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难经》不是解《内经》之作

 古音之遗 2019-04-24


张效霞

关于《难经》的学术渊源,自古以来,多数学者认为其出自《内经》。如唐杨玄操在《难经注·序》说:“黄帝有《内经》二帙,帙各九卷,而其义幽赜,殆难穷览。越人乃采摘英华,抄撮精要,二部经内,凡八十一章,勒成卷轴,伸宣其道,探微索隐,传示后昆,名为《八十一难》。”

元代滑寿在《难经本义·凡例》中亦说:“《难经》八十一篇,盖越人取《内经》《灵枢》之言,设为问答。”

此为通行之看法,但从《难经》引文及其学术思想考证,《难经》所解之经,不是《内经》。

一、从经文内容来看

今《难经》共八十一条,书中设问之词,大致可分为三种:

第一是称“经言”,其内容最多,计有37处。将《难经》引用“经言”的条文与《内经》原文作一对比,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两书文字与理论完全相同。

如“六十八难”说:“《经》言:所出为井,所流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灵枢·九针十二原》说:“所出为井,所流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②两书文字略有出入,但理论大致相同。

如“十二难”说:“《经》言五脏脉已绝于内,用针者反实其外;五脏脉已绝于外;用针者反实其内。”《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而用针反实其外……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而用针者反实其内……”

③就同一问题,两书均有论述,但观点不同。

如“七十四难”说:“《经》言: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则说:“脏主冬,冬刺井;色主春,春刺荥;时主夏,夏刺俞;音主长夏,长夏刺经;味主秋,秋刺合。”

④《难经》所引“经言”的原文,在《内经》中找不到相应内容。

如:“十九难”所谓“脉有逆顺,男女有恒”及“二十难”所谓“脉有伏匿”等。《内经》无此文与此义。

第二是引“《十变》言”,计3处,日本滕万卿《难经古义》说:“《十变》,古书篇名。” 不管是篇名还是书名,《十变》显然不是《内经》的内容。

第三是既不称“经言”,亦不言何书,但考其内容,有与《内经》相似者,亦有不见于《内经》甚至与之相左者。

总之,《难经》所解,显然不是《内经》,可能是《扁鹊内经》或《外经》中的部分经文。

或问,既然是《扁鹊内外经》,为什么尚有相当一部分经文,见载于《内经》?这是因为《扁鹊内外经》很有可能与《黄帝内外经》同为托名之作,时人在编纂该书时,均使用了当时存世的相同素材,如阴阳、五行、脏腑、经脉、刺灸等等,因而有些问题,则可见载于两书中。

二、《难经》不同于《内经》的学术思想

①独取寸口诊脉法

《内经》的诊脉方法,主要为全身三部九候诊脉法。三部为头、手、足三部,每部各有天地人三候,共九候。

寸口脉在《内经》中亦有所论及,如《素问·平人气象论》说:“欲知寸口太过与不及,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此寸口乃寸关尺之寸口,杨上善注云:“口者,气行处也,从关至鱼一寸之处,有九分之位,是手太阴气所行之处,故曰寸口。”同时《内经》也认识到寸口脉(气口)是反映人体脏腑精气盛衰、功能强弱的重要部位,通过它可以测知脏腑病变的情况。但作为诊病切脉的部位,《内经》仍强调全身遍诊法。

《难经》则创“独取寸口”诊脉法。“一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要会,手太阴之脉动也……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并在此基础上,将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

《难经》中亦有三部九候诊脉法,但其三部九候指的是寸、关、尺三部,各部分浮、中、沉三候,并以寸、关、尺三部主人体上、中、下三部,与《内经》中的三部九候迥然不同。

《难经》的独取寸口诊脉法与《内经》的脉法是不相合的,但《难经》之说一出,即取代了《内经》的遍身诊法,历代的脉书沿袭了《难经》的“独取寸口”诊脉法,直至现在未变。

②命门

命门之名,始见于《内经》。分别见于《素问·阴阳离合论》《灵枢·根结》和《灵枢·卫气》,并明确指出“命门者目也”。《难经》于“三十六难”、“三十九难”两次提出肾有两者,左为肾,右为命门;并明确指出命门之气与肾通;且结合肾间动气、原气原穴,系统论述了命门的功能所在。如“三十六难”说:“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

《难经》与《内经》所释“命门”之义大相径庭,据此可以断定,《难经》“右肾为命门”之说是在《内经》之外别有师承。

③元气

即原气,未见于《内经》。最早将“元气”引入医学领域的,当首推《难经》。

“八难”说:“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

“六十六难”又说:“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

④三焦

《内经》认为三焦是“有形”的。如《灵枢·本脏》说:“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本脏》这段论述虽然是从皮毛等外在情况去推测、估量三焦和膀胱的厚、薄等情况,看不出解剖学的依据,但据此可以证明,《内经》认为“三焦”是有形的。

《难经》则提出三焦“有名无形”说,如“二十五难”说:“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三十八难”亦说:“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

⑤提出了奇经八脉名称

“奇经八脉”这一名称,首见于《难经》。

《内经》虽有关于“奇经八脉”的散在论述,但记述简要,不够全面和系统,并且未冠以“奇经八脉”的名称。

《难经》不但提出了“奇经八脉”的名称,并对其具体经脉名称、起止、病候以及与十二正经的关系等均作了详细论述。如“二十七难”说:“脉有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何也?然:有阳维,有阴维,有阳跷,有阴跷,有冲,有督,有任,有带之脉。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也。”

⑥提出八会穴

八会穴的理论,在《内经》中无记载,为《难经》所首创。

“四十五难”说:“《经》言八会者,何也?然:腑会大仓,脏会季胁,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膈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

这八个穴位不仅可以治疗热病,其应用范围也很广泛,如大仓(中脘)可治胃肠疾病,季胁(章门)可治肝脾疾病等。

⑦其他

《史记·太史公自序》: “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守数精明,后世循序,弗能易也,而仓公可谓近之矣,作《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

可见,司马迁把仓公与扁鹊合传不是随便凑合的,而是由于存在着仓公学宗扁鹊这种内在联系,才把仓公与扁鹊合传的。不可设想如果仓公言医,而不学宗扁鹊,司马迁会把二人合写为一传。

司马迁言“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这不但指出了脉学的来源,而且还必定反映了司马迁对脉学历史的观点(作为对比我们需要指出,《黄帝内经》中是以僦贷季为脉学“创始人”的。如《素问·移精变气论》说:“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 )。

在《史记》所载淳于意医案中, 有三例之所患为“内关”。“舍人奴”医案, “《脉法》曰:病重而脉顺清者曰内关。内关之病,人不知其所痛,心急然无苦。”三个病人皆不治而死。”

东汉末徐干《中论·卷下·孝伪第十一》曰:“内关之疾,非有痛痒烦苛于身,倩志慧然,不觉疾之已深也。然而期日既至,则血气暴竭,故内关之疾,疾之中夭,而扁鹊之所甚恶也。”可知在扁鹊学派的理论中,内关是一种病人虽一时无自觉症状但必期日暴死的疾病。

滕惟寅说:“仓公所谓内关者,内气暗伤而外貌不变也,非《(黄帝)内经》所谓寸口四倍者名内关之义。”

三、扁鹊学派历史嬗变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白氏《内经》三十八卷、《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右(上),医经七家,二百一十六卷。”

并对“医经”类图书所包括的内容作了解释:“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至齐之得,犹磁石取铁,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为剧,以死为生。”

这里的“医经”是与“经方”、“房中”、“神仙”并列的,显然是作为图书分类的类目使用的,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学科分类。很明显,不需要有什么特殊的眼力,就可以看出“医经”这一学科中包括了黄帝、扁鹊、白氏三个学派的著作。

《扁鹊内经》《扁鹊外经》就是扁鹊学派的医经,它是与《黄帝内经》并列的,而且不同于《黄帝内经》的另一个学派的医经。

扁鹊学派的创立早于黄帝学派,并且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医学学派。

第一,有关黄帝传说的形成和开始流行的时代是在战国中期。

第二,黄老学派形成和开始影响于世的时代是也是在战国中期;尊崇黄帝的社会心理和著作时托名黄帝形成风尚亦开端于战国中期(或战国后期)。因此,开始有人托名黄帝而撰写医学著作的时间,不可能早于战国中期。由于医学中黄帝学派以托名黄帝为形式上的标志,这就使我们进而可以断定医学中黄帝学派的创立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早于战国中期。而扁鹊开创扁鹊学派之时,在春秋末年,也就可以使“扁鹊学派的创立早于黄帝学派”得以证明。

第三,春秋前期和中期是“学在官府”的时期,这时是无学派可言的。春秋末年,郑国邓析聚徒讲学、孔子开创儒学学派,自此以后私学方兴。私学兴起之后,才可能有学术争鸣的局面,这时已进入战国时期了。因此,在扁鹊学派之前是不可能有其他的医学学派。

第四,《史记·太史公自序》在评述医学源流时说:“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守数精明,后世循序,弗能易也。”

这里,所谓“方者”,指的是医生;所谓“守数”,就是必须遵循和掌握的基本技术和规律;所谓“后世循序,弗能易也”,意思是说扁鹊之学为其后的历代医生所遵循,历数百年而不可改易。这段评论,说明了两个问题:

①在西汉初期多数人的心目中,医学之祖不是岐黄而是扁鹊。

②在西汉初期多数人的心目中,自春秋末年起扁鹊之学一直为历代医生所遵循、所传习,不可更易。

扁鹊学派不仅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医学学派,而且在战国秦汉时期,扁鹊学派是影响最大的学派(张仲景自宋代以后被尊称为“医圣”,但在东汉末年的名声远远不及华佗,故《后汉书》未为张仲景立传,而有《华佗传》);这种情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转变,隋唐之后扁鹊学派的影响和地位急剧下降,黄帝学派后来居上,占据了主导和统治地位。

魏晋南北朝时期,扁鹊学派的影响逐渐下降:社会各界和医学界尊奉岐黄为医学之

祖的人愈来愈多,许多人谈到医学时不再是言必称扁鹊,而是言必称岐黄了,黄帝学派的医经《素问》《九卷》《甲乙经》广泛流传,而现有史料中却末见传习《扁鹊内、外经》的记载,同时,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三位阐释和传播黄帝学派医经著作的著名医家——  皇甫谧、全元起、杨上善,他们推波助澜,更使黄帝学派的声望日隆。

皇甫谧一是尊崇黄帝为中医学的创始人,二是臆断历代名医都是传黄帝医经之人。

《甲乙经》序云:“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内考五脏六腑,外综经络血气色候,参之天地,验之人物,本性命,穷神极变,而针道生焉。”黄帝被说成了针灸学的创始人。

《帝王世纪》云:“岐伯,黄帝臣也,帝使伯尝味草木,典主医病,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焉。”黄帝和岐伯又被说成了医经和本草、经方的创始人。

在《帝王世纪》中,甚至《难经》的著作权也划给了岐黄, “黄帝命雷公、岐伯论经脉,旁通问难八十一为《难经》。”

《甲乙经》“序”: “比按《仓公传》,其学皆出于《素问》。”而司马迁说得明明白白:“扁鹊言医,为方者宗……而仓公可谓近之矣,作《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仓公之所宗显然是扁鹊,怎么能说“其学皆出于《素问》”呢?

杨玄操: “《黄帝八十一难经》者,斯乃勃海秦越人之所作也……黄帝有《内经》二帙,帙各九卷,而其义幽赜,殆难穷览。超人乃采摘英华,抄撮精要,二部经内凡八十一章,勒成卷轴,伸演其道。”——尚未剥夺秦越人的著作权。

《难经》“王勃序”:“《黄帝八十一难经》,是医经之秘录也。昔者岐伯以授黄帝,黄帝历九师以授伊尹,伊尹以授汤,汤历六师以授太公,太公授文王,文王历九师以授医和,医和历六师以授秦越人,秦越人始定章句授华佗,华佗历六师以授黄公,黄公以授曹夫子。夫子讳元,字真道,自云京兆人也。” ——秦越人的著作权几乎被完全剥夺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