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有重现的神话—拉开两伊战争的帷幕

 老黄牛的书馆 2019-04-29

作者:陈振中 转载于《世界军事》杂志2003.7

海湾地区硝烟再度散去,这是我们可以冷静下来回眸一瞥。这篇人类文明最早植根的土地上,埋藏了近几十年来世界上最频繁出现的战争痕迹。溯其源头,我们看到1980年9月22日至1988年8月20日之间的“两伊战争”。这场持续8年的战争是越南战争后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局部战争。那场战争爆发时,萨达姆.侯赛因刚刚执掌伊拉克的政权,而在刚刚结束的这次战争中,美国已将萨达姆的权柄夺去.....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萨达姆.侯赛因都有很强的“神话情节”。这也难怪,生活在人类最早栖息地之一的两河流域,经历了那么多世纪的风雨波折,任何人的骨子里似乎都该有些“神话情节”。

     公元637年的卡蒂西亚之战,就是阿拉伯人记忆中的骄傲,在那场战争中,阿拉人打败了波斯军队,致使波斯帝国覆亡。1980年9月,当伊拉克以如潮攻势拉开对伊朗的帷幕时,一些军事分析家、政治家和新闻记者断言:伊拉克只需要几个星期就能赢得胜利,这场战争将被冠以“萨达姆的卡迪西亚”。

        兄弟不相容

     中国古代民歌云:“一尺布,尚可缝;一斗栗,尚可春;兄弟二人,不能相容。”伊拉克和伊朗二战前都是备受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侵略欺凌的国家。然而,1980—1988年,这两个国家竟然反目为仇,大动干戈。

     这是伊朗和伊拉克的共同界河。著名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在伊拉克境内库尔纳城汇合后,蜿蜒流向东南,注入波斯湾。这段长约100公里的河道,就是阿拉伯河。这条河是连接伊拉克和伊朗人民情感的纽带,也是两国的纷争所在。

     阿拉伯河是伊拉克通向 海湾的唯一水路。通过波斯湾,伊拉克的经济命脉—石油可以源源不断地对外出口。伊拉克声称,阿拉伯河的整个航道直到伊朗河岸都是它的领土,而伊朗坚持说,沿河流中央的塔尔维格线才是两国的正式界线。两国在阿拉伯河的主权归属问题上一直争吵不休,签订过多次协定,但这些协定的基础只是签约时两国国力强弱对比。

    早在1847年,奥斯曼帝国(当时的伊拉克是该帝国的一个行省)曾迫使伊朗签订条约,规定按东岸伊朗一侧浅水线为界,河流主权属伊拉克。1921年伊拉克独立后,两国于1937年又签订边界条约,双方同意霍拉姆沙赫尔和阿巴丹两段(约11公里)以该河深水线为界,其余仍以伊朗一侧潜水线为界。1971年11月,伊朗利用英国撤出波斯湾的机会占领了波斯湾南段入口处的阿布穆萨、大通布和小通布3个本属阿拉伯人的岛屿,从而控制了这条进出世界最主要石油中心的航道。两国矛盾因此急剧恶化。为了缓和紧张局势,经阿尔及利亚总统斡旋,两国领导人在1975年3月签订了《阿尔及利亚协议》。当时,伊拉克慑于伊朗国势强盛,做了较大让步,被迫同意以阿拉伯河航道中心线划定两国河界。1979年,巴列维王朝垮台,伊朗国内大乱。伊拉克乘机多次要求修改《阿尔及利亚协议》,归还被伊朗占领的3个阿拉伯岛屿,均遭伊朗拒绝。同年就职伊拉克总统的铁腕人物萨达姆.侯赛因下定决心:“用战斗来收复领土。”

    如果说,由来已久的边界争端是两国付诸武力的导火索,那么,教派矛盾、民族纠葛,则是构成冲突的火药。

    霍梅尼在20世纪60年代初遭到伊朗国王的迫害,逃到伊拉克,在那里度过了较长时期的流亡生活,得到伊拉克的保护。1975年,伊拉克将霍梅尼驱逐出境。霍梅尼对此一直耿耿于怀。1979年伊朗国王的统治被推翻,霍梅尼胜利返回伊朗。他上台后,将“推翻伊拉克萨达姆.侯赛因政权”当成自己的行动目标。素有“强人”之称的萨达姆也不甘示弱,1979年7月,他处死了伊拉克什叶派领袖巴克尔.萨德尔及数百名宗教界人士,大规模驱逐侨居伊拉克的伊朗人和有伊朗血统的什叶派居民。萨达姆指责霍梅尼是“木乃伊般的霍梅尼”。

    民族纠纷也使两国积怨日深。伊朗属于波斯民族,主要是波斯人,而伊拉克属于阿拉伯民族,基本上是阿拉伯人。历史上,阿拉伯和波斯人兵连祸结、征战不断,彼此结下了很深的仇怨。而且,两国境内都有数百万库尔德人,双方都支持对方国内的库尔德族进行反政府活动。

    尖锐斗争背后则是争霸的野心。巴列维国王在任时,伊朗素以“海湾宪兵”自居。1978年巴列维的倒台造成海湾霸位的悬空。而萨达姆一上台就摆出咄咄逼人的架势,要使巴格达成为中东阿拉伯国家的强大核心。他看准了霍梅尼政权立足未稳的弱点,企图先发制人。

   1980年4月1日,在巴格达的一次集会上,一名伊朗籍人仍出一颗手榴弹,炸伤了与会的伊拉克副总统阿齐兹,这一事件构成了两国关系严重恶化的导火线。自此以后,两国之间的武装冲突不断发生,而且逐步升级。

                      “萨达姆的卡迪西亚”

    1980年9月初开始,萨达姆不断收到来自伊朗的情报:“伊朗8月份发生了一次反霍梅尼的政变,高级司令部和军官团遭到清洗”,“伊朗国内有强烈的民族主义动乱,其军队已完全瘫痪”。各方面信息的汇拢令萨达姆兴奋不已,他的头脑冒出来“采取行动”的念头。

    9月17日,萨达姆模仿他最崇拜的埃及总统纳赛尔当年宣布对苏伊士运河实现国有化的口吻宣布:“1975年的《阿尔及尔条约》完全无效,阿拉伯河应由阿拉伯国家管辖。”第二天,伊拉克通知来往阿拉伯河的船只,今后必须悬挂伊拉克国徽。9月22日,当几艘悬挂伊拉克国旗的日本和希腊船只通过阿拉伯河时,遭到伊朗军队的炮轰。消息传到巴格达,伊拉克革命指挥委员会决定“给伊朗以决定性打击,将边境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两伊战争正式爆发。

    战前,伊拉克总兵力24.2万人,另有民兵约10万人;伊朗总兵力24万人,另有革命卫队约9万人。但伊朗经济困难,政局动荡,国际处境孤立,战斗力不能充分发挥。伊拉克经济形势良好,武器装备供应充足,但国土只有伊朗的四分之一强,人口约为其三分之一,兵员严重短缺。

    1980年9月22日中午,伊拉克采用1967年以色列闪击埃及的战争方式,首先出动数十架以米格-23为主的作战飞机群,对伊朗境内的机场和雷达站实施突然空袭。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伊拉克空军当时拥有300多架作战飞机,但首次空袭伊朗军事要地时仅出动不足百架。另外,可能由于空军司令部指挥无能,或飞行员缺乏实战经验,伊拉克空军没有反复空袭以最大程度地扩大战果。即使在这种一次性的轰炸中,伊拉克空军飞行员也只是蜻蜓点水般越过对方机场或基地,把炸弹扔点了事。当时,伊朗梅拉巴德国际机场的空军基地上,整齐地排列着F-4“鬼怪”战斗机,但最终只损失了1架。其他机场的情况大致相同。伊拉克空军的失误很快带来了严重后果。就在第二天,伊朗空军出动20架F-4和F-5战斗机,对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工业城市巴士拉和油田地区基尔库克实施了轰炸。

     9月23日凌晨,伊拉克地面部队5个师又2个旅共约7万余人,按照早已拟定的计划,分北、中、南三路向伊朗境内大举进攻。在1200多辆坦克辗起的滚滚黄尘中,伊拉克士兵惊喜地得知:萨达姆总统就坐在第一辆越过边界的坦克里!

    伊拉克军队的地面进攻经过了周密计划,选择进攻的时机也十分巧妙,因而取得了出其不意的战术效果,打得伊朗军事指挥部措手不及。

    北路,伊拉克攻占了席林堡、纳夫特沙赫尔地区;中路,攻占了梅赫兰、迪兹富勒地区;南路,则进逼至胡齐斯坦省的霍拉姆沙赫尔、阿巴丹和省会阿瓦士等重要城镇。短短一周内,伊拉克军队占领了伊朗约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边境全部哨所,控制了阿拉伯河东岸长600公里、宽20公里的狭长地带,深入伊朗境内10—30公里,南部战线进入伊朗深达90公里。

    然而,卡迪西亚之战的神话没有重现,伊拉克军队未能保持进攻势头,在霍拉姆沙赫尔和阿巴丹遇到了伊朗军队的顽强抵抗。在霍拉姆沙赫尔战斗中,伊朗以区区两个陆战营和500名革命卫队,同伊拉克的一个重型装甲师整整周旋了1个月之久,伊拉克军队经过15天的激战,伤亡5000多人,才拿下霍拉姆沙赫尔。夺取该城后,伊拉克将其改名为胡尼恩沙赫尔——即血城。由于此战伤亡惨重,伊拉克最高指挥部决定不逐屋夺取阿巴丹,而是包围阿巴丹。紧着着,11月的雨季使以装甲部队为主的伊拉克军队陷入泥潭,动弹不得。伊朗军队也在积聚力量。战争时紧时松,进入了僵持状态。

                  伊朗的“斯大林格勒”

    1981年1月5日上午10时,处于胶着状态的两伊战争在沉寂了1个多月后,突然被伊朗军队的炮声划破。遮天盖地的炮弹从天而降,惊慌失措的伊拉克士兵跳出战壕,呼唤自己的炮兵对伊朗军队实施报复,整个战线霎时紧张起来。

     伊朗军队的炮火逐渐延伸,一直射向伊拉克军队的后方阵地。伊朗军队大量“酋长”式坦克和步兵战车从硝烟弥漫的正面出现了。从1月5日至7日,伊朗军队势如破竹,接连突破伊拉克军队防线。伊拉克从其他地区抽调装甲部队支援。双方在苏桑吉加德南面的沼泽地带,进行了第四次中东战争以来最大的一次坦克会战,双方共损失200多辆坦克。经过4天激战,伊拉克又夺回了全部丢失的阵地。伊朗精心策划的“一月攻势心动”宣告破产,紧接着又出现第二次为时半年之久的僵持局面。

    1981年5—9月,伊朗国内各个政治派别斗争激烈,先是巴尼萨德尔总统被免职,后又是人民圣战组织接连制造了几起爆炸事件,包括新总统拉贾伊、总理巴霍纳尔和霍梅尼的继承人贝赫什提在内的许多高官被炸身亡。直到9月下旬,伊朗局势才逐步稳定下来。

     9月27日凌晨,正当伊拉克人为伊朗的内讧而窃喜时,伊朗军队突然从阿瓦士和阿巴丹两个方面向阿巴丹以东的伊拉克围城部队发起攻击,伊朗空军也反复轰炸伊拉克军队在卡伦河上的浮桥,以切断其退路。经过3天艰苦的作战,伊拉克被赶过卡伦河,退入霍拉姆沙赫尔。到29日,伊朗宣布歼灭了伊拉克1个师,粉碎了阿巴丹的包围圈。由于伊拉克对阿巴丹的久攻不克,伊朗人称阿巴丹为他们的“斯大林格勒”。阿巴丹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伊朗全国上下的士气,标志着伊朗军队已由防守转入进攻,也标志着萨达姆控制阿拉伯河的梦想彻底破灭。

    11月29日凌晨,伊朗军队又在苏桑吉尔德西北25公里的博斯坦地区向伊拉克军队发起攻势,伊朗军队以绝对优势兵力,经过6天的激战,收复了650平方公里的土地。博斯坦战役的胜利,切断了伊拉克南北两个兵团在伊朗境内的联系,为伊朗军队的大规模反攻打下了基础。1982年,伊朗终于发动了决定性的大反攻。两伊战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