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培养新时代好老师?7位名校长的宝贵经验都在这了!

 老王abcd 2019-04-24

如何培养新时代好老师?7位名校长的宝贵经验都在这了!

如何培养新时代好老师?7位名校长的宝贵经验都在这了!

近日,“现代教育报优质教育协同发展论坛”再次开讲。本期论坛我们请到七所京城中小学的名校长,就“新时代好老师如何培养”进行了探讨交流,分享了他们的思考与智慧。

现代教育报优质教育协同发展论坛,简称“现教论坛”,是北京主流教育媒体打造的基础教育品牌活动,通常每两周举办一次,每期一个主题,每期邀7~10位嘉宾,嘉宾包括北京各区中小学校长,以及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本期论坛为2019年第二期,此后本报将定期组织论坛,邀请各位校长专家分享智慧,共享经验。

如何培养新时代好老师?7位名校长的宝贵经验都在这了!

“双轮驱动”激发教师活力

林卫民(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助理、北外附校校长)

与其说教师发展依赖于学校管理者的行政控制、高水平教师的学术指导抑或成堆的书籍,倒不如说更依赖于特定的态度品质。这种态度品质存在于学校管理者、教研组长等促进者和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中,也体现在校长对整个学校的领导之中。

我们学校采取“良知”和“专业发展”的双轮驱动策略,用良知唤醒教师的责任自觉,以进一步提振教师的专业激情。提振教师精神、改良教师行为的原动力,在于唤醒教师内心的良知,从而引发教师能够主动承担起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全面责任。

有了责任心,教师们就不会再抱怨学校领导“怎么还没有修建好平坦的向前进发的道路”,而是背上自己的大砍刀,砍断影响上山的藤条杂草,开拓自己爬上山坡的道路;离开了责任心,就没有了背起大砍刀的力气,更无披荆斩棘的勇气和精神力量。在有良知的情况下,教师还应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因此需要校长进一步提振教师的专业激情。

正如圣雄甘地所说:“我们做什么和我们能做什么之间的差异,足以解释世界上大多数问题。”一个卓有成效的学校组织唯一的衡量标准是,能否给教师带来发展的成就。从专业发展观点来看,领导和管理学校最忌讳的是:教师或许能够非常出色地把事情做完,但却不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些事。

为此,学校要打造具有同理心或“共情理解”的学术文化,尽力以理解人的感受、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以基于共情力、富有同理心的理解方式开展正直的沟通,推进教师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特长个性。

一个人的品质并不体现在他当下的某一个具体行为中,而在于他一生的所作所为。一所学校的品质不在于一时的荣誉,而在于永恒的对于教育情怀的正确坚守。个人和学校的行为堆积起来,就形成了整个教师团队特有的精彩。

学校要建立一种“改变人”的行为文化,因为学校成功和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人”,而不是“口号”。大面积调整人事是不现实的事,唯一的办法是采取“改变”或“改造”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一所学校的成功,并不只是寄托于顶层战略管理层能够始终清醒自知、高瞻远瞩;校长最重要的能力在于,不仅自己拥有一个确切的目的地,还要使全校教职工知晓和认同这一目的地,并且带领大家一起出发,直至达成我们的目标。

如何培养新时代好老师?7位名校长的宝贵经验都在这了!

教师队伍应形成四种“自觉”

陈国荣(首师大附属育新学校校长)

育新学校在树立学校文化时,提出了“育德致美 启智日新”的核心价值观,并以此作为学校课程建设、课堂方式乃至各类工作的逻辑起点。为了发展好学校,我们对学校的整体机构做了调整,把原来的教导处等部门调整成“八个中心一个委员会”,其中就设置了专门管理和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发展研修中心”。

我们提出的学校发展愿景是“发展素质教育,从优质走向卓越”,而对老师提的基本标准是“人品、敬业、能力和成果”。

教师必须有“人品”。首先是“师者父母心”的教师品质。老师不但要像父母一样对待学生,还要像父母一样对待自己所在的学校。作为老师来讲,应当尊重和欣赏自己所在的学校。其次,善于处理好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同事关系,也是我们非常看重的教师品质。

教师必须“敬业”。我时常跟同事分享:“一个老师用力、用智能做成事,但必须用心才能做好事。”育新是1997年成立的,当年很多优秀的老教师已经到了退休年龄,于是年轻老师越来越多地补充进来。这些年轻老师在学历背景和教学能力上相对出色,但在服务能力或服务意识方面尚待磨炼。所以,学校就在教育能力、教学能力和服务能力上更多地引领和培训。

教师必须有“成果”。一所学校没有教育教学成果,就难以谈情怀。只有成果,才能支撑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对教师队伍提出的整体建设目标是“培养一支重人品、喜敬业、塑能力、崇成果、面向未来的专业教师团队”。同时,依据教师专业发展,我们将教师成长划分成职初教师、成熟教师、优秀教师、卓越教师四个阶段,分阶段侧重不同主题。职初教师解决“课堂自觉”问题,成熟教师解决“学科自觉”问题,优秀教师解决“教育自觉”问题,卓越教师解决“文化自觉”问题。

课堂自觉,是强调职初教师一定要尊重课堂、热爱课堂,能把这一节课落实下来。学科自觉,是能脱离或者不拘泥于一节课的境界,能够从学科素养、学科思维、学科体系的角度来思考自身的学科教学。教育自觉,是要求教师能把学科看成是育人手段,能够从自己所教学科中挖掘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价值。文化自觉,是从教育和社会的关系角度,要求教师能够跳出教育看教育,能够从社会的难点问题、热点问题反观教育,能够提出一些新的看法和观点。

如何培养新时代好老师?7位名校长的宝贵经验都在这了!

搭建平台培养“四度”教师

范胜武(21世纪国际学校校长)

第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总书记提出了“四有”教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我们必须要做到。在我们学校,我提出了要培养“四度教师”,即教师有风度、有深度、有温度、有气度。为此我们提出形象管理也是老师的必修课,专门请来一位形象导师为教师做指导,并通过评选出月度人物、季度人物、年度人物,表彰师德师风先进。

第二,思想工作方面重点抓党建和工会工作。围绕党建,我们坚持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增强凝聚力,同时坚持中心组学习制度、开展微型党课。此外,我们坚持发挥党组织的把关定向、选材育人、文化建设三个核心作用。党组织坚持以双培养为抓手,开展读书引领、课题研究、国内外学习考察等活动,将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将党员培养成骨干教师。

第三,以项目研究和读本编写为抓手,提升教师研究能力。在我们学校,每位老师每年都有必修项目,在研究中成长。同时,小初高三个学段都有校本教材编写项目,该项目是老师自主进阶的抓手。我把编写教材称为“541”理论,如果把项目作为10分来看,1分是学校成果;4分是教材内的案例图片,都是学校的老师,虽然编得不如专家的理论层次高,但孩子们喜欢就达到了目的。5分是老师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要重新熟悉课程标准,需要上网查阅大量资料,还要避开各种版本教材的重复。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专业知识的提升达到了一个高度。

第四,组织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校本培训,校外交流,提升专业素养。学校每个星期都有半天的专业学习进修,并自创了分享式培训、研讨式培训、合作式培训和任务式培训等校本培训方式。每年暑假,我们都进行封闭培训,并和北京十一学校合作引入了基于标准的学习研究,从而找到提升课堂教育的根本方法。

第五,我们用“两支筷子”理论来评价老师的专业素养,一个是业绩量规,另一个是学术量规。学术量规是教师学术素养积分管理办法。教师参与的项目研究取得了国家级、市区级成果,学校则分别赋分,将来评职称、评先进也都能用上,每一分兑换成奖金,有的教师每年能拿两三万元。而业绩量规,则包含教育教学态度、课堂、教学成绩等。

学校还实行目标驱动、自主进阶的名师成长方案,鼓励教师全面成长。学校制定出了世纪名师评选方案,通过项目研究、课题研究、标准化经验、学术论著、成果奖励、示范课堂、学术讲座等七个板块,推动教师成长为骨干、名师到市级教师。

如何培养新时代好老师?7位名校长的宝贵经验都在这了!

教师共同体支持可持续发展

刘晓昶(北京57中校长)

教师的专业发展促成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教师的创新力决定了学校教育的创造力。现在,随着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让我们的教师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成为综合素质过硬、专业化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教师?

五十七中是北京市一所公立优质完全中学,是海淀区新品牌学校。学校在现代化治理过程中,始终将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作为学校治理的目标和关键,构建多元主体民主参与的现代化学校治理机制。

该治理机制在教师队伍建设层面,表现为创新教师研修方式,淡化学校层面的培训,强化教师的自主研修;淡化行政干预,强化教师的自主管理,发挥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组建学校教师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教师们有共同的发展愿景,相互分享合作,互助共进,促进每位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学习共同体每年要进行六十多场次的教师论坛,四十多次的专业研讨,十多次的专业培训,近二十次的专家讲座。

在学习共同体的基础上,教师们根据自己需要和专长,形成了多个实践共同体,有课堂教学实践共同体、课程研发共同体和课题研究共同体,每个共同体有着自己的目标和相对固定的成员,成员中有专家、专家型老师、成熟期老师,也有青年教师,他们自己制定共同的活动规则,并按照自己的机制运转。

如,友善用脑教学实践共同体就是众多共同体中的实践共同体,该共同体的老师们在课堂教学研讨和实践中经历苦苦的探索,最终实现一次次蜕变。正是在老师们共同研究、共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五十七中课堂教学的特色——友善用脑课堂。

又如,STEM课程研发也是一个实践共同体。这个共同体里面有物理、数学、化学、劳技、信息技术的教师,也有历史、政治教师,还有艺术教师,甚至还有学校的木工师傅,以及学校的学生创客领袖。

他们在一起讨论STEM课程的设计、实施与案例的撰写。课程研发共同体成就了一大批教师,他们的课程开发能力、课程的意识发生了深刻变化。

在我们学校,终身学习和发展已经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在这样的学习共同体中,我校每位老师都能保持持续学习的激情,拥有专业发展持久的动力。

教师们努力发掘自身潜能,既发展了自我,更成就了学生和学校。在共同体中,教师实现了在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方面的整体提升。教师们在工作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

如何培养新时代好老师?7位名校长的宝贵经验都在这了!

给教师写一封最美“情书”

于立宁(东城区前门小学校长)

在我看来,“党政工”凝心聚力可以推动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

每个学校都要进行师德师风建设,今年,我们尝试了一种新的方式,推出了“最美情书评选”,刊发在学校微信公号上,栏目取名“岁月风华长情告白”。

让教师家属来写——“我的xxx是老师”。比如《我的爸爸妈妈是老师》《我的爱人是老师》,《我的女儿是老师》,没有想到能够接到那么多家属写来的“情书”,我特别感动。

比如,我们收到的第一封情书是一首诗,丈夫用诗表达了对爱人的关怀。诗歌里面的爱人在学校里面很强大,可是在家里很弱小,丈夫表达了一定要关注爱护女老师的情感。

受《现代教育报》校长印象的启发,我一直在公众号上连续写“教师印象”。我当时写了“敢于担当,勇立潮头”的教师群体描写,包括“情系雪域高原”支教教师系列,来自校长的画像激励了很多老师。

新时代对于教师来说需要跨界的培训,我们尝试了多项跨界培训。第一,全科思维的培训。前门小学与前门外国语是九年一贯,与金台书院小学是百年老校间的深度联盟,我们三校老师共同来做全科思维培训专项,当中学老师跟小学老师一起做跨界培训时,每个人都有很多的启发。

第二,我们建立了发展共同体,现在有广州、苏州、拉萨、厦门等地老师参与的共同体。因为每个学校特点不一样,前门小学主张自主教育,广州的学校主张生本教育,我们每次就一个学科、一个课题同课异构,让老师们来感受。老师们坐在前门小学大会议室里能听到这么多不一样的课,是一种很好的启发,可能比参加百人千课受的启发更大。

第三,我们尝试班主任管理的微变革、微创新。在班主任培训上,我们采用了基于曼陀罗绘画疗法,教育老师调节自己的情绪。面对新时代的儿童、新时代的家长,老师该怎么样和家长沟通,我们一直对老师进行正面管教培训。

我们希望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老师也应该是五育并举,我们学校工会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说明城墙健步走、天坛健步走,大家一起用缝纫机做个靠垫、做个小香囊,大家一起劳动,党政工凝心聚力,一定能推动教师队伍的发展。

如何培养新时代好老师?7位名校长的宝贵经验都在这了!

教师获得专业成长要理解这三个问题

魏国民(密云三小校长)

平日我观察我们的教师大致呈现这样一个现状。从专业知识角度来讲,教师的专业知识呈现一种碎片化的状态。在专业方法上,无论是教学还是学生管理,呈现出来的特点是经验性。我认为,可以用三个“理解”来推动我们教师专业成长。

第一个,对教育的理解,我们都说要给教师一个愿景,要凝聚老师共识,要锻造一种文化。这个愿景、共识、文化从哪里来?我觉得本质上,这种愿景的产生来自于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对当代教育的理解,对当下学校教育的理解。所以我在教师队伍建设当中,在我们学校蓝图描绘过程当中,在学生发展目标凝聚过程当中,第一个引领的就是我们对教育的理解,这里面既有历史视角和教育视角,也有政治视角。

我们基于当下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确定学生的发展目标;如果没有这样一个认知做基础,后面的情感态度可能就不是靠说教能产生的。这是教师队伍建设中我们重视的第一个领域,不断强化对教育的理解。

第二个理解,对人的理解。教育以人为目的,以人为归宿。理解人的时候,说着很容易,做起来很难。我观察很多教师无论是教育方法还是育人方法,教学方法还是教育方法,是一种经验性的。因为对人的理解缺乏,所以除了模仿,不知道应该做些什么事情。

我们对于人的理解聚焦在人的心理世界、情感世界。关注人的自我,关注人的内在要素,你就知道一个人当下行为表现背后的生理心理机制在哪里。所以我们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当中要不断加深对人的理解,通过对人深刻的精细化理解,去思考我们的教育手段,我们的师生交往方式。

第三个理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老师学了很多门类的知识,但他的知识是碎片化的,在两个方向存在理解碎片化,一个是学科内容知识架构不清楚,另外是在知识内容的节点、知识层次上不清楚。

所以,我就引领我们的老师做知识的结构分析,任何一个具体的知识都有四个层面,事实层面、方法层面、概念层面、意义价值层面,不同层面的知识导致对学生的培养结果或者效用非常不一样。这样的一些关注,让我们教师的专业内容真正呈现出一种立体化发展,这是我们教师队伍建设关注最重要的三个方面。

在这样三个理解的基础上,我们围绕学生发展目标建构我们的课程体系,设计学生的学校生活、教育生活,开展学校课堂教学研究。现在我们的课题研究到了第四个阶段,课堂教学的教研设计。这第四个阶段立项课题是以评价为导向的课堂教学的逆向设计,让我们的师生活动,包括教学目标显性化,让教师提前进入自己课堂教学的自我评价。

现在这一路走来,我觉得我们的老师是从技能到知识到精神,在逐渐成长;通过这一路的学习思考实践,把我的思考变成他的思想,变成学校的思想。

如何培养新时代好老师?7位名校长的宝贵经验都在这了!

学科跨界、年级跨界 形成精神场域

张建芬 (海淀区七一小学校长)

如何进行教师队伍建设?美国心理学家勒温提出了一个理论“人是一个个体的存在,也是一个团体的存在,人与环境相互共生,相互作用,产生结果。”我们学校达成了一个共识,教师队伍建设需要调动教师个人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找到教师自主进行专业发展的原动力,并建立一个能促进教师发展的环境场,方能促进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

我们建立了学习研修共同体,以此引领教师队伍的建设,其中最大的特点是学科跨界、年级跨界,每个共同体在负责人的带领下制定相关计划进行自主研修,每个个体在共同体中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成就,形成一个精神的场域。

第一个方面,文化引领,增强共同体的成员职业认同。我们用文化来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在全体干部教师的参与下,学校制订了北京市海淀区七一小学教师文化手册,把教师的形象定位为“温柔的海风”,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家长信赖的朋友,同事骄傲的伙伴。学校特别把师德细化为乐业意识、专业意识、敬业意识、创业意识,明确了教师发展的三级指标,让师德规范更加清晰可操作。

第二个方面,统筹规划,建设学习研究共同体的组织。学校成立了教师队伍建设组织机构,由校长领导,学校专人负责。顶层设计学校的队伍发展建设的框架,使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成系统、成系列。学校建有党员学习共同体、课题研究共同体、师徒研究共同体、教研组研究共同体、沙龙学习共同体等等。

第三个方面,互动互助,有效开展学习共同体的活动。比如,党员学习共同体,以校长为组长,由行政副校长、教育副校长、教学副校长、教务副校长为主要负责人,及全体党员形成的学习共同体团队。就国家的大政方针,学校文化建设,制度建设,教师思想,教师师德建设给予研讨,充分发挥党组织对学校教育的引领作用。

学校还成立沙龙学习共同体。比如青年教师研修沙龙,是由学校任教5年以下的青年教师组成,他们定期学习、定期反思、彼此促进。

关于教师队伍建设,我们也有一些思考:

进一步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当前教师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心理负担重,各级部门要真切地减轻教师负担,学校需要引导教师学会科学地安排自己的工作与休闲生活,拥有对抗超大压力,获得职业幸福感、生活幸福感的健康身心。

进一步完善教师发展性评价,关注教师成长路径的同时,还需要不断完善教师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有助于不断反思教师队伍建设的成效与问题,有利于促进教师队伍建设的不断发展。

进一步提高教师各方面的待遇。提高待遇是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的重要保障。

(以嘉宾发言顺序排列)

如何培养新时代好老师?7位名校长的宝贵经验都在这了!

文字:本报记者 常悦 赵翩翩 李继君 整理

拍摄:本报记者 付磊

编辑:现教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