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天色还未大亮,83岁的熊秀莲老人就只身从仪征县城赶回老家十二圩镇沿江村黄泥组了。当天是埋葬在村头的8位烈士牺牲70周年的祭日,说什么也要赶回去给烈士们的墓碑描红、献花,再烧些纸钱。十二圩解放70年,她给8位烈士守墓也已有70年了。 熊秀莲搬出自己的“百宝箱” 给烈士祭扫守墓70年,带领全村老少修建黄泥烈士墓“徐佩贵,8位烈士,我来看你们了,前天晚上还托梦了呢!”老人眼圈红红的,向着8座坟茔和一块墓碑自言自语地说道。 只见一块高约1米的石碑,上面刻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卅四师二四四团一九四九年四月解放十二圩牺牲八位烈士 排长徐佩贵 一九六五年四月”。老人郑重地一笔一笔地描红填字,花了半个多小时,直到整个墓碑鲜亮起来,老人才收起了毛笔。她还特地从城里买来鲜红的塑料花,挂在石碑和坟头,因为塑料花不怕风吹雨打,保存时间长。 临走前,老人又围着8座坟茔走了一圈,她走得很慢,像有什么托付,又像有许多不舍。以前这里每年都有六七千人前来祭扫呢,每次都是她来做烈士事迹宣讲员,讲战斗故事、讲烈士精神,讲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这些年来,她接待的扫墓群体达四五十万人次。 这是块突兀的荒地,比周围高了许多,曾经是黄泥炮台。这是上世纪60年代,熊秀莲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党员、团员、少先队员一起垫高起来的,为了让烈士墓不再淹水,全村400多人,一直义务劳动了三个月。如今墓区绿树环合,松柏挺立。 老人又带着记者来到那方长满芦苇的水塘边,“当时一打下十二圩,大军就过江了。虽然掩埋得匆忙,部队还是给每个烈士坟前插上写有姓名和番号的木牌。可是后来由于这里地势低,经常遭水淹,8块木牌上的字全模糊了,后来更是找不到了。” 记者在熊秀莲1965年宣讲材料里找到了当时修建黄泥烈士墓的介绍:“黄泥烈士墓,建于1965年1月,约有470人参加了义务劳动,共产党员3人,7个团小组,共青团员42人,少先队员94人,生产队青年劳力多人,完成土方九百余,公社党委送来木盒8只,石碑一块,于1965年4月4日正式迁墓于此,并捡得烈士的勋章、钢笔、瓷碗、哨子、皮带、烟袋、子弹计十五件遗物,现存放于仪征博物馆内。” 熊秀莲给烈士墓碑描红,并挂上红花 烈士墓虽已搬迁,她还是每年祭扫,从未缺席祭扫后,熊秀莲回到不远处的老屋。老人一进屋就从房间里搬出一个铁皮箱,“这是我的百宝箱!” 记者打开一看,里面全是关于烈士墓的材料,有寻找烈士家人的信件,有公社的证明,有几张自己年轻时的照片,还有好几份1965年形成的宣讲材料,那个手心大的小本子扉页上工工整整地写着:“江苏省仪征县黄泥港革命烈士讲话资料 熊秀莲 初名熊军 1965.3.24” 当时,这8位烈士埋葬在黄泥组的小野塘,经常受淹。熊秀莲多次向朴席乡政府反映8座烈士墓的情况,要求迁到黄泥炮台上去,不能让烈士墓受淹。乡政府也非常支持,动员群众垫了好几百方土,小炮台成了大广场,能容纳四五百人祭扫,而且只留一条朝北的道路,寓意着烈士们在天之灵也心向北京。乡里还特地请农具厂工人做了8个精致的木盒子装骨灰,同时将乡里清朝隆觉寺里最好的石碑刻上字作为墓碑。在整理遗骨时,发现了一枚私章,上面刻有“徐佩贵”字样,其他烈士无物件凭证,就成了无名烈士。 后来,8座烈士墓分别迁往镇上十二圩翻水站、沙河、扬子公园和月塘的仪征革命烈士陵园。虽然墓园设施越来越好,但离熊秀莲的家却越来越远,每年清明等祭日,她还是会去看望他们。有一年,她在扬子公园发现8座烈士墓不见了,非常着急,到相关部门反复打听,才得知国家开展“慰烈工程”,把所有散葬的烈士全部集中安葬在仪征革命烈士陵园了,她这才破涕为笑。 愿一辈子为烈士守墓,她想上央视给烈士找到亲人“小妹妹,再见了!”当年解放军渡江离开黄泥村时,向她挥手告别。这么多年来,她觉得这句“再见”是一种嘱托,让她好好照看这些牺牲的战友。所以,70年来,熊秀莲从未放下。她甚至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熊军”,希望能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抗美援朝时,她要参军,由于当时她才14岁,部队没有接收。 不过烈士精神始终在影响着她,16岁就参加了工作,做过乡团委委员、村团支部书记、村干部,1958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有一次从上海归来,在十二圩过江,突遇龙卷风,她镇定指挥、奋勇划船,把船上的人安排进船舱,一个人把渡船划到了江心洲柴滩上,此时电闪雷鸣,她被雷电击中,至今手背上还有雷击的伤痕,而船上14个人全部得救了! 后来,她还成为1983年省劳动模范,1979年、1983年的“全国三八红旗手”。 告别时,熊秀莲说,“我会一辈子为烈士守墓。只是年龄越来越大了,我想上央视《等着你》栏目,为这些烈士找到亲人。” 【老人回忆】70年前解放十二圩的枪声老人打开箱子,如同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她耳畔依稀响起了70年前攻打十二圩的枪声。 渡江战役前夕,长江北岸的仪征只剩下敌人最后一个据点——十二圩了,当时有句俗话“风吹的仪征,铁打的十二圩,顺代瓜洲和六圩”,这说明十二圩是非常难打的。 当时,黄泥组是解放军前方医院和指挥所所在地。战前,熊和莲和母亲已经被疏散到外地,可是不放心家里正在抱蛋的老母鸡,她们又偷偷地回来了。回家一看,老母鸡已孵出小鸡,正在院子里散步呢,而其他母鸡生的鸡蛋被整整齐齐地放在抽屉里,娘俩心里暖暖的:解放军真是人民的子弟兵啊!此时,攻打十二圩战斗正在激烈地进行,13岁的熊秀莲和一位解放军排长到前线侦察,头刚抬起来,敌人的机枪就齐刷刷地射了过来,这位排长马上用身体压着她,生怕她受伤。 从十二圩侦察回来后,回到设在大王庙的前方医院,只见战士们一个一个地被抬下来,护士正在里面刷洗床单、绷带等,战士的鲜血染红了整个水池。其他小伙伴都不敢去看,熊秀莲胆大,还帮护士们剪纱布,有个小战士身上被子弹打得像筛子,哭着喊着“妈妈啊,妈妈啊,我要回家”,那些抬担架的医生、护士个个泪流满面。 说到这里,老人抹起了眼泪。 当时是4月份,那年天气特别热,所有的尸体都堆在大王庙里,都快堆到了山墙顶,尸体来不及运,腐烂得最严重的8名烈士就地掩埋在黄泥组的小野塘了,其余的117名烈士被送到坡山口掩埋了。 通讯员 周丽莉 朱红 记者 姜涛 编辑 张婷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