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妙艳文谭 | 土尾漫记​​

 风吟楼 2019-04-21

◆ 土尾漫记

  作者:彭妙艳

榕江在炮台圩忽然向南一拐,至揭阳土尾、潮阳关埠交界处却又转向东行,汇入牛田洋。土尾处转角的上方,其地形被称为“土尾辕”。

土尾辕内就是土尾,地都镇人口最多的乡村,其在籍的已经超万,此外还有三四千人分布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南洋国家,也是地都最大侨乡。

土尾辕的外围是一圈涂滩地,在昔为红树林(当地称胶珍)生长的区域,六七十年代以后辟为种植织席水草的咸草坪。改革开放后改为养殖鱼虾的鱼塭。有一个与关埠对接的福美渡,和一个鱼港。六七十年代也还有几条双帆的“牵虾船”,大概是经济效益有限的缘故,比隔村大莲更早停业。港口的内端有座土尾斋堂,在清末最时尚这类建筑的时期所建。近年有某企业家捐资重修,造型是比往昔“气派”了,但“韵味”相对逊色。

土尾的对外交通,一是水路,通过关埠西上揭阳,东走汕头,随着汕揭航运的歇业而断。另有一条由渡口绕村,过红岗后北接206国道的地西路,随着土尾渡增辟轮渡,已升格为省道,另有一条在俗称“乌树”的地方,与地西路分道扬镳,经大莲、青屿、塔岗连接206国道,也可通汽车。这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塔凤临时军路的“复兴版”——1944年农历六月初四,占领地都的日本军队曾令本地伪政府,在1个星期内修筑由塔岗雨亭至凤美(土尾旧名)渡口以通潮阳的军用公路。而渡则建设浮桥。当是时,非但土尾一村,周围大莲、双港、青屿的各家各户的门板桌椅几乎就洗劫一光,用以作为铺设浮桥的材料。六月二十日,日寇千余骑由此乘夜过江进入潮阳,在谷饶遭受国民党军队飞机扫射,死伤无数。这路直到“复员”(日寇投降)后才被拆除。

土尾的村民以陈姓为主,相传是明朝中期由福建辗转迁来。此外也还有其他姓氏,只是比例很小。按照各版揭阳县志的记载,“土尾”村名,与其相连的双港、大莲一样,是乾隆版时才出现,而其隔壁的大莲,雍正版县志已经记及,是青屿约的粮仓所在,根据其地形推知,清初康熙海禁之后辟建的可能性更大。由于其田地,大抵是从海边涂滩地开发出来,咸性大,产量低,直至光绪初方耀拓宽韩江西溪,有条件引淡排咸之后,情况才有变化。耕地的劣质,是很长一段时间,土尾村民必须借助捕捞谋生的原因,也是旱年咸潮上涌,田园失收,大量村民必须离乡背井走南洋作华侨的原因。当然,在水利改善,咸田成为良田,粮食丰收,曾经长期陷于贫困的土尾,在经济上也就翻了身。教育、文化也就随之发展、振兴起来。于是也就有些人物得以走上社会舞台。而陈显仁堪称代表。揭阳李续志记陈显仁“地美都凤美乡人,乾隆末岁贡生,事父至孝,有昔人饱蚊尝粪之风。待人以真诚,见后生小子谆谆教诲,乡俗多化为驯谨,内外无间言。”这样的人物,时在今日开展贤德弘扬教育中,还应作为典型予以大力宣扬,以教化乡里。那座发挥了作育人才、振兴文运的问渠书屋,也需妥加保护,发挥效益。

近代以来,内外土尾人在文化艺术上有着突出表现与成就的很不少。戏剧方面,以擅扮老生角色的陈书橱,名闻遐迩,这是地都内外,家喻户晓的了。儿时我在汕头大同戏院观看他主演《班超出塞》,至今印象都还非常深刻。书法上,有一位已忘其名的侨居新加坡的陈先生,作品曾经获得当地政府的表彰,我在主编区志时曾读过他的部分作品,以为颇得前贤笔韵精髓。新中国建立后长期从事地方行政工作的陈贤武先生,晚年热衷于以树枝作笔的书法创作,也自成一家,其作品结集出版时,我还曾予特品推介。至于文学方面,民国时代一度活跃于文坛的陈名智很值得关注。这位陈名智曾先后担任汕头《星华日报》《桂林日报》的文艺副刊编辑。以愚仙、跛公的笔名发表过相当数量的针砭时弊的杂文。其文风朗健,笔调辛辣,在当时的岭东及抗战时的桂林,有着很大的影响力,是揭阳可圈可点的现代作家之一。

从上面所记录的这些零零碎碎的内容,就已经可见,土尾旧称“凤美”,确是由来有自;如果予以全面系统的描述,其形象的光彩瞩目,就应是自然中事,可惜我还匀不出这样的时间与精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