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5日夜晚,是人类文化史上一个悲痛的夜晚。在这个夜晚,法国当地时间七点,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在大火中,高达90米的尖塔倒塌,大教堂穹顶被毁,支撑穹顶的数以万记的巨型柱梁化为灰烬——制作这些柱梁的木材,均有300-400年的树龄,砍伐于1160-1170年期间。 巴黎圣母院由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苏利1160年筹划修建,法国国王路易7世和教皇亚历山大3世出席了它1163年3月至4月间的奠基礼。1260年完成了教堂主体建筑;全部装饰完工,已是1345年。作为天主教巴黎大教区的主教座堂,巴黎圣母院是法国宗教精神的中心;作为法国最伟大的哥特建筑之一,它是法国文化的象征,也是法国的象征。巴黎圣母院遭遇如此毁灭性的浩劫,是法国之痛,也是世界之痛。 作为早期的哥特式大教堂,巴黎圣母院采用了最新的建筑技术肋拱(Ribvault)和飞扶壁(Flyingbuttress),用以建筑教堂穹顶的主要支撑结构。这两个技术,不仅使巴黎圣母院可以修建高69米的双子钟楼和高90米的尖塔——在324米高的埃菲尔铁塔建成之前最高的巴黎城标,而且可以大幅度缩减墙体的厚度和自由开设门窗。因此我们看到,这座全部采用石材而昂然高耸的哥特大教堂,却展现出轻灵剔透的优雅气度。 在教堂主堂,挺拔的立柱在两侧组成柱廓,并且与穹顶上六角相交的拱肋连续一体,给人升腾回旋的动势。在主堂两侧三层上尖圆、下方正的窗户呼应着柱廊和尖拱。最上层的窗户以描绘圣经人物故事的彩色玻璃装饰,将室外自然光线转化成教堂内炫幻神异的色调。教堂南、北、西三面的巨型玫瑰花窗,精妙奇丽,更引人做异世之思。现在的圣母院主堂祭坛是经过路易十四改造的——圣母悲悼耶稣的雕塑被安置在祭坛中央的高台上,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父子的雕塑则分立左右,并且专注地凝望着圣母。如果循序游览,细致观赏教堂内景融合建筑、雕塑和绘画为一体,并且配置烛光灯影的装潢,你会感到自己置身于一座浩大而又精致的艺术圣典,它向你展示一部震撼人心而又精妙委婉的叙事诗。这是在简约中显现神采,沉潜中蕴俊气。 在教堂的外观,以西部的双子钟塔和中部的尖塔为天际线,标绘出这座哥特式大教堂的高峻和奇丽。然而,与欧洲其他著名的哥特式大教堂(比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相比,巴黎圣母院的外观更具有细致微妙的均衡和轻灵气质。作为教堂主入口的西立面,即教堂的正面,从下至上分为四个虚实、繁简不同的建筑层面,每个层面再分为三个中部与左右既相差异、又相呼应的细部。这个立面的细致划分和整体结构,遵循了黄金分割比,这决定了69米高的立面如一部协奏曲的和谐演进。在立面上,圆形、尖圆形、矩形、正方形与花纹、雕刻等语汇的协调使用,在一种超人意味的繁复中,营造出了美妙绝伦的空灵和雅致。法国文豪雨果极其赞赏和推崇这个立面。在《巴黎圣母院》第3卷,雨果细致地描绘了这个西立面,总结道:“这整体在我们眼前展开,浩浩荡荡,有条不紊;牢牢依附其上的众多雕像、雕刻、镂刻及其无数细部适增其伟大与镇定,”“建筑史上肯定没有更辉煌的篇章”。(张新木译) 巴黎圣母院在1793年遭到的严重破坏,并且由天主教堂改为“理性圣殿”(theCultofReason)。1801年拿破仑执政后将其归还给教会。雨果在19世纪20-30年代看到的是一座破败的巴黎圣母院,出于痛惜和悲愤,他写作了《巴黎圣母院》。在该书第3卷,雨果将这座教堂赞美为“一部宏大的石头交响乐”,是《荷马史诗》的姐妹篇,并以悲惜的笔调描绘它所遭受的人为毁损和拙劣改造。《巴黎圣母院》1831出版后不仅直接导致了圣母院的复建,而且极大程度促进了哥特建筑的复兴运动(Goth⁃icRevival)。作为法国浪漫主义的先驱,雨果的文化理想是与当时的法国革命逆流而行的。后世雕塑家罗丹为雨果塑像,将他塑造为一个被幽灵困扰的惊魂之人。 塞纳河在巴黎市老城区,以驼峰型的河道,将巴黎分割为南北两岸(左岸和右岸)。今日的赛纳河两岸是以昔日帝都为背景的歌舞宴乐之地。卢浮宫位于右岸的巴黎一区,在它东南边的河道中央,是位于巴黎四区的天然岛西岱岛(?ledelaCité)。巴黎圣母院就座落于西岱岛的东南端。850年来,以卓异超然的神圣风仪,巴黎神圣母院是任何一位抵达巴黎的人驻足瞻仰的胜景。 2002年2月和2010年9月,我曾两度游历巴黎,数日流连于巴黎圣母院,瞻仰她绝世的神采和圣仪。作为人类艺术的无与伦比的瑰宝,它给我无限惊喜,并令我衷心崇敬。今天得知它一夜之间的浩劫,痛惜之情无以言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不过数千年。然而,文明的劫难已成为人类不可逃避的历史镜鉴。因此,我们更当珍惜一切人类创造的杰作,尤其是我们的心灵更当努力吸取这些杰作所凝聚的人类精神的伟大结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