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潮汕老农趣话

 天圣我材 2019-04-25

    潮汕,有一群人,于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期,在闽、赣、湘、桂等全国13个省区,以及海南岛、粤西北、珠三角等地区的农业发展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他们就是潮汕老农。潮汕老农,给上述地区带去较为先进的耕作观念、科学的农耕技术,富有成效的实践经验,在当时,为当地农作物产量的提高,做出一定的贡献,至今仍被传为美谈,留下了许多佳话、趣话。

    上世纪60年代初,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出台,规定粮食亩产要跨黄河、过长江!各地各级政府更是重视,他们把目光投向潮汕!潮汕地区是我国水稻高产区之一,自明清以来以精耕细作术蜚声天下,有“耕田如绣花”之美誉,特别是建国以后成为全国首批粮食亩产千斤县,更是使潮汕农耕技术名声大噪。

据《汕头百年大事回顾》记载,截至1966年3月,10年间潮汕共向国内各地派出“老农”21926名,在此之后,派遣人数有增无减。据澄海莲上镇知名潮汕老农余友松回忆介绍,1965年潮汕老农被派遣前往江门,仅高鹤一县,就近400人。

    要成为一名潮汕老农,并不是很轻易的事情,必须有耕种真功夫,硬马硬势身体好,人品人缘都要好,经生产队、乡大队、人民公社层层推荐,最后由县人民政府批准,才有资格。潮汕老农,待遇在当时是相当好的,每月工资40块钱,但要补还给生产队10块钱顶工分。

    潮汕老农确实有比较丰富的耕种经验,但起初,老农到援助所在地,由于耕种观念的大相径庭,当地群众常抱怀疑态度,有时甚至要试一试潮汕老农是否有真功夫,这样,就引出许多趣闻逸事。

今年72岁的余友松老人介绍,当年他至高鹤县一乡村,因为秧苗发育尚未茁壮,不宜播插,但该乡大队长沉不住气,说大队党委决定要插秧,余友松就耐心解释,到适宜日子才插秧。这一年过去后,早稻晚稻都大丰收,当地群众高兴得不得了。

    澄海南畔洲乡,是著名侨领蚁光炎先生的故乡,其乡菜头(萝卜)个大皮薄肉脆,远近闻名。当南畔洲籍老农至阳江市时,当地群众闻知,特意弄来两个萝卜,一个是土产的,一个是南畔洲产的,切去根须菜叶,洗干净,让南畔洲籍老农判断!老农凭着丰富的经验,还有对家乡农产品的熟悉,一摸之后即判断出来,当地群众大声喝彩!并齐问原因。“我们南畔洲萝卜的表皮特别薄,轻轻一搓,就可以看到嫩白的菜肉……

萝卜菜籽播种萌芽之后,长势特好,但菜株太密集了,必须疏间以通风透气,但当地群众舍不得,老农怕误了农时,在夜间,乘当时群众不注意,拔掉多余的菜株。当季,老农指导耕种的萝卜地亩产是邻乡的三倍,群众大为信服,自此诚心听众老农指导。

    潮汕老农把“插稻稿薯”的耕作术也带出去!为了充分利用土地,潮汕农民有时甚至等不及已种下作物的收获,便抢着种下另一种作物。“插稻稿薯”便是一例。在晚稻即将成熟之际,稻地的土质湿润柔软,潮汕农民便在稻丛的行距空隙上插下薯苗,让薯苗在水稻的遮荫下在土壤中扎下根。待半月过去,水稻收割了,再为已成活蔓延着藤叶的薯苗培上土哇。待到明年开春,插早稻的时间到了,稻稿薯正好收获。当地群众增加收成,当然更开心!

    潮汕老农带去的不仅是技术,更有勤劳的习惯,如“勾草”(爬田草)。

    每年的晚造秧苗插下约半个月之后,秧苗在泥里开始返青生长了。水田里的无数草籽也跟着生根发芽。如何除去这些和秧苗争夺肥料和空间的杂草呢?“勾草”就是潮汕农民发明的最有效又是最辛苦的除草方法,即两膝跪在一行秧苗两边的田土里,从田头开始爬行,边伸长腰身,用手把周边十几行秧苗下面的田土挠破,使草苗的根部脱离泥土。。“读书畏考,作田畏勾草”这句俗语体现了“勾草”的艰辛。现在,广西百色部分地区,因受潮汕老农影响,还在采用这种耕作术。

    潮汕老农,所到之处,带来技术,增加产量,带来欢笑,“潮汕老农”,是潮汕大地一个响当当的品牌,发扬光大了我们潮汕优秀的农耕文化。(陈群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