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多勇:西夏对宋构筑的铁钳左翼——金汤、白豹、后桥考察研究

 贺兰山民图书馆 2019-04-26

宋夏对峙时期, 修筑大量的堡寨相互对峙, 笔者认为, 宋夏之间构筑的“堡寨群”是中国古代长城之外的另一军事防御工事 (另文) 。李华瑞在《宋夏关系史》一书中共列出陕西五路城堡寨名称576个, 其中有与今地名对照的168个[1]223。金汤、白豹、后桥是西夏在北宋鄜延路和环庆路之间安插的楔子, 为宋夏之间地理形胜之区、军事要害之地、物聚贸易之所, 其战略地位尤为重要。西夏进攻北宋的多次战争由此发兵, 北宋为防御西夏针对金汤、白豹、后桥三寨修筑大量城堡寨, 建立了“大顺城防御系统”和“怀安防御系统”, 对三城进行了长期争夺。金汤、白豹二寨遗址今天没有争议, 但后桥寨无人指出其所在位置。朱世广等《金汤白豹古城考察报告》对金汤白豹做过研究[2]50-56, 未涉及后桥寨。金汤、白豹、后桥三寨的研究, 在宋夏关系史上的地位远未受到重视。笔者通过对西夏金汤、白豹、后桥古城以及周边古城遗址进行实地考察, 找到古城遗址, 并探讨了三寨在宋夏战争中的地位。

一、西夏插入汉界的楔子

(一) 西夏金汤、白豹、后桥三城的修筑

金汤、白豹在宋初为镇, 《续资治通鉴长编》载:真宗咸平五年 (1002) 春正月丁酉朔, “环庆路部署张凝领兵自白豹镇入蕃界, 焚帐族二百余, 斩首五千级, 降九百余人, 毁刍粮八万, 获牛羊、器甲二万。庆州胡家门等族桀黠难制, 凝乘其不备击破之。始凝出师, 转运使刘综惧飞挽不给, 问计于凝, 凝曰:‘今当深入, 因敌储蓄, 可无虑也’”[3]1107。张凝借助敌方储蓄, 取得重大胜利。可见宋初, 北宋利用白豹镇作为出击胡家门等族的基地。又载:宋真宗景德二年 (1005) “丙辰, 陕西转运使请缮治金汤、白豹等镇, 以处投降蕃族, 上虑劳民, 弗许”[3]1339。真宗皇帝没有同意修缮金汤、白豹等镇, 后来, 西夏占有其地, 修筑城池。

吕卓民《宋代陕北城寨考》一文认为, 白豹城为宋初旧镇, 至为正确, 但认为始建于真宗景德二年 (1005年。按:原书错印为太宗景德二年) , 并说:“真宗即位, 承认西夏的独立地位, 赐定难军之地于西夏, 从此开始了宋夏对峙局面, 白豹镇也于此归属西夏。”[4]187其意为, 景德二年 (1005) 白豹镇就归属西夏了, 笔者以为不确, 前引真宗景德二年 (1005) 陕西转运使提出修缮金汤、白豹等镇, “上虑劳民, 弗许”。这时白豹镇并未赐于西夏, 但宋庭也没有修缮, 当属于“瓯脱”性质的中间地带1。

《西夏书事》载:宋仁宗景祐元年 (1034) , “元昊先修白豹, 已, 复增筑后桥小堡, 庆州柔远寨蕃部巡检嵬逋发兵攻破之。元昊声言复仇, 直犯庆州”[5]135。《续资治通鉴长编》曰:“庆州柔远蕃部巡检嵬逋领兵入夏州界, 攻破后桥新修诸堡。是月, 赵元昊率万余众来寇, 称报仇。”[3]2691这是传世文献中提到的关于后桥的一次争夺。又曰:“缘边都巡检杨遵、柔远寨监押卢训, 以骑七百战于龙马岭 (笔者按:今子午岭) , 败绩。环庆路都监齐宗矩、走马承受赵德宣、宁州都监王文援之, 次节义烽, 通事蕃官言敌多伏兵, 不可过壕。宗矩不听。伏兵发, 宗矩被执。久之, 以宗矩还。诏永兴军劾宗矩等败军状以闻。”[3]2691-2692表明白豹、后桥当为宋仁宗景祐元年 (1034) 元昊修城设治, 不是如吕卓民所说是真宗景德二年 (1005) , 此事发生在元昊称帝以前, 严格地说, 西夏尚未建国。《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夏国传》、《太平治迹统类》都有记载。白豹城及后桥堡修成之后, 宋夏双方进行过激烈的争夺, 柔远寨蕃部巡检嵬逋曾攻破过后桥堡诸寨 (当包括白豹) , 引起元昊的报复。景祐元年 (1034) 以后, 白豹、后桥长期被西夏占领, 成为西夏的前沿阵地, 西夏修筑白豹、后桥严重威胁北宋的西北边防。

西夏何时拥有金汤已不见记载, 因为金汤在白豹东北50里, 对西夏而言金汤属于白豹的腹地, 说明白豹城为西夏所有时, 金汤城也已属于西夏了。金汤如属于北宋, 景祐元年 (1034) 元昊“率万余众来寇”进行报复战争, 元昊将会背腹受敌。可见, 元昊对金汤的经营也是在宋仁宗景祐元年 (1034) 左右。《续资治通鉴长编》首次提到西夏金汤城是仁宗康定元年 (1040) 九月, 环庆副都部署任福围攻白豹城, “守金汤路柔远寨主谭嘉震、监押张显围城北面, 守叶市族路走马承受石全正围城南面”。看来是包围白豹城, 要断金汤 (白豹东北) 、叶市族 (白豹北) 来敌, 故有“守金汤路”、“守叶市族路”之称, 这时金汤城已属于西夏。范仲淹在对仁宗皇帝的上书中将白豹、金汤、后桥共提, 陈述三城对北宋的威胁。

(二) 西夏对北宋构筑的铁钳攻势

范仲淹《议攻守》、《再议攻守》是他经略西北边事的思想精髓和战略部署。在《议攻守》中尤为重视西夏之白豹、金汤、后桥, “臣窃见延安之西、庆州之东, 有贼界百余里, 侵入汉地。中有金汤、白豹、后桥三寨, 阻延庆二州经过道路, 使兵势不接, 策应已远。……”如果占有金汤, “则可分彼贼势, 振此兵威, 通得延、庆两路兵马, 易于应援”[6]159-162。范仲淹在《再议攻守》中称:“臣谓攻近而利者, 在延安、庆阳之间, 有金汤、白豹之阻, 本皆汉寨, 没为贼境, 隔延、庆兵马之援, 为蕃汉交易之市, 奸商往来, 物皆丛聚, 此诚要害之地。如别路入寇, 数百里外应援不及, 则当远为牵制, 金汤、白豹等寨可乘虚取之, 因险设阵, 布车横堑, 不与驰突, 择其要地作为城垒, 则我无不利之虞。”范仲淹已经深知金汤、白豹、后桥为地理形胜之区, 军事要害之地, 物聚贸易之所, 主张乘虚取之, 解除西夏插入北宋延州、庆州之间的这个楔子的威胁。

《宋史·夏国传》载:元昊“置十八监军司 (宋史作十二监军司) , 委酋豪分统其众。自河北至卧罗娘山七万人, 以备契丹;河南洪州、白豹、安盐州、罗洛、天都、惟精山等五万人, 以备环、庆、镇戎、原州”[7]13995。可见, 白豹亦是元昊驻兵防备环庆的前沿阵地。治平三年 (1066) , 谅祚将步骑数万入庆州, 攻大顺。……围三日不克, 谅祚裹银甲毡帽、乘骆马、张黄屋督战。……蕃官赵明伏强弩, 飞矢注射, 谅祚铠贯流矢走。……退屯金汤。[5]244可见, 金汤是一度成为西夏进攻宋时的据点和退兵的阵脚。

金汤、白豹、后桥侵入汉地百余里, 阻北宋延、庆二州经过道路, 是西夏插入横山以南的楔子, 对北宋构成巨大的军事威胁。

笔者考得西夏西寿保泰监军司初期治所在今定西市, 后来被北宋攻破, 迁徙到今宁夏海原县西安镇, 改名天都山监军司 (另文) 。西夏西寿保泰监军司是西夏又一个突出部位, 是插入北宋秦凤路与河湟吐蕃之间的另一个楔子, 阻断了湟水流域经兰州、定西到渭州 (今平凉) 的通道。西寿保泰监军司不仅“绝吐蕃与中国相通路”, 而且与西夏深入北宋鄜延路、环庆路中间的金汤、白豹、后桥三寨, 形成铁钳的两翼, 对北宋陕西的边防构成极大的威胁。

三川口之战后, 庆历元年 (1041) 宋军败于好水川 (今隆德县) , 庆历二年 (1042) 又败于定川寨 (今固原北) , 西夏长驱直抵渭州 (今平凉) , 又破栏马、平泉 (今镇远县境) 。把战火烧到了渭州前沿, 时元昊颁诏书, 告谕关中百姓曰:“朕欲亲临渭水, 直据长安。”[8]此时, 北宋西北边防线已退至渭州 (今平凉) 、秦州 (今天水) 一线, 但二州相距数百里, 山岭崎岖, 蕃氐杂居, 隔阻不能相应。庆历三年 (1043) , 知渭州曹玮以陇干城建德顺军 (今隆德县城东) , 构建渭州和镇戎军的侧翼;刘沪筑水洛城, 连接秦渭之间的通道, 北宋秦渭之间的边防始为建立, 阻止西夏军队自瓦亭川南下, 威胁渭州。德顺军、水洛城不仅成为渭州的侧翼, 也成为秦州的前沿阵地。西寿保泰监军司伸出的前锋凸出部位方受到遏制, 从北宋建立水洛城防御系统, 我们可以看出西夏西寿监军司对北宋秦、渭二州交会地带的威胁。

(三) 宋夏边界的和市场所

《西夏书事》曰:“金汤东距延州德靖寨四十里, 西南距庆州柔远寨八十里, 为国中和市处。”[5]179金汤是宋夏和市之地, 为宋夏边境的贸易场所。“白豹东接金汤, 北邻叶市”[5]135, 在《宋史》中又有“西和市”2,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三十四“仁宗庆历元年”条:“知庆州范仲淹言:‘……今环州永和寨西北一百二十里有折姜会 (笔者考得折姜会在今宁夏同心县马高庄乡南) , 庆州东北百五十里有金汤、白豹寨, 皆贼界和市处也。……’”[3]3195可见西和市在金汤附近, 叶市在白豹附近, 与离环州不远的永和寨, 这三处是西夏在环庆路、鄜延路的重要贸易场所, 西夏所需粮食、布帛、铁器、茶叶均需通过边境和市贸易方能取得。虽然保安军与镇戎军高平寨有官方设置的榷场 (保安军榷场后徙顺宁寨)[9]72—75, 但民间的贸易和市作为官方榷场的补充, 始终存在, 并兴盛不衰。庞籍曾言:“夏人仰吾和市, 如婴儿之望乳。”[5]226所以西夏有“祭神有羊番地梁, 想要有钱汉榷场”[10]7的谚语, 就充分反映了西夏的经济结构及广大人民要求与宋通商的心理状态。西夏只有同宋朝贸易, 才能将过剩的牲畜和畜产品换回农产品与手工业制品。“青白盐出乌、白两池, 西羌擅其利。”[7]4419青白盐, 其味甘美, 价格又远远低于宋朝解盐。“土人及蕃部贩青白盐者益众, 往往犯法抵死而莫肯止”[7]4419。

北宋战事不断, 需要大量战马, 要大量进口牲畜与畜产品, 就需要发展与西夏的贸易关系[11]121-125。北宋不仅通过榷场获得大量的物资补充, 庆历六年 (1046) 六月“丙辰, 命度支判官、侍御史仲简往陕西和市军储”[3]3831, 也派官员前往沿边和市的场所筹措军用物资。

北宋与西夏随着两方矛盾的缓和与激化, 宋夏贸易也时断时续。仁宗嘉祐二年 (1057) 八月, “知并州庞籍言:‘经略司已令殿中丞孙兆议定横阳河为府州界, 然后三分, 许一分与夏国, 若不听, 即绝之, 请严禁陕西和市。’从之。仍诏定新立封堠里数, 绘图以闻”[3]4489 (按:三分许一, 盖当时夏人侵界六十里, 只令退四十里也) 。宋夏划定府州 (今陕西府谷县) 边界线, 要求西夏侵界六十里, 令退还四十里, 如不从, 严禁陕西和市以作惩戒。陕西和市当指金汤西和市、白豹叶市、环州折姜会等, 官方榷场为保安军顺宁寨、镇戎军高平寨等。但是, 总体而言, 政治对立并不能割断宋夏间相互依存的经济联系, 作为榷场贸易之外的和市哪怕在禁止贸易阶段也会有走私活动。

二、古城遗址考察

(一) 白豹城

《宋史·地理志》:“白豹城, 旧属西界, 元符二年修复, 赐旧名。东至安疆寨四十里, 西至东谷寨二十里, 南至柔远寨五十里, 北至胜羌堡五十里。”[7]2151这段记载能帮助我们找到大顺、白豹、金汤、柔远、安疆寨、东谷寨等城寨的位置。白豹城位于今陕西省吴起县白豹乡政府所在地白豹村, 其名沿用至今。

2008年7月27日, 笔者前往白豹古城进行考察, 古城位于吴河沟与白豹川交汇的西侧, 当地传说银白袍征东战死于此而得名。与其他宋夏城址一样, 古城依山临水, 依北山而建, 南邻二级阶地, 山顶海拔1 500m, 阶地海拔高1 390m, 落差110m。南墙位于白豹小学背后, 今存10m, 高4m, 顶宽4m, 夯层11cm—12cm, 东南角墩、西南角墩尚存, 相距337m (当为南墙的实际长度) , 东墙依地势蜿蜒起伏, 形成内敛M状, 折成四段, 从南往北分别为100m、104m、108m、237m, 总长549m, 东墙残高1m—2m、7m—8m不等, 夯层厚20cm, 外邻深70m、宽100m的冲沟;北墙在山顶上, 外高12m, 顶宽6m, 墙体有后代挖出的战壕, 当地人传说是游击队与马回子 (马家军) 战争所留, 外邻护城河已成深沟, 宽100m, 东北、西北角墩尚存, 距离90m, 地理坐标为36°39′26.7″N, 107°06′34.4″E, 西墙呈弧形向内弯曲, 墙长287m (图1) 。城内文化层厚2m—4.4m, 内含布纹瓦片、灰陶片、青瓷片 (宋) 、露胎黑瓷片 (西夏) , 文化层多含石块, 建筑残件不密集, 本地村民赵成兵回忆曾出土大量铁钱, 城中心位置今堆有大量的石块, 高2m, 周长5m×6m, 当为古时战争礌石的残留。    

图1 宋夏白豹古城示意图  

《宋史·夏国传》称:西夏“俗皆土屋, 惟有命者得以瓦覆之”[7]14029。笔者根据实地考察300多座宋夏古城的经验, 认为宋夏古城的区别不在城的形制, 而在于其内部形态, 即文化层的差异, 西夏古城瓦片较少 (其差距在10倍以上) , 礌石较多, 瓦当皆为兽面, 夯层厚度多在17cm以上。白豹古城的文化层正反映了宋夏的争夺, 西夏始筑, 后为北宋所夺。

白豹古城东北经白豹川距20km与金汤城相通, 互为犄角, 南距子午岭10km与甘肃省分界, 距华池县城 (柔远寨) 25km, 东南距城子山古城 (安疆寨) 20km, 西距小城子 (东谷寨) 10km, 西夏拥有白豹城, 真所谓地理形胜之区, 军事要害之地, 物聚贸易之所。

(二) 金汤城

《宋史·地理志》载:“金汤城, 旧金汤寨, 在德靖寨西南, 元符二年进筑。东至顺宁寨九十里, 西至庆州白豹城四十里, 南至德靖寨六十里, 北至通庆城六十里。”[7]2148金汤寨“在德靖寨西南”, 与“南至德靖寨六十里”相矛盾。我们考得德靖寨在志丹县旦八镇, 在金汤之西南, 就是说德靖寨在金汤城西南, 所以“在德靖寨西南”误也, 应为“在德靖寨东北”。

2008年7月27—28日, 笔者两次来到金汤城踏勘, 所见金汤古城, 位于陕西省志丹县金鼎乡金汤村, 地处白豹河汇入洛河口的对面, 古城东依城台山、邻洛河、面白豹河而筑, 古城台山位于北门沟与洛河交汇处北侧。古城西墙基本不存, 今存南墙残高13m, 底宽8m, 夯层厚12cm—13cm, 南墙长445m;东墙位于山顶堑削为畔, 长435m;北墙内墙蜿蜒上山, 500m, 残高3m—8m;北墙有外墙与东墙延伸上山交会于半山腰, 东墙延伸部分长312m, 外城东墙总长达747m, 北墙外墙长603m, 且墙体疏松, 夯层厚20cm, 是典型的西夏墙体, 城址不规则, 与内城截然不同, 从夯层和形制看, 北外墙是西夏所筑, 宋复筑时内缩, 构成较为规则的山城。由于金汤城是西夏的边防重镇, 又是宋夏西和市所在地, 西夏对其经营尤为重视, 夏城周长2 250m, 属于较大的军城。宋城周长1 680m, 小于西夏城。在内城北墙最高处有一烽燧遗迹, 外层分化严重, 表面似乎早于宋夏墙体, 夯层厚10cm—12cm, 周围散落绳纹瓦片, 看来此烽燧当为秦汉时遗物, 很可能烽燧旁设有坞堡, 驻守瞭望或燃放狼烟的兵士, 地理坐标为36°47′57.3″N, 108°13′31.2″E。山顶有一墩台, 为宋代烽燧。内城北有壕堑, 深12m, 因水土流失, 形成毛沟, 将山分为两部分, 成为今天陕西省吴起县与志丹县的境界线。此古城地跨两县土地, 内城在志丹县境内, 北外墙在吴起县境内 (图2) 。

               图2 北宋、西夏金汤城示意图 

城内文化层厚2m, 有布纹瓦片、青瓷片 (北宋耀州瓷) 、露胎白瓷片 (西夏瓷片) , 瓦片不密集, 北外城多石块, 少瓦片, 正反映了西夏初建以后又被宋代沿用的特征。城墙南侧, 有汉代文化层, 厚1.5m, 以绳纹筒瓦、板瓦为主, 伴有灰色夹砂陶。

宋夏古城南200m, 又一城墙, 高2.2m, 基宽1.5m, 今存北墙40m, 访问当地居民, 记得原来南墙位置, 有南北二门, 测得南北距250m, 东西距180m。《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记录了金汤两个古城, 一个是“金汤城址”, 宋代 (当指西夏) , 一个是“金汤故城”, 北宋。其中金汤故城当指这个城, “城址平面呈长方形, 东西长约700m, 南北宽约500m”。这个记录, 比实际城址大过两三倍。并将唐代城址误判为北宋。《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记录了“金汤城址, 宋代, 金鼎乡金汤村北200m, 城址平面呈梯形, 东西长约500m, 南北宽约450m[12]。”比实际测得的距离小了很多, 并没有描述出山上城墙的状况。

金汤城地处洛河主河道, 地势宽阔, 洛河是古代通往草原的丝绸之路经过的干道, 西南距德靖寨 (志丹县旦八镇古城台子) 30km, 德靖寨是鄜延路扼控洛河防御金汤城的主要军事堡垒。宋夏对峙时期金汤城与德靖寨作为宋夏的前沿阵地相互对垒。

金汤城隔洛河对岸今地名“西和坪”, 是宽阔的河流阶地, 地势平坦, 现为农田。笔者访问当地群众, 皆说农田里经常出土钱币, 一次曾出土铜钱、铁钱一吨多重, 可惜已经在“文革”中卖了废品。推测这里有可能是西和市的场所。

(三) 后桥寨

《宋史》卷八十七《地理志》载:“通塞堡, 元符元年建筑, 东至东谷砦二十里, 西至西谷口砦二十里, 南至怀安镇四十里, 北至横山砦三十里。”根据里距可证, 今吕沟咀古城当为通塞堡, 元城古城当为雪泥寨。又载:“横山砦, 地名西攃, 元符元年建筑, 赐名。东至东谷砦界攃四十五里, 西至宁羌砦七十里, 南至通塞堡三十里, 北至定边军三十里。”定边军在今陕西吴起县铁边城古城, 据此可知, 今吴起县庙沟乡走马城当为横山寨 (今名横山寨) , 甘肃华池县与陕西定边县交界处的铁角城当是北宋的宁羌砦。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九十六“哲宗元符元年”条:“枢密院言:环庆路经略使孙路奏进筑西攃寨毕工, 乞赐寨名。诏赐名横山寨。”[3]11795“西攃”不知与“后桥”有无关系。横山寨元符元年赐名, 我们通过其与金汤白豹的关系以及北宋建立的怀安防御系统 (另文) 的各个堡寨确定, 吕沟嘴古城与横山寨 (走马城) 古城谁是西夏后桥寨遗址。如果是西夏后桥寨, 北宋收复后再加利用, 古城遗址当会出现西夏和北宋叠压的文化层。

2011年11月18日, 笔者先来到吕沟咀古城, 古城位于甘肃省华池县元城乡吕沟咀村。古城依山而建, 周长1 000m, 文化层厚1.5m—2.0m, 以布纹瓦片为主, 加有零星的青瓷片, 瓦片密集, 条石、柱础等建筑残件大量出露地面, 明显属于宋代建筑物, 可见在宋代建筑物密集, 城墙依北山而建, 山上城墙呈抛物线状, 长2m×118m, 墙外有壕堑, 宽40m, 壕外还有城墙, 为第二道防御线, 川台地城南北距275m, 东西距215m, 西南角城墙不存, 其余基本完好, 明显属于宋代古城遗址, 当为通塞堡。元符元年 (1098) 建筑通塞堡, 通塞堡的北部山脊上有战国秦长城沿子午岭而行, 当为其名之由来。

图3 西夏后桥寨—北宋横山寨 (吴起县走马城) 示意图 

通塞堡位置的确定, 为后桥寨的确定提供了一定的范围。根据《宋史·地理志》“北至横山砦三十里”的记载, 同日, 我们沿着古城翻越子午岭 (宋夏局部边境线) , 来到陕西省吴起县庙沟乡庙沟村阳庄嘴横山寨进行考察, 这里有一古城南与吕沟咀古城 (通塞堡) 隔子午岭相对, 直线距离16km, 与《宋史·地理志》记载大体相合。横山寨坐落在洛河支流二道川, 距庙沟乡3km, 位于二道川与梁南沟交汇的沟嘴上。古城依天字梁山峁而建, 城南有台地, 地理坐标:36°52′00.1″N, 107°52′35.6″E, 海拔1 406m, 峁顶有一角阙, 高41m, 长30m, 宽12m, 山顶海拔1 505m, 城墙落差99m。古城周长1 619m, 山顶有护壕堑与山体相隔, 深10m, 宽16m, 长160m, 壕外构筑第二道防御墙, 15m外又有第三道防御墙。距墙体86m处的山上又一大型烽火台, 东西二墙沿山势下山, 各长230m、234m, 城墙到山底后, 绕山沿台地南行, 各长525m、520m (图3) 。城墙不规则, 墙体残高1m—7m不等, 夯层17cm—21cm, 城内剖面颇多, 但没有连续的文化层, 可见灰坑5个, 3号灰坑上层有布纹瓦片, 但不密集, 有陶杯、陶罐残件, 下层所见黑色露胎瓷片较多, 有瓷碗半个, 露胎, 内多石条、石块, 有一处堆放30吨左右。在城内山顶有一平台, 有连续文化层, 以布纹瓦片为主的建筑残件, 当为北宋取得城寨后的建筑。城内露胎西夏瓷器残件较为密集, 是典型的西夏、宋代文化层叠压, 可判断是西夏、北宋先后据有的古城遗址。

前引“夏俗皆土屋, 惟有命者, 以瓦覆之”[7]14029, 此古城明显的文化层叠压, 文化层下层瓦片少, 石块多, 露胎黑瓷片多, 与金汤、白豹文化层类似, 属于西夏文化层无疑。后桥寨, 如前所述, 史籍多次提到其重要性, 但不曾记载其所在位置与道里, 此城南有通塞堡、西谷寨、怀安镇, 东南有东谷寨 (小城子) , 均属于北宋建立的怀安防御系统, 足见此城地位重要, 据其所在位置可推定是西夏后桥寨遗址。李昌宪在《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宋西夏卷》有一注解:“后桥寨 (即大顺城) 。”[13]692可能是马铺寨之误。因《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庆之西北马铺寨当后桥川口, 深在贼腹中, 范仲淹欲城之, ……版筑皆具, 旬日城成。……赐名大顺。”[3]3265后桥寨与大顺城是宋夏对峙并同时存在的两个古城, 大顺城遗址今存, 两城相距60km。

三、北宋的应对措施

(一) 北宋构筑针对金汤、白豹、后桥的防御系统

元昊在金汤、白豹、后桥长期驻军, 并互为掎角。白豹城、金汤城正如范仲淹在《攻守议》所说:“自来虽曾攻取, 无招降之恩, 据守之谋, 汉兵才回, 边患如旧。”[3]3200《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三十六:范仲淹令其子范纯祐与蕃将赵明在贼腹中之马铺寨欲修筑大顺城, “大顺既城, 白豹、金汤皆截然不敢动, 环庆自是冦益少”[3]3265。《宋史·范仲淹传》亦言:“白豹、金汤皆不敢犯”[7]10272。明确了白豹、金汤是西夏的边城, 可见, 大顺城的位置牵制着白豹、金汤的西夏进攻。范仲淹修筑大顺城, 与柔远寨、荔原堡一同构筑了“大顺城防御系统”, 在以后的宋英宗治平三年 (1066) 九月, 夏国主谅祚举兵寇大顺城[5]244, 宋神宗熙宁三年 (1070) 3五月, 梁乙埋出动十万大军攻荔原堡4。神宗熙宁三年 (1071) 八月“夏人自壬申倾国入寇, 攻围大顺城、柔远砦、荔原堡、怀安镇 (今怀安) 、东谷寨 (今怀安小城子) 、西谷寨 (今铁角城) 、业乐镇 (今悦乐) , 兵多者号三十万, 少者二十万, 围或六七日, 或一二日”[3]5220。笔者曾撰文对北宋大顺城、柔远寨、荔原堡、安疆寨的城址做过考证研究[14]46-56。以上战争宋军以柔远寨、荔原堡作为大顺城的两翼相互声援。有宋一代, 柔远寨、荔原堡、大顺城始终没有被西夏攻破, 成为防御西夏的重要防御系统。

前引宋神宗熙宁三年 (1070) 五月, 梁乙埋出动十万大军犯宋, 梁乙埋见攻大顺城、荔原堡接连失败, 柔远寨又数日不克, 只得下令撤围, 转攻怀安镇。怀安唐代为怀安县, 宋代为怀安镇, 古城遗址在今华池县怀安乡政府所在地。怀安镇地扼元城川和糖坊咀沟的交汇处, 以东谷寨、西谷寨为前沿阵地, 构成了怀安防御系统, 成为环庆路的三个防御系统之一。在元城川西北距怀安35km, 今铁角城有一古城, 为西谷寨;距离怀安乡东北距30km有一宋代古城小城子, 当为东谷寨。怀安镇 (今怀安乡政府所在地) 、东谷寨 (小城子) 、西谷寨 (铁角城) 构成环庆路中部的防御系统, 业乐为其策应后方, 与西夏金汤城、后桥寨 (吴起县走马城) 、白豹寨 (吴起县白豹城) 构成对峙局面, 今天的子午岭成为熙丰以前宋夏的边境线。在这期间, 西夏虽有南侵, 北宋也几次夺取白豹、金汤、后桥, 但或放弃, 或归还, 宋夏之间总体有较为固定的边境线。

宋熙宁三年 (1070年) 的战争, 梁乙埋派兵秘密俘获淮安镇守烽兵卒张吉, 押到距淮安镇的东谷寨 (今怀安小城子) , 胁迫张吉向宋军守寨喊话, “淮安诸砦已破, 宜速降”。张吉反其辞曰:“努力!诸寨无虞, 贼粮尽且退, 毋庸降。”贼怒, 害之。北宋皇帝为表彰张吉英勇, “诏赠内殿崇班, 又录其子”, 作为奖励[7]13286。张吉录入《宋史·忠义列传》, 梁乙埋攻打西谷寨 (今华池县乔川铁角城) , 受到西谷寨主张继凝等顽强抵抗。由此可知, 北宋庆州怀安镇、东谷寨、西谷寨形成互为掎角的“怀安防御系统”[15]。有宋一代, 西夏从未攻破过怀安防御系统。

大顺城防御系统、怀安防御系统与环州防御系统 (另文) 构成了北宋防御西夏的环庆路防御体系, 这个体系以业乐 (遗址在今甘肃华池县悦乐镇) 驻兵作为策应, 环庆路防御体系是陕西五路防御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

(二) 争夺金汤、白豹、后桥的战争

前引在宋仁宗景祐元年 (1034) , 元昊“筑白豹城及后桥堡, 遂犯庆州, 执都监齐宗矩”时, 庆州柔远寨蕃部巡检嵬逋就发兵攻破白豹城。元昊声言复仇, 直犯庆州[5]135。宋仁宗康定元年 (1040) , 乘元昊之围镇戎 (今固原) , 环庆路安抚副使韩琦“使环庆副总管任福率兵七千, 声言巡边, 自庆州东路华池 (今东华池) 、凤川镇 (今大凤川) , 趋七十里至柔远寨 (今华池县城) , 大犒蕃部, 即席部分诸将夜抵白豹城, 平明克之, 破荡骨咩等四十一族, 擒团练使一人、蕃官四人, 蕃部走匿土埪中, 福焚杀之。又烧积聚仓场、酒务及太尉衙。元昊恐延、庆合兵, 兴州有失, 急回师援, 官军已退。令骑蹑其后, 神木北路都巡检范恪, 引兵伏崖险, 俟半渡邀击, 元昊与战不胜乃还。城中焚毁一空, 令蕃众修葺居之, 益兵为守, 于是白豹复固”[5]165-166。任福破西夏白豹城, 但未占领, 元昊令蕃众修缮, 派强兵守卫, 于是白豹复固。因此, 战任福升职“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贺州防御使, 赏白豹城之功也”, “寻命福兼鄜延路副都部署”[3]3052。庆历元年 (1041) 调任环庆路副都部署, 后来在好水川战役中战败身死。白豹城有西夏太尉衙, 是当时西夏前沿阵地的统兵衙门。

仁宗庆历元年 (1041) , 陕西体量安抚使王尧臣言:“去年破白豹、后桥及井那等寨, 皆蕃族首领导致之力。”[3]3141可见1040年北宋曾破后桥寨。《续资治通鉴长编》载:仁宗庆历元年 (1041) 十二月“枢密院言, 环庆副部署王仲宝等破金汤等城, 斩首才二十七级, 而官军战没者四十九人, 深虑戎人复来犯边, 欲令鄜延路豫设备御, 从之”[3]3205。庆历元年 (1041) 十二月, 北宋也攻破过金汤城。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十一“神宗熙宁三年 (1070年) 五月”条:“复圭使其将梁从吉等别破金汤、白豹、兰浪、萌门、和市等寨”[3]5203。“五月丁未, 趋闹讹堡筑城, 众号十万……又筑城于十二盘。”[3]5204梁从吉攻破西夏金汤、白豹等寨。《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十四“神宗熙宁三年 (1070) 5八月”条:附李复圭传云:时西夏筑堡于庆州荔原堡北, 曰闹讹, 在境外二十余里。及闻延州堡败, 亦止不筑。“其实夏人初不犯汉地, 复圭徼幸边功, 致信等败戮, 人皆冤之。”[3]5218李复圭这次争闹讹堡, 破金汤、白豹、兰浪、萌门、和市等城, 引起了边境纠纷, 秉常举国十万入寇, 去庆州四十里, 九日而退。又载:熙宁三年 (1070) 6“七月壬寅, 复圭又使其将李克忠袭金汤, 贼伏兵冲之, 断而为二, 克忠东出延州, 以余众还”。熙宁六年, “环庆路经略司言, 将官李克忠等三年七月破金汤城有功未赏”, 说明在熙宁六年 (1070) , 再次攻破了金汤城、白豹。

元丰四年, 北宋拓土熙河, 五路攻夏, 后来北宋战败。元祐年间将所夺土地放弃, 称为“元祐弃地”, 将安疆寨赐予西夏。

绍圣开边, 又收复安疆寨。哲宗绍圣四年 (1097) 三月丁酉, “赐环庆路修复安疆寨防拓蕃汉官帛有差”[3]11603。元符年间, 宋代开始蚕食西夏边境。“孙路奏, 金汤、白豹据横山之麓, 环以良田千顷, 请皆建筑城堡。已可其奏。”孙路建议修筑金汤、白豹, 得到朝廷准许。“而路复言定边川、摖移二处皆占横山美田万顷, 请悉建城, 据贼必争之地。”[3]11727-11728孙路提出了修筑定边城等的建议, 定边城即今天陕西吴起县铁边城古城遗址, 在金汤城北70km, 定边城北十多公里还有卫星堡寨, 拱卫定边城。

元符二年 (1099) , “环庆路都总管司言:‘展筑庆州白豹城毕, 本处系与鄜延接境控扼互为声援之处, 全籍土民戍守, 合添置在营马、步军二指挥。所有招军等例物, 并依兴平城新置蕃落保捷指挥施行。’从之”[3]12155。兴平城已经修成, 白豹依照兴平城增加设置。又载, “四月七日筑端正平, 五月六日金汤城毕工”。宋代夺得金汤城, 又进行增筑, 于哲宗元符二年 (1099) 完成。又载, “环庆路经略司言:‘本路进筑之字平 (即清平关, 在环县山城堡) 、白豹城、定边、柔远寨了毕, 并系扼贼冲要, 包占环、庆州界旧来边面城寨, 各为近里所有。逐处旧城寨驻劄将副, 各令移于沿边城寨驻劄, 其合用城守器甲不少, 望指挥永兴军等路提刑司于出产材料州军并功造作, 仍速般运’”[3]12186。收复旧城寨, 各令移于沿边城寨驻扎。

“定边军。元符二年 (1099) , 环庆路进筑定边城, 后改为军。”[7]2153北宋建立定边军 (古城遗址位于陕西省吴起县铁边城乡政府所在地, 笔者亲往考察) , 从此, 金汤隶属于定边军, 白豹属于庆州, 后桥寨改名横山寨, 亦隶属于定边军。

概言之, 宋哲宗绍圣四年 (1097) 收复安疆寨、金汤、白豹、后桥等寨, 在以上堡寨南面的闹讹堡当然也在之列。哲宗元符二年 (1099) , 金汤、白豹、后桥展筑完毕, 定边军成为前沿阵地, 金汤、白豹、后桥变成腹里, 宋夏边境线向北推进。自宋仁宗景祐元年 (1034) , 元昊先修白豹, 复增筑后桥小堡, 经营金汤, 构筑金汤军事防御系统, 成为西夏宥州嘉宁监军司插入北宋延、庆二州的楔子, 已有60多年的历史, 至此, 西夏对北宋构成的铁钳攻势的左翼被剪除。

四、北宋绍圣以前延、庆间宋夏边界线蠡测

西夏利用金汤、白豹、后桥三砦, 作为窥探北宋的桥头堡, 并通过有利的地理位置建立和市, 与北宋进行贸易, 弥补西夏经济的不足, 同时又将其作为进攻北宋的前沿阵地。北宋充分认识到金汤、白豹、后桥三砦对北宋的威胁, 范仲淹上书朝廷提出具体对策, 同时为了制衡金汤、白豹、后桥三砦, 构筑了“大顺城防御系统”和“怀安防御系统”。有宋一代, 北宋的边防始终没有失去大顺城、柔远寨、荔原堡和怀安镇、东谷寨、西谷寨, 可见防御是有效的。

金汤、白豹、后桥是西夏插入北宋环庆路、鄜延路之间的楔子, 是西夏进攻陕西的前沿, 在康定元年 (1040) 任福破西夏白豹城, 但未占领;熙宁六年 (1073) , 攻破金汤等城, “元祐弃地”将安疆寨赐予西夏;绍圣开边, 绍圣四年 (1097) 收复安疆寨、白豹城;元符二年 (1099) 筑庆州白豹、金汤, 设置定边军, 金汤、通塞堡隶属于定边军, 白豹属于庆州。至此北宋终于解除了金汤、白豹、后桥的威胁。

围绕西夏的金汤、白豹、后桥三砦与北宋大顺城、柔远寨、荔原堡和怀安镇、东谷寨、西谷寨之间形成了一条边界线, 从宋仁宗景祐元年 (1034) , 元昊筑白豹城及后桥堡开始, 到绍圣四年 (1097) 收复安疆寨、白豹城。元符元年 (1098) 收复后桥改筑横山寨。北宋元符二年 (1099) 筑庆州白豹、金汤城, 六十多年的时间里, 北宋与西夏有一条较为稳定的边界线。正如李华瑞在《论宋夏战争》一文中指出, 宋神宗熙丰 (熙宁、元丰) 作为中轴, 将宋夏战争分为两个阶段, 此前以西夏进攻北宋为主, 此后以北宋进攻西夏为主[16]309。我们通过野外工作, 考察了宋夏边境的诸多古城遗址, 通过文化层甄别西夏古城与宋城的区别, 确定了以上所涉及的所有城址, 绘制地图, 同时也确定了北宋“绍圣开边”以前宋夏的边界线。

笔者野外考得华池县紫坊乡城子山古城为西夏安疆寨[13]46-56, 闹讹堡在荔原堡北的大路岭上7。所以宋夏边界线当在西夏古城后桥寨、白豹城、安疆寨、闹讹堡、金汤城以南, 北宋古城西谷寨、通塞堡、东谷寨、柔远寨、大顺城、荔原堡、德靖寨以北, 其边境线大部分以子午岭为界。子午岭海拔高度1 700多米, 高出两边河谷400多米, 是一条天然的分水岭, 今甘肃华池县和陕西吴起县、志丹县就是以这段分水岭为省界的。绍圣以前宋夏在本地区的边界走向如图4所示 (地图) 。

图4 绍圣以前宥州地区北宋和西夏边境城堡寨分布与边界线图    

作者简介:张多勇,甘肃华池人,历史学博士,北方民族大学教授。担任中国范仲淹研究会常务理事、文史委员会副主任,甘肃省敦煌学会理事。获甘肃省社科成果二等奖、三等奖、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奖项十多次。具有西夏文释读、翻译能力。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规划等项目10多项。在陕甘宁蒙毗邻地区,骑摩托车进行古城址考察,行走60多个县,行程60000多公里。发现众多古城遗址,填补了此方面的空白。在《人类学学报》《历史地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地理科学》《自然资源学报》《甘肃社会科学》《敦煌研究》《农业考古》等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创办并主编《豳风论丛》,出版专著《西北边疆历史地理》(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西北历史要籍提要》(陕西部分),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

参考文献

[1]李华瑞.宋夏关系史[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8.                                                     

[2]朱世广, 王立新, 杨贵宝, 张亚萍.金汤白豹古城考察报告[J].陇东学院学报, 2003 (2) .                                                     

[3][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 1995.                                                     

[4] 吕卓民.宋代陕北城寨考[J].西北历史研究, 西安:三秦出版社, 1990.                                                     

[5] 西夏书事校证[M].龚世俊, 等, 校证.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 1995.                                                     

[6][宋]范仲淹.范仲淹全集[M].李勇先, 王蓉贵, 校点.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2.                                                 

[7]脱脱, 等.宋史, 北京:中华书局, 1977.                                                     

[8][元]陶宗仪.闻见近录[M].//说郛:卷五十下.北京:中国书店, 1986.                                                     

[9]杜建录.宋夏保安军榷场贸易论略[J].固原师专学报:社科版, 1988 (4) .                                                     

[10]                                 西夏谚语[M].陈炳应, 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3.                                                     

[11]霍升平.论北宋与西夏的贸易[J].中州学刊, 1988 (1) .                                                     

[12]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 1998:934.                                                     

[13]李昌宪.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宋西夏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14]  张多勇.宋代大顺城址与大顺城防御系统[J].西夏学:第7辑.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2011.                                                     

[15 张多勇.范仲淹构筑的对夏战争的环庆路军事防御体系[A].第三届中国范仲淹国际学术论坛, 2009.                                                     

[16]李华瑞.宋夏史研究·论宋夏战争[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6.                                                     

注释

1 “瓯脱”, 最早见于《史记》卷一百十《匈奴列传》, 东胡王“西侵与匈奴间中有弃地, 莫居千余里, 各居其边为瓯脱。胡使使谓冒顿曰:‘匈奴所与我界瓯脱外弃地, 匈奴非能至也, 吾欲有之。”即两国之间缓冲地带, 在此不设防也不设治。

2 《宋史》卷二九一《李复圭传》载:“复圭贪边功, 遣大将李信帅兵三千, 授以陈图, 使自荔原堡夜出袭击, 败还, 复圭斩信自解。又欲澡前耻, 遣别将破其金汤、白豹、西和市, 斩首数千级。”可见宋夏之间还有西和市。

3 宋英宗治平四年 (1067) , 谅祚病逝, 其长子秉常继位, 时年7岁, 其母梁太后摄政, 梁太后任用其弟梁乙埋为相, 把持军政大权。

4 《西夏书事》卷二十二载:宋神宗熙宁三年 (1070年) 五月, 梁乙埋出动十万大军犯宋, “庆州荔原堡纳夏国叛人, 侵耕生地。梁氏遣将以十万众筑闹讹堡, 距庆州界二十里, 又筑城十二盘, 皆非汉地也”。随后, 北宋荔原堡蕃部巡检李宗谅与夏兵发生战事。

文章来源:《宁夏社会科学》2019年第2期;作者赐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