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最有名的包子,为什么叫“狗不理”?原来背后有故事!

 卧守净土 2019-04-26

到天津听一曲相声,尝一笼热气腾腾的狗不理包子,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生活体验。

狗不理包子传承百年,名震天下,让无数人只闻其名而口水直流。除了他本身的味道相当好之外,其背后还有着一段精彩的传奇故事。

有着150多年历史的津门三绝之一的天津狗不理包子,成为天津的一张独特名片,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

在天津滨江道商业街山东路上的狗不理总店,古色古香的建筑,一块沉淀百年的金字招牌,多年来,慕名而来的食客络绎不绝。只为品一品历史的味道。

经过百余年的变迁,狗不理包子结合南北方饮食文化的特点,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手工制作技艺。在一代一代的传承中,包子的制作工艺归纳为八部操作法:调馅、和面、出条、放剂、擀皮、制馅、成型、蒸制。包子成品口味依旧,鲜香不腻,

在吃的法则里,风味重于一切。狗不理蒸笼留存的独特与神秘,饱含了一个城市的饮食习俗和文化背景。

刚出屉的包子,大小整齐,色白面柔,香而不腻。形似含苞欲放的菊花,咬一口汤汁饱满。满口含香。

据传清朝时的天津武清县,有个叫杨村的地方,出了一位牛脾气少年高贵友,小名叫“狗子”。不管大事小事,都得顺着他的性子来。若是 逆了他的性子,他谁都不理。有一次家里人因为说了一句他不爱听的话,他的牛脾气发作了,一连好几天对老爸老妈都不理不睬。他娘说:你这个牛脾气啊,犟起来连狗都不理。渐渐地,高贵友这个绰号就传开了,村里的人们都叫他“狗不理”。

“狗子”家里很穷,他少年时靠捡破烂为生。十五岁时,为了吃一口饱饭,“狗子”到了一家刘记蒸铺做杂活。由于勤劳好学,爱动脑子,慢慢的学会了做包子的手艺。不久后刘家蒸铺关门,“狗子”自己搭个棚卖起了包子。

高贵友一个人连做带卖,还要应声,忙得喘不过气来,就想了个法子,在摊头摆个碗儿,顾客把铜钱放在碗里递过来,他就按钱给包子,一言不发。日子多了,附近的人就传说着这样一句话“狗子卖包子,一概不理。”这话传来传去,有人为了省口舌,干脆就只说“狗不理”。高贵友的包子也就被叫做“狗不理包子”了。高贵友渐渐地有了积蓄,在棚子附近买下了一间小门脸,取名“德聚号包子铺”,人们却习惯地叫它“狗不理包子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