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阳主阴从”方是生命真谛 一句歌词:“万物生长靠太阳”道出了生命得以生、长、收、藏的真谛;诚可谓大道至简矣!歌词虽非阐述医道,但其道出了自然之道的核心与本质;而人体生命诚乃自然之道的产物,人体生命乃万物之一,必然符合“自然之道”一一人体生命(万物)生长靠太阳;用接近“医道”的语言则可总结为:生命靠阳气!!! 从古至今:“万物负阴而抱阳”“一阴一阳为之道”“孤阳不生,孤阴不长”乃天地之道;太阳者,阳也,尔何以只强调“万物生长靠太阳”之阳而忽略阴呢?岂不有违天地之大道乎?是的,万事万物不离阴阳,单独强调阴与阳任何一方的作用似乎有失偏颇、有失于“道”。然而阴阳是有别的:“阴静阳躁”,纵观宇宙处于“恒躁”状态,而宇宙的躁动,恰恰是阳“躁”之性使然,这就是阳主导着宇宙的恒动,主导着宇宙间万事万物的生生不息。《周易》是对阴与阳认识较早的著作之一,且有着广泛的代表性,且流传甚广,影响深远!《易传》曰:“易以道阴阳。”《周易》有:“变动不居而知阴阳之道,变焉动焉而不常居其所,当随时唯变所适。”这句话的核心就是:变动不居而知阴阳之道,反过来,知阴阳之道及阴阳之道的核心就是变动不居。而这个变动不居(居:居住也、静止也;不居:躁也)的特性是阴的特性还是阳的特性呢?恰恰是阳的特性。从而说明阴与阳所构成的事物一直都处于变动不居的状态,躁动的状态;那这种动是无限止的吗?显然不是,阴阳的这种变动不居之所能够亘古不变(宇宙形成四十六亿年了,寒暑往来,彰显着天地之道的诚信),恰恰是由于阴静对于阳躁的制约,以不至于阳躁的亢进无制;若阳失却阴的制衡则必然是“宇宙大爆炸”。也许人类对地球的开发利用,物质过度消耗过程中的产热过盛,正在朝着阳气驰张无制的方向发展,这是人类自毁生存基石之举;表面上看是“有为”之举,其发明创造了许许多多的高科技,但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则无疑成为人类生存根基的掘墓人。西方的“大开发”“大利用”“竭泽而渔”思维,是有违于“道”的“为”,这种“为”,对于宇宙的正常运行而言,是背道而驰的!!!老子所说的“无为”,即无为违背天道之事,除此之外则应当“无所不为”。 可见,阴阳之道就是阴阳无时无刻不在动,阴与阳的这种躁动不居状态又时时刻刻受到阴的束缚和制约;当然阴的这种制约作用又不能太过,太过了大自然就失却了“天行健”的常态;只有运行循环往复才是“健”,只有“行”才是“健”!而大自然的循环往复是一刻亦不曾停息的!!! “阳主阴从”之道的由来。《周易·系辞传》曰:“乾,阳物也;坤,阴物也。”《篆传》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由此可见,阳为万物资始因素处于“统天”的地位,阴为万物资生因素处于“顺承天”的地位,则阳统阴承,阳主阴从之道一目了然。医源于易,《黄帝内经》鲜明地继承了《周易》以阳气为统领的学术思想,专门著有“生气通天论”篇曰:“夫自古生气通天者,生之本……”“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黄帝内经》还有:“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黄帝内经》明确告诉后人:生气通“天”(本于阴阳),而不言生气通“地”;是“阴静阳躁”而不是阴躁阳静;是阳生阴长,阳杀阴藏,而不是阴生阳长,阴杀阳藏;是阳化气,阴成形,而不是阴化气,阳成形;是阴阳之要,阳密乃固,而不是阴密乃固。凡此,都充分体现了阳的主动性和主导性,若没有阳的主导,则必然是一个寂静的宇宙,而宇宙却恰恰处于恒动,其核心就在于阳的主导以及阴的适度制约而亘古不变地循环往复。可见,宇宙的核心在于阳动,但阳动亦不可过,过则“亢而为害”;阳亢必须要有阴的束缚和制约,即所谓的“承迺(乃)制(治)”;但若阳动之力衰减则阴束之力因之而自盛,一切将趋于死寂。故生命之道以阳动之力为主导,阳动之力决定着生命力的强弱,当然这种阳动之力,不能超越阴的制约力,一但超越则亢而为害,且伤阴耗液危及生命。故生命以阳动为核心,阴对阳的遏制为必须,以维系着生命的正常运行;且阳气有化生阴液之功能,在其主导动的同时、也在化生着阴液而成为制约阳、资助阳的基本要素;阴的最显著作用就是勿使阳亢(阴虚失制可致阳亢,阴盛阳微亦可致阳气浮越);若一旦阳气衰弱了,则阳衰阴盛,生命随之趋向于终结。 一切变化,非阴能变、亦非阴能化,必以阳始变而诱发阴之“随阳变而变”;阳是变化的主导方,阴是变化的随从方。阴阳之道在于变动(在于“变动不居”),变动之力在于阳躁之性、在于阳躁之肇始;此“阳主阴从”之道矣! (姬向阳·“阳主阴从”乃生命真谛) 2019.04.23(中国海军图海70年检阅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