体,两侧设有弯曲宽翼,方圈足。腹内底铸铭文四行二十二字,记载了周王命令明公派遣三族征伐东国,驻军后为赏鲁侯大功,作器记事,因此命名。整体朴素无纹,呈多节状,凹凸相间,质朴稳重。

此尊造型独特,在尊类器物中绝无仅有。西周早期青铜器继承商末的兽面纹,有些器物上纹饰较简单,鲁侯尊将这一风格发挥到了极致,体现了周初独特的审美情趣,也为西周中、晚期青铜器的简洁风格开了先河。


gui古方尊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

       高21.8厘米,口径20.1厘米,底纵长11.8厘米,横长12.3厘米,重3.56千克

       方体,圆口外撇,长颈,折肩较狭,鼓腹,方圈足较高、外撇。四角设四条棱脊,呈勾曲形,较为柔和。颈部饰蕉叶纹,内有内卷角兽面纹,颈肩配长冠小鸟;腹部饰外卷角兽面纹,配以圈足的凤鸟纹。纹饰均有规整细密的雷纹为地纹。肩四角各置一长鼻上扬、曲角的象形兽首,长鼻与棱脊弯钩相呼应,配以肩部的长冠龙纹。腹内底铸铭文二行四字“ 古作旅”,意为 古制作了这件祭祀用的礼器。造型端庄,纹饰华美,铸造精良。

       尊是大型或中型盛酒器。商代早期开始出现,一直使用至战国时期。折肩尊在商代晚期已逐渐为直筒形尊取代,此尊可谓是复古之作。

兽面纹卣

西周早期  (公元前11世纪)

      直口,设高盖,束颈,宽腹,圈足。盖顶设钮,由六翼蝉纹组成,盖面装饰牛角兽面纹,盖沿和器颈饰弯角鸟纹,腹部饰牛角兽面纹,角尖翘出器表,铸造复杂,双 目凝视,这表现的显然不是天然的牛,而是超自然力的物象,也反映了西周重视农业发展的情况。腹上部、圈足配置的是弯角鸟纹,提梁两侧为牛首,提梁上饰尖角 卷尾龙纹。

      腹部两侧设棱脊,打破了筒形器物的单调感。这类直筒形卣最早发现于商代晚期,在西周早期较为流行,传世数量极少,西周中期以后就不再发现。


龙首钺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

象首兽纹钺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


转变期青铜器

   西周中晚期的青铜器形成重食的系统。列鼎制度、编钟制度和赐命作器之习已经形成。新的器型开始出现;器形端庄厚重,纹饰多为动物变形,或流转舒畅,或朴质简率。作器铸铭盛行,多见有长篇铭文的重器。春秋早期的形制和纹饰是西周中晚期的自然延续。

师遽方彝

西周恭王时期  

       高16.4厘米,口纵长7.6厘米,横长9.8厘米,底纵长7.5厘米,横长9.6厘米,重1.62千克

       形制较小,口沿外折,上有屋顶形盖,腹部呈长方形,稍鼓,方形圈足外撇。腹部两侧各设一象鼻形耳,长鼻上卷。盖面及腹饰变形兽面纹,颈及圈足饰兽体变形纹,简单粗疏,除双目外几乎不可辨别,符合西周中期的纹饰特征。方彝内有中壁,将容酒部位分隔为两室,可放不同种类的酒。盖一侧下沿有两个方形缺口,可置小酒勺,今已遗失。器内、盖有相同铭文各六行十六字,记录王在康宫设宴,师遽收到赞美并受命助饮,因此作器。

       彝为盛酒器。西周方彝大都曲壁,但多无耳,也少有中壁。此方彝造型奇特,小巧精美,极具特色,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大克鼎

夏商周,年代:西周 中期 孝王,重量:201500g 

       大克鼎清光绪年间出土于陕西扶风县法门寺窖藏,同出土的有小克鼎、钟等器。是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更是历见著录、举世闻名的国宝。 

       此鼎器壁厚实,形制雄伟。口沿下饰三组变形兽面纹,间以六道短棱脊,腹部饰宽大波曲纹,婉转流畅。周初以来的传统纹饰至此已完全变形,进入纹样转变新时期,出色地融合了当时图案及雕塑艺术的成就。 

       器腹内壁铸长铭文二十八行二百九十字,内容分为两段,第一段为膳夫克用美辞颂扬文祖师华父辅协周室的功绩,第二段记录克任膳夫以来受孝王的赏赐。铭文字体特大,字迹端庄质朴,笔画均匀遒劲,上半部刻有整齐长方格,每格一字,布局规整。

大克鼎铭文大意:前段是克歌颂祖先师华父谦逊的品格和美好的德行,能够辅弼王室,靖远安内,周王追念其功绩,任命师华父的孙子克担任宫廷大臣,出传王命,入达下情;后段记载了周王对克的册命辞,重申对其官职的任命,并赏赐礼服、土地和奴隶,于是克叩拜谢恩,称颂天子的美德,并铸造大鼎来祭祀师华父。


虎簋

       西周晚期,高34.7厘米,口径23.3厘米,腹径23.3厘米,腹深12.8厘米,重12.28千克。

       造型敦厚,器盖正中为莲花形捉手。装饰有波曲纹和兽目交连纹。器盖和器身内底,分别铸有一虎纹,当是作器人的氏称。

晋侯稣钟

夏商周,年代:西周 晚期 厉王,重量:6150-22700g 

       该组编钟,大者高52厘米,小者高22厘米,皆为甬钟。 

       1992年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出土,共16件,可分为两组,每组8件,大小相次,排编成两列音阶与音律相和谐的编钟。共刻铭文355字,西周青铜钟铭文以利器刻錾,此为首例。铭文记载了晋侯稣随周厉王亲征东方夙夷的事件,为史书所阙载,是对西周史料的重要补充,同时也可据此推算西周历谱。  

颂鼎

       西周晚期,通高37.3厘米,口径35.7厘米,重9.25千克。捐赠人:李荫轩、邱辉。

       高立耳,垂腹,近平底,三蹄足。口沿下、腹部和足上分饰变形兽体卷曲纹、波曲纹、兽面纹。周宣王时代的史官名颂者所作。铭文共62字,记录史颂受王命省视苏国。


颂鼎

西周晚期

高31.4、口径32.9釐米,重9.82公斤。

  体呈半球形,深腹,直口圜底,二立耳,窄折沿,三蹄足,口下饰二道弦纹。

       此鼎传世共3器:上海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各藏 1件。


晋侯昕簋

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上半叶--前771年

       簋(guǐ)用于放置煮熟的饭食。商代簋形体厚重,多为圆形,侈口,深腹,圈足,两耳或无耳。器身多饰的兽面纹。战国以后,簋极少见到。


齐侯匜 

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上半叶-前771年

       匜为盥洗器。此器平盖,龙首鋬,四兽形足。通体饰较密的横条沟脊纹。腹内底有铭文四行二十二字,记齐侯为虢孟姬良女作匜。孟姬女是虢君之女,为齐侯夫人。在青铜匜中,以此形制为最大、最重。


       上有铭文:齐侯作虢孟姬良女宝匜,其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显然齐侯夫人是虢国的长公主。

龙纹钟

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上半叶-前771年)

四虎镈

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上半叶-前771年)

晋侯鱼木钟

西周厉王(公元前9世纪上半叶)


子仲姜盘

夏商周,年代:春秋早期,尺寸:高18厘米 口径45厘米

       盘器形较大,折沿潜腹,颇为厚重。圈足下三个立虎,若负重状。盘的外壁饰窃曲纹(抽象化的动物纹样),两侧设耳,前后各设一条立体的曲折角龙,龙首耸出盘边作探水状,生动活跃。盘内装饰了浮雕和立雕的各种水生生物,鱼、龟、蛙、水鸟一应俱全,俨然一副水族聚息图。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每个圆雕动物均能原地作平面360度的旋转,当水注入之时,鱼禽如游弋其间,是前所未有的绝妙创造。且克服了合范浇铸时活动件粘连的技术难题,在较薄的底层层中嵌入了动物底轴,使其垂直但不会被卡住,体现了这一时期极高的制作工艺水平。 

       内壁铸有铭文六行三十二字,大意为:在六月初七,大师为夫人仲姜所做的盥洗用的盘,此盘既大切好。 

       盘是盛水器,商周时期宴飨时要举行沃盥之礼,即净手之礼,以盘承接弃水。战国以后沃盥之礼渐废,盘的功用演化为兼作盛水,遂称之为洗。

秦公簋 春秋  

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年—前7世纪上半叶) 

       甘肃礼县大堡子山出土,为春秋早期秦国国君的礼器。造型具有西周晚期同类器物的遗风,敛口,鼓腹,盖有大捉手。器身装饰兽目交连纹、垂鳞纹、横条沟纹,盖沿和口沿每组纹饰间还设有上下相反的浮雕兽首,殊为奇特。器、盖对铭5字,记为秦公用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山奢虎簠

春秋早期  

高17.2厘米,口纵23.9厘米,口横30厘米,底纵13.8厘米,底横18.3厘米,重5.02千克

器盖、形制纹饰相同,盖的各边均有小牛首与器的口沿相扣合。敞口折沿,腹部斜收,平底,下承圈足,圈足四周有矩形缺口。盖顶装饰有兽目交连纹,口沿饰兽体卷曲纹,兽纹的形象已经简化。腹部饰相背的卷体龙纹,纹饰线条较粗且规正。器内铭三行十三字,盖铭“子”字重文,多一字。

簠是盛放饭食的器皿,基本形制是大口斜壁长方形,器与盖对称,形状大小相同,合起来为一器,分开可做两器使用。簠在西周中期开始出现,盛行在西周晚期和春秋战国时期,秦汉以后基本消失。


更新期青铜器

       春秋中期至战国,青铜艺术的发展再次出现高潮。列国青铜器趋向成熟,区域特徵明显,北方晋秦、东方齐鲁、南方荆楚的青铜艺术交相辉映。器物的生活实用性加 强,礼器的功用逐渐消失。形制的创新,出现了许多谲奇精丽之器。失蜡法和印模块范拼合法的产生,使镶嵌工艺绚丽工巧。铭文字体亦注重美化。

变形龙纹盆

春秋中期。

       根据文献的记载,盆在古代主要用于盛水,但出土青铜盆的铭文却表明它主要用于盛食,应是兼可作盛食或盛水的器物。它是西周较晚时期才出现新型的食器,盛行于春秋时期。此盆侈口折肩,圈形盖顶,装饰精细的变形龙纹,制作十分精良。

龙纹镈

春秋中期

       镈,音bó,是一种形制接近于钟的中国乐器。盛行于东周时代。不像钟口呈弧状,为平口。器身横截面为椭圆形。现在发现的镈有三件铭文上自名镈,即素命镈(春秋中期,齐国),叔夷镈(春秋晚期,齐国),邾公孙班镈(春秋晚期)。其他的镈形制像镈而铭文中称为钟。

莲瓣盖龙纹壶

春秋中期  

       高76.4厘米,腹径39.5厘米

       盖顶微隆,中央饰龙纹,口沿处有一圈外扩的莲瓣形,内中为细密的透雕龙纹,盖沿饰变形龙纹。广口长颈,鼓腹下垂,圈足。颈部两侧有回首龙形耳,龙首有华丽的双角,龙齿卷曲外露,躬身卷尾,自颈部至腹部,装饰四层花纹。上面两层为卷龙纹,由两百年凸起、中间内凹的宽条构成;下面两层为相互纠缠的交龙纹,构图复杂而写实。圈足为镂空的龙纹。此壶形体雄伟,纹饰繁缛。

牺尊

夏商周,年代:春秋 晚期,重量:10760g

       尊作水牛形,牛腹中空,牛颈和背脊上有三孔,中间一孔套有一个锅形器,可以取出。从其结构看,这是一件温酒器,牛背上的锅形器可以盛酒,空穴注水装于尊腹用来温酒。用动物形态设计成酒器尊的外形,为中国青铜器的一个特点。此器形态稳重,虽然四足矮短,但牛首上充满张力的双角、圆瞪的双目保持了真实感,使造型与实用和谐地结合在一起。牛鼻上穿有一环,说明了在春秋时期,已经开始使用穿鼻的方法来驯服牛了,是研究中国牲畜驯化史的一件宝贵的实物资料。纹饰精美,牛首、颈、身、腿等部位装饰有以盘绕迴旋的龙蛇纹组成的兽面纹,通过纹饰可以看出印模技术的使用。在牛颈及锅形器上饰有虎、犀等小动物的浮雕,形态生动,铸作精美。 上海博物馆的这件牺尊集盛酒、温酒为一体,是发现的青铜器中唯一的一件,为该馆的镇馆之宝。

       尊是盛酒器,从商代早期开始使用。直至战国时期,是青铜器中使用时间较长的一种器形。基本形制是:大敞口、有肩、高圈足,以圆形为主,亦有方形尊。

交龙纹鼎

       春秋晚期。为典型的晋地器物,足部偏矮,盖顶设有三个环形装置,在器物放置时形成三个支点。 鼎上的花纹为蟠曲的交龙纹,体躯扁阔,横向或竖向交缠。


镂空蟠龙纹鼓座

夏商周,年代:春秋 晚期,重量:37.9kg

       鼓是中国古代的主要乐器之一。这件鼓座成半球体,圈足,正中突起的空心圆筒用来插放鼓柱。12条相互缠绕噬咬的圆雕蟠龙攀爬于半球体的鼓面上。龙首为圆雕,口衔圆环,龙体为高浮雕。十二条大龙双目圆形中空,可能原有镶嵌物,现已遗失。龙角的两端为空槽,可能也曾有类似的装饰物。 

       整器将圆雕、高浮雕、浅浮雕、阴刻手法融汇一体,使用了分铸、铸接、铜焊、镴接、镶嵌等工艺,以多变的形态和对称的布局构成了群龙仰首弄尾、穿插纠结的立体造型,是铸造工艺和艺术造型相结合的典范。


镶嵌狩猎画像豆

       春秋晚期,高20.7厘米,口径17.5厘米,底径11.1厘米,重1.8千克。

        盛食器,盖、器扣合似球形,下承短柄圈足。器、盖各饰狩猎画像两组,用红铜镶嵌,各种禽兽飞跃奔走,猎人勇武行猎的场景。


吴王夫差盉

春秋晚期

       此盉以一条弧形的龙作为提梁,龙体中空,是由无数条小龙相互纠缠交结的形式组成,称为透雕交龙纹,腹部饰变形的龙纹.腹的一侧有一个短而曲折的龙头流, 整器的装饰精美华丽,表现了高超的铸造技艺。盉的肩上有一周铭文,铭文大意是吴王夫差用诸侯敬献给他的青铜,为一位女子铸了这件盉。这件盉是至今为止发现的吴王夫差唯一的一件青铜礼器。

吴王夫差 吴金铸女子作器吉。


交龙垂鳞纹鼎

春秋晚期

       敞口,窄平折沿,厚方唇,无盖。双耳外撇,附于口沿内壁。腹中部内收,呈束腰状。深腹。下腹部外鼓且下垂。底部较平,下有三蹄形足。这件器物具有明显的楚文化因素,束腰的特点不见于楚文化以外的区域。与1978年河南淅县下寺楚墓中出土的王子午鼎形制相似。整件器物造型雄伟,庄重典雅。

       此种类型的器物又称为升鼎。春秋中期,各诸侯国开始大量铸造带有明显地方特色的青铜器,使中国古代青铜铸造业进入了继商代之后的又一个高峰。此时的楚国迅速崛起,楚器的风格也开始形成。其中尤以升鼎最具地域特色,并反映了楚人标新立异的精神。


鸟兽龙纹壶

春秋晚期

       壶是容酒器。此壶圆体,宽颈,深腹外鼓。盖及两耳已失。器物主体纹饰是人首鸟体的怪兽和龙相互缠绕。在纹饰之间还有虎、牛、豹等动物的食人之像。腹下饰一周雁群纹,雁作昂首曲颈状,体现了晋国青铜铸造业的高度水平。


透雕交龙纹铺

春秋晚期

       铺盘直壁,折沿平底,束腰形高圈足,隆盖上有莲花形捉手。盖和盘壁饰窃曲纹,柄饰镂空窃曲纹。


者尚盘

春秋晚期

    通高11.5厘米,口径37厘米,重3.35公斤。直口折沿,浅腹平底,三条兽面蹄足,腹两侧有一龙首鋬。腹饰三层一倒一正的龙纹。


错金银鸟兽形盉

战国早期


鸟流盉

战国早期

      鸟首形盉流口,通体流水纹,三足分立,饰纹简单,造型生动。


络纹扁壶

战国早期

高41.6厘米,口纵8.6厘米,口横11.3厘米,底纵8厘米,底横11.3厘米,重4.6千克

       广口,有薄的瓶盖,长颈,鼓腹下垂,矮圈足。盖顶设一钮,有8字形套环连接提梁,通过颈部的双环与肩部套环相连,盖面及颈上部各有三个小的兽面衔环作为装饰,腹部用陶纹组成绳络,交汇处为网结,将正面纹饰分为四区。腹下端的圆环为倾倒酒液时用。此壶最特殊之处,是壶背为平面,正面看似圆壶,侧面看是扁壶,造型别致。

镶嵌画像纹壶

战国早期

       壶侈口,有盖,斜肩,鼓腹,矮圈足。此壶乍看似平凡,奇便奇在壶上镶嵌的画像。

       壶盖面平,三只鸟平均立于盖边,盖面內圈刻有纹饰。

       壶身肩上有二兽首衔环耳。花纹从口至圈足分段分区布置,以双铺首环耳为中心,前后中线为界,分为两部分,形成完全对称的相同画面。自口下至圈足,被四条斜角云纹带划分为四区。

壶盖一圈为鸟兽图,间杂几个人,像一幅人兽斗争的场面。

        壶颈部为第一区,主要为采桑图、射礼活动。

        壶的上腹部为第二区,为宴享乐舞、射猎场景。

        壶的下腹部为第三区,为水陆攻战的场面。

        壶近圈足部为第四区,采用了垂叶纹饰。

        圈足饰对顶三角及十字几何纹带

宴乐画像杯

战国早期

      高6.2厘米,口纵14.9厘米,口横18.4厘米,底纵8.8厘米,底横11.4厘米,重0.33千克。

      器呈椭圆形,敛口,腹略鼓,向下收缩成平底,腹的两边有小环耳,套有附环。纹饰用极锐利的锋刀刻凿,线条细如毛发,几乎为目力所不及。整个图像计有建筑物三所,车四辆,人四十八个,鸟三十三尾,兽十头以及其他器物等,有条不紊地布置在杯的内外壁,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战国时代贵族生活的画面。这种铸造技术,在战国中期以后比较流行。


春成侯盉

战国晚期

       直口短颈,扁圆腹,以凤鸟纹为流,肩上有龙形提梁,通体勾连雷纹,肩腹纹饰以四道圆籀状红铜嵌为界饰,在下腹部有铭文,大意为春成侯府白金铸盉等等。


镶嵌几何纹方壶

战国晚期 

       高52.4厘米,口每边长12.1厘米,腹每边长25.4厘米,底每边长14.7厘米,重10千克

       敞口,圆肩,长颈,鼓腹下收,方圈足,有一对兽首衔环,铸作精细。通体布满几何云纹,纹饰安排彼此斜交,没有固定格式。整器镶嵌银丝和绿松石,镶嵌物基本保持完好,十分难得。

现在所知最早的壶是商代中期的,直至汉代仍较为流行。基本形制为圆形或扁圆形,也有方形或椭方形,有盖,肩上有环,套接提梁或直接用绳索作提梁。西周中、晚期,壶有大型化倾向。由于壶体高大,已不可能设提梁来提拎,因此多在颈部置一对兽首衔环耳。


镶嵌几何纹敦

战国晚期

兵器部分


戈 gě:是商周时期兵器中最常见的一种,古称句(gōu)兵,是用以钩杀的兵器。

左下:透雕云纹戈  战国早期

中上:曲胡戈 战国晩期

右下:蔡公子加戈  春秋晚期


吴王光剑

春秋晩期

      吴王光剑,为吴王所用。吴王光是夫差的父亲。吴王光剑铭文字体称为鸟虫书,这是一种鸟形或虫形的艺术字体。春秋中晚期以后这种字体常常作为青铜装饰的一部分而在楚与吴越地区流行。剑通体长50厘米,茎为圆柱形,有二道环棱形箍。剑身有脊。安徽南陵县出土文物。近腊处有两行阴刻篆字铭文:“攻吾王光自乍(作),用剑以战戍人。”


细部


矛:用于冲刺的兵器。矛体分锋刃和骹两部分。锋又分前锋和两翼;骹为插入木柄处。


边远地区的青铜艺术


兽面纹龙流盉

春秋中期(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 - 前6世纪上半叶)

       此盉呈钝三角形,长流作龙形,以张开的龙口为流口;盖顶是一个盘旋而出的龙头,与流口的龙头层叠趋前,呈双龙继起的姿态。这是春秋中期南方的越族人模仿西周盉并加以创造的杰作。

龙耳尊

春秋晚期  

    高39.1厘米,口径35.4厘米,底径32.2厘米,重29.05千克

    敞口,细颈,广肩,鼓腹逐渐内收,平底置圈足。两侧饰龙形把手,龙首回顾,尾上卷,四爪与器身相连。肩饰斜角雷纹,器身主体布满横向沟纹,纹饰风格都不是中原器上所常见的。


       滇是战国、秦、汉时期西南地区的主要部族之一,有着发头的青铜文化。青铜器类型繁多,以盛放贝币的贮贝器、动物纹饰件、各式工具、农具和兵器最具特色。善以圆雕的人物和动物作为装饰、鎏金、镶嵌和线刻工艺达到很高水平。


八牛贮贝器

秦汉,年代:西汉,重量:15200g

       云南江川李家山出土。 

       此件器物是反应滇文化青铜特色的标志性器物。贮贝器是云南地区滇族特有的青铜器形制,牛和虎是常见的装饰题材。这件贮贝器出土时里面装有贝币,圆盖上塑有八头姿态各异的牛,所以得名。器物整体呈束腰圆筒形,器盖上铸有一头大牛和七头小牛。中间的大牛立于鼓型座上,长角弯延前耸,威武雄健。七只小牛低首垂尾环绕在盖沿。腰部是两只虎形耳,虎的造型威猛,虎视眈眈。


五牛枕

西汉

       枕高36 厘米, 宽68 厘米,纵长17.1厘米,重4.7千克。马鞍形,除枕角铸有两头立牛,枕侧还浮雕三牛,造型生动美观。

女跽坐俑

西汉,1956年云南晋宁县石寨山出土。

       踞坐,高髻,身披巾,束带着裙,腰系圆形饰。双手执伞,伞已脱落。坐俑脸部五观与中原出土的女俑不同,显示滇族女俑色彩。


       巴族生活于今四川盆地东部。西周以后建立巴国。战国时期的巴族青铜多有发现。青铜器以兵器、工具为主。器物上有猛虎、鹭鸟、手心形等纹饰符号,以虎纹最为常见,与蜀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

虎纹钟

战国




北方诸族青铜器



匈奴的动物青铜器饰物。


鹿形饰。


匈奴的青铜兵器。


越族的青铜器

三鸠鬲

春秋早期


变形兽面纹钲

      打击乐器。此钲所饰的兽面纹不同于中原青铜器的兽面纹,有明显吴越地域色彩。钲部的突目,已变形抽象,几乎不像是目,具有装饰性意味;主体纹饰云雷纹,钲部的云纹排列整齐,间有棘刺状突起,购图显得简洁、充满自由化,不同于中原青铜器云雷纹规矩、富丽。

越王州句剑(左上)越王者旨于睗剑(左下)越王者旨于睗矛(右上)云雷纹矛(右下)

战国早期

       越族的青铜兵器制造高超工艺在春秋战国十分著名,不少出土的兵器都來自吴越之地。

西南少数民族青铜器

       铜鼓是用于祭祀、战阵、集会和隨葬的乐器,并为日常娱乐和贮藏财资之用,有多种类型、主要行用于西南和今两广地区。造型设计合理,铸造工艺精湛,太阳纹、云雷纹等纹样简朴粗犷,立体蛙的装饰反映了人们的习尚和愿望。


蛙饰鼓

南北朝


鸟纹鼓



鸟兽纹鼓


中国青铜器的冶铸技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