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702/704年~765年),字达夫、仲武,渤海蓨(今河北省沧县)人,世称“高常侍”。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 永泰元年(765年)卒,终年65岁,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早年家境窘艰,流落梁、宋(今河南省东部),仕途失意,常“混迹渔樵”,乃至“以求丐自给”。玄宗天宝八载(749年),经张九皋荐举,中“有道科”,授封丘县尉。天宝十一载秋,为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掌书记。安史之乱后,哥舒翰入朝,高适亦至长安,得到唐肃宗重用,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历任淮南、西川节度使,终官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食邑七百户。所以史称“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旧唐书·高适传》)。 高适的诗大体有两类,同情人民疾苦的诗和边塞诗,“雄浑悲壮”是他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擅长七言歌行,风格雄浑,气势奔放。高适诗歌的注意力在于人而不在自然景观,故很少单纯写景之作,常在抒情之时伴有写景的部分,因此这景带有诗人个人主观的印记。有《高常侍集》,今有《高适诗集编年笺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