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比干的世界》第16章 文曲星图 第6节 “比干星”命名

 比干星空下 2019-04-28

曾有专家学者倡议在世界贸易组织设立一个以中国殷商时期的比干命名的“公平交易日”,即“比干日”,这一倡议尚未未得到联合国官方和非官方、半官方的回应。另有人倡议命名一颗小行星为“比干星”或“比干星1”、“比干星2”,据称有比干后裔正为此展开行动,作为北斗七星中“文曲星”的一项补充。按照联合国办事流程,这件工作应当从隶属于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入手。

小行星是太阳系内类似行星环绕太阳运动,但体积和质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体。太阳系中大部分小行星的运行轨道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称为小行星带。另外在海王星以外也分布有小行星,这片地带称为柯伊伯带。

小行星命名是一项国际性、永久性的崇高荣誉,永载人类史册和天文史册。小行星是各类天体中唯一可以根据发现者意愿进行提名,并经国际组织审核批准从而得到国际公认的天体。由于小行星命名的严肃性、唯一性和永久不可更改性,使得获得小行星命名成为世界公认的殊荣,地球人口中只有极少数人获得以自己名字命名小行星的殊荣。

小行星的名字由两部分组成:前面一部分是永久编号,后面一部分是发现者名字。小行星的命名权一般属于发现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根据发现者的提议而命名并向全世界公布。

新发现的小行星一经命名,将由国际小行星协会(中心)公告各天文组织,成为国际性的永久命名。其命名规则如下:

1、命名尊重小行星发现者的提议,发现者甚至可以申请为各种动物命名。

2、一般命名仅授予在人类生产生活某个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个人或者团体。

3、地名和事件也可申请命名,例如:北京奥运星和神州星。

4、政治家、军事人物或者政治、军事事件必须在逝世后或发生一百年以后才能命名。

小行星的发现是一个漫长而谨慎的过程。天文专家们观测到一个小行星后,不能马上确定它是新的,或者是否被别人发现过,便给它一个临时编号。这颗小行星在不同的夜晚被观测到并报告国际小行星中心之后,确认了它是新的,将会得到国际统一格式的“暂定编号”。

这同一颗小行星在至少四次回归中被观测到,并且它的运行轨道被精确认定后,国际小行星协会(中心)将给它一个永久编号。至此,小行星才算发现成功,其过程通常达数年之久。

小行星发现后的名字,按照惯例,由发现者在发现之后十年内予以命名。

中国第一次发现小行星是在1928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对小行星的观测从1949年开始。到19944月已发现的小行星中,已有一百二十多颗获得国际永久编号和命名权。在全球六十多家天文台中,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被列入永久编号的小行星数量名列第五。但是紫金山天文台并不给予普通人命名,主要是命名地名和著名事件,比如北京奥运星和神州星等均是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紫金山天文台的上级单位是中国科学院,所以想要命名还需要上级批准,然后才能报给国际小行星协会(中心)。和紫金山天文台类似的还有国家天文台,程序也是一样。

普通人也有机会通过这些渠道命名新发现的小行星。一些独立的天文机构和个人发现者在命名方面不受政治的制约,但是小行星的发现需要完备而先进的天文设备,而能把自己的发现贡献出来命名的,目前的个人发现者寥寥无几。

现在有一百多颗由中国的人物、地名和单位命名的小行星,其中以人物命名的如;周杰伦星、杨振宁星、李政道星、吴健雄星、钱学森星、钱三强星、陈景润星、袁隆平星、谈家桢星、周光召星、田长霖星、田家炳星、曲钦岳星、王淦昌星、张大宁星、高锟星、王绶官星、江涛星、武衡星、巴金星、金庸星、高士其星、卞德培星、李元星、陈嘉庚星、邵逸夫星、曾宪梓星、李达三星、曹光彪星、王宽诚星、查刘璧如星、吕志和星、伍宜孙星、蒙民伟星、李陆大星、李晓华星、张果喜星、张衡星、祖冲之星、郭守敬星、沈括星、明安图星、林则徐星、陈栋华星,陈韬星、林青霞星、徐克星、杨丞琳星、姚贝娜星(20150408,编号41981)等等。

以中国地名命名的小行星有北京星、广东星、香港星、澳门星、台湾星、河南星、铜陵星、黄山星、上海星、西藏星、扬州星、广州星、深圳星、延安星、盱眙星、喜马拉雅星、大埔星、温岭曙光星、敦煌星、河源星、南阳星、紫金山星等等。

以中国国内单位命名的有希望工程星、南京大学星、北师大星、光彩事业星、中国科学院星、自然科学基金星、三水健力宝星,等等。

中国拥有小行星命名权的单位目前有: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山东大学威海校区天文台。20081224日最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也是中国内陆高校望远镜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其永久正式编号为207931,其命名权归属山东大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