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代行书技法四十例》——明灭可现

 清虚堂 2019-04-26

谢海清-古琴吟.mp3 来自尔雅传美 02:03


“明灭可现”是指一行字看过去能够有轻重、疏密和墨色等各种元素的变化。

轻重的变化在于一行字迹中字形有大有小,通常来说,字大容易使人感觉分量重,反之感觉轻。这里的大小主要是看汉字本身的大小,大者任其大,小者任其小,不去刻意经营视觉效果上的大小变化,这是其一;其二是字迹本身的分量轻重,意思是说有的字迹虽体形不大,但由于字内空间很小,收得很紧,加之笔力强健就会感觉分量很足。反过来,字形虽大,如果写得比较松散也就会感觉很轻。分量轻的字迹在视觉上趋向于退缩,产生远离观赏者的效果,色调上感觉很亮——明;分量重的字迹在视觉上趋向于凸出,产生逼近观者的效果,色调上感觉很黑——灭。如此,则一行中就会有明有暗,不是整齐划一的视觉效果。如颜真卿《争座位帖》“柱国鲁郡开国公颜真卿谨寓书于”一行中“颜真卿”三字本身字形大小,而“小”本身就小,这样各就其形,于是一行字迹看上去就或明或暗,有起有伏(图1)。同样在此帖中“有立德其次有立功是之谓不朽拟又”内“立”字虽小但收得很紧,所以感觉很有分量,而“功”、“拟”等字,由于字内空间偏大,字形虽大反倒显得分量不足,但集合在一行内则轻重明灭就出现了(图2)。

由于疏密的关系变化使得一行之内字迹出现明灭效果的手法比较多,比如字与字之间的间距大小,一行之内突然留出的空格等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手法,这里主要以《祭侄稿》中“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一为例说明字内空间疏密对“明灭可现”所起的作用(图3)。此行一眼看过去即可感觉到或明或暗的效果非常强烈,究其原因就在于两个“门”字的处理上:门内本身中心就是空白,但如果正常将空白留在那里不是不可,但难以产生视觉冲击,所以颜真卿将两边竖画向外张开,呈外拓式,一下子就将空间拓展了,所以这片白可能在面积上并未真的扩大多少,但却感觉很白很亮,这就是艺术手法。从而,一行看过去其他的字迹显得很黑,于是,“明灭可现”完成了。

 

墨色上的原因能够产生“明灭可现”的视觉效果,打开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杨凝式《韭花帖》或《卢鸿草堂十志图跋》(图4),但凡晋唐书法的墨迹本,一目了然,这里就不赘述。

图4  杨凝式《卢鸿草堂十志图跋》

“明灭可现”的美感就是李后主《清平乐》中的“离恨恰如春草,渐行渐远还生”的情景,对!就是那片春草,远望去,似有若无,至于是愁绪别离还是春风得意,全在看风景的你了。

文章来源:如义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