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一季度读书报告 2019第一季度读书报告: 1月 NO1. 佩德罗·巴拉莫/ 胡安·鲁尔福 每年元旦的必读且唯一要读的书:《佩德罗·巴拉莫》。一部连标点符号都熠熠生辉的伟大文本。一部在阿丁老师眼里与《圣经》比肩的小说作品。一部迄今为止我读了七遍的小说,并且我会确定余生每年的元旦都会重读它。30岁时,我会写一部关于它的书评,那是在读了至少10遍以上才确信自己能做的事。 NO2. 红发女人/ 帕慕克 帕慕克和库克是一类作家。他们会触碰宗教、民族和家国议题,但切入点都是一个人物的欲望与思索。文本完全摈弃了20世纪传统叙事,放弃了“往何处去”的追问,因为21世纪的我们连“我们是谁”都尚未解决。 NO3. 博尔赫斯口述/ 博尔赫斯 NO4. 七夕/ 博尔赫斯 NO5. 恶棍列传/ 博尔赫斯 NO6. 文稿拾零/ 博尔赫斯 NO8. 虚构集/ 博尔赫斯 NO9. 杜撰集/ 博尔赫斯 NO10. 阿莱夫/ 博尔赫斯 NO13. 布罗迪报告/博尔赫斯 NO14. 沙之书/博尔赫斯 一月读完了博尔赫斯的全部小说。他没写长篇,和鲁迅一样。好像他们的能量用短篇就足够了,也足堪媲美那些倚靠长篇屹立在文学史上的一切角色。三年前,我读博尔赫斯止步于《小径分叉的花园》。而今,因为自己也常常思考历史、灵魂、时间、空间和宇宙中一切迷人的有秩序的核心和无秩序的悖逆点,尤其是读过《圣经》《堂吉诃德》和一点《神曲》《荷马史诗》后,再去读博尔赫斯就仿佛久违的故人相遇,他所言谈的每一个话题和每一个人物都像是我未来想要书写的。 很早之前我就厌倦了世情题材,像个人情欲、家庭伦理、俗世生活这些(即张爱玲、沈从文和汪曾祺等在国内广受推崇的写作题材),我迷恋智慧和博大,敬拜时间和空间,博尔赫斯完全印证了自己的趣味,像一轮分明的日,告诉你有另一条路可以走,而且走得很好,非为窄道。 自2019年始,博尔赫斯将是我的师父。 NO7. 观察/ 玛丽安·摩尔 一本诗集。半数不懂。半数很好。值得反复嚼。 NO11. 午夜之子/ 拉什迪 一部冒犯一切的小说。按张大春对小说的议论,这部作品当是小说中的小说。《百年孤独》身上还有经典叙事和对人物的执着,到拉什迪,干脆连小说都被冒犯了。 NO12. 万无一失的杀手/ 弗·福赛斯 地铁上读的通俗小说。喜欢《鱼王》,有海明威的味道。通俗小说都有讨好读者的嫌疑,或在情节上,或在语言上。这可能是我一时很难说服自己进入通俗小说的原因。 2月 NO1. 布宜诺斯艾利斯激情 / 博尔赫斯 NO2. 面前的月亮 / 博尔赫斯 NO3. 圣马丁札记 / 博尔赫斯 博尔赫斯的三部诗集。博尔赫斯的诗歌像小说,也像散文;他的散文,又像诗,也像小说;他的小说,由此可推论,亦诗亦散文。文体在博尔赫斯这里是失效的。他的诗歌,我需要读完其全集在做评判。整体上和经典诗歌的叙事是一脉相承的,歌咏的是国、是人、是黄昏与月和令人崇敬的情感。 诗歌,能看见博尔赫斯的情;小说,能看见博尔赫斯的思。 NO4. 李尔王/莎士比亚 NO5. 麦克白/莎士比亚 永远尊敬莎士比亚。他是我写作上的第一站师父。隔了十年,再读莎士比亚,感觉他是文学上的耶稣,他能释读人生的一切。他和荷马等人,大概构成了文学的第一要义:人物(他是定义文学的作家)。看他笔下的人,再过一千年还会活着,因为他写的始终且永远是人。 NO6. 光年 / 詹姆斯·索特 我似乎要收回我说过的“我对世情题材的文学不感兴趣”的话。这是一部写一对表面美满的夫妻,实际上他们也没什么明确的矛盾和裂缝,尽管二人各自有婚外情人,但就是分开了。因为女主要追寻属于自己的人生。这部小说的句子,像细碎的星光。你无法忽视每一行,每一章,每一截人生,因为你总能在里面看到自己。大概因为他的落脚点在于“我是谁,我往何处去”而获得了超拔世情小说的力量所以才分外喜欢吧。 3月 NO1. 下面,我该干什么/ 阿乙 阿乙致敬《局外人》的著作。一个少年,无来由地想谋杀一个完美的人,来打碎自己身上陈旧的命运轨迹。不够中,也不够西,有些怪,但也基本算是完成了。 NO2. 暗店街 / 莫迪亚诺 一部看完就忘的小说。我和主人公一样迷惑于自己的身份之谜。我感觉,读莫迪亚诺应该是整体的,令其成为一项工程。单单这一部,很难言说什么。 NO3. 傻瓜吉姆佩尔 / 艾萨克·辛格 啊。我在备忘录上列有一个近五年来,我读过的,非常好的,并且确认会反复重读的短篇小说集。 耶霍舒亚《诗人继续沉默》 奈保尔《米格尔街》 白先勇《台北人》 鲁迅短篇全集 理查德·耶茨《十一种孤独》 塞林格《九故事》 舍伍德·安德森《小城畸人》 福克纳《艾米丽》《烧马棚》等几篇 马尔克斯短篇全部 巴别尔《红色骑兵军》 布鲁诺·舒尔茨《鳄鱼街》 契诃夫短篇小说 弗兰纳里·奥康纳《好人难寻》 康拉德中短篇小说集 卡佛短篇自选集 科塔萨尔短篇 波拉尼奥《地球上最后的夜晚》 赫拉巴尔《巴比代尔》 乔伊斯《都柏林人》 在读完《傻瓜吉姆佩尔》里所选的辛格的27个短篇后,我很慎重地在名单里又加入了这本短篇集。单就同名短篇来说,《傻瓜吉姆佩尔》的好,正如《阿Q正传》在华语文学中所当受的推崇一样。 NO4. 克苏鲁神话I / 霍华德·菲利普·洛夫克拉夫特 读了一本半。第二册读了两个短篇。洛夫克拉夫特的这个虚构“神话”系列几乎已经形成了一个写作流派,我甚至认为它在选材和语言方面的风格可以使其与侦探小说、悬疑小说等并列而成为新的小说类型。 阅读过程很爽。我也常有类似的“幻想”和“感官癔症”。感觉洛夫是另一个平行时空的我。 NO5. 培尔·金特 / 易卜生 一部诗剧。它的好,在语言,在哲思,在几乎所有的一切。在我眼里,能够与《佩德罗·巴拉莫》比肩的作品,除了《圣经》之外,就算《培尔·金特》了。我希望自己在35岁前能找到10本可以读/愿意读一辈子的书。现在已经有了三本。 NO6. 刀锋 / 毛姆 期望过高。我本来想读维特根斯坦的半传记型小说,结果里面所涉及的有关人生的全部思考都是我已经想过的,可以说是乏善可陈了。远没有《月亮与六便士》好。作为通俗小说,还是可以看看的。 NO7. 母狮的忏悔 / 米亚·科托 这个非洲作家在中国出版的三部作品我都读完了。可以整体评价了:有奇思,有章法,有诗句一样的语言,但就是颇为自我重复。初读,这些句子很好。读多了,你就烦了。这种过于圆满而拼命遮瑕的姿态,显得有点做派。他的作品中,我最推崇的还是《耶稣撒冷》。 NO8.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 / 黑塞 2015年,我一大学同学问我看过这本书没,说非常好。4年后,我才读它。黑塞,和加缪、卡夫卡等都是思想型作家。他们的文字可以当做哲学论文或思想报告去读。这部小说谈的是“我是谁”的问题。 NO9. 长路 / 科马克·麦卡锡 读老爷子的《血色子午线》,读了一个月愣是没读完。语言,极好。故事,极好。人物,极好。这些“好”串联起来,读起来就分外疲累。但若是像《刀锋》那样一个下午就可以读完的小说,也失了好多乐趣。这本《长路》故事很简单,一对父子在末日危机下不断向大海行去。一路上就是俩父子的各种境遇以及对话。特别好。科马克·麦卡锡是那种可以读全集的作家。 NO10. 悉达多 / 黑塞 读黑塞的第三本。大学还读过《荒原狼》。我以为是佛祖的传记小说,没想到是另一个“佛祖”。故事的创意足见黑塞的智慧。黑塞在这部小说里追问的是“人往何处去”。 大抵天下优秀文学可分为三类,其一,“我是谁”,《刀锋》《培尔·金特》《光年》《暗店街》等;其二,“我来自哪”,《红发女人》里探寻父子关系即是此类,博尔赫斯的部分小说,《克苏鲁神话》等;以及“我往何处去”,《德米安》《悉达多》《长路》等。当然这些是互有重叠的,很难撇清。 像《红楼梦》这类伟大的小说,我来自哪儿——神瑛侍者还是王夫人?我是谁——二爷,还是大观园里的怡红公子,抑或新晋举人?我往何处去——青埂峰下,万境界空。你看,都有了。随便拿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大家的作品去分析,都在试图回答这三个终极问题。 继续读。 李下 2019-04-12 |
|
来自: 王天神 > 《毕飞宇,阿丁作家谈小说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