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记叙文的定义.要素与分类(按写作对象的不同分类) ★【2.】记叙文的内容铺排逻辑.记叙文的叙事方式.常用篇章結構模式 ★【3.】记叙文的文章思路 ★【4.】内容详略的安排 ★【5.】记叙文常用的细部表达方式 ★【6.】记叙文的写作方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修辞方法)) ───────────────────────────────────────── ★【⒈】记叙文的定义.要素与分类(按写作对象的不同分类) ❶·记叙文的定义 记叙文:记叙文是记事文和叙事文的合称。 记事文又叫做记述文,是把个人看到的、听到的或是想像的情形,将人物、地方或事 物的形状、色彩、状态、情景、性质、效用、方法记述下来的文章。 叙事文,又叫做叙述文,是叙述人物或事物的动作、变化,使人知道事实经过的文章 。 狭义的记叙文是指对社会生活中的人 、事、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一类文章. 广义的记叙文是指记叙性的文学作品.范围包括:新闻、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游记、传记、回忆录、速写、日记、故事、童话、寓言以及一部分书信以及文学作 品中的小说、散文等。 ❷·记叙文的要素 ①一般情况下的记叙文文章组成必备六大要素.一般指: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文六要素的解释 第一要素是时间,年,月,日,时写清楚。 第二要素是地点,要写环境和发生事情的地点。 第三要素是人物,写事情里的人物。 第四要素是事件起因,为何发生这件事。.事件与事件背景 第五要素是事件经过,来龙去脉写清楚; 第六要素是事件结果,交代好结局。反映的道理(主题).自己在这个事件中的顿悟,体会,感想。 大家千万要记住,文章要具体,主题才突出.这些都同样重要,如果少了其中任意一点,就不是记叙文了。 有人认为此提法不妥,一般的记叙文中经常出现时间模糊、地点不明甚至不交代的情况。其实此处的“要素”是写记叙文时必备的,孩子从小写习作必须交代清楚六要素, 至于现在文学的模糊性,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可是这些基本的文体知识还是需要严格掌握的。 ②小说的三要素 还有一种说法是记叙文三要素为环境,人物,主要内容 (1)、完整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2)、情节可分为:(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 (3)、分类: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4)、环境描写的作用有:A、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B、渲染气氛 C、烘托人物心理或烘托人物形象 D、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 (5)、续写小说结尾: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正因为记叙文写的是生活中的见闻,所以一定要表达出作者对于生活的真切感受。 ❸·记叙文的分类 从写作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三类:1.写人的记叙文;2.叙事的记叙文;3.写景的记叙文(即散文);状物的记叙文。 (一)以写人为主的文章基本特点是:通过描述人的外貌、行动、语言、心理,通过特定的环境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生活,表现文章主题。 写人的记叙文一般是(1)一事一人 (2)多事一人 (3)两人文章 (二)以写事为主的文章基本特点是: 通过叙述事件,写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来表现主题。 (三)以写景(即散文).状物为主的文章基本特点是: 写景类记叙文通过描绘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状物类记叙文:通过写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 ★【2.】记叙文的内容铺排逻辑思路.记叙文的叙事方式.常用篇章基本結構模式 ❶·不同类型记叙文的内容铺排逻辑思路 (一)以写人为主的文章的内容铺排逻辑思路 1、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2、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3、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点的不同条件分析 4、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二)以写事为主的文章的内容铺排逻辑思路 1、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2、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 3、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三)以写景(即散文).状物为主的文章的内容铺排逻辑思路 1、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2、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也可以上三类文章的结构规律为依据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归纳中心思想. (四)总结 * 按照時間的變化:抓住表現時間的語詞,找出時間推移的順序。 * 按地點的變換:整體 局部、上 下、外 內、遠 近。 * 按事件的發展順序:發生、發展、衝突(高潮)、結果。 * 按照事物的特點、類別或性質。 ❷·记叙文的叙事方式 记叙: 是表述时间过程的艺术。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弄清记叙的要素 和线索是阅读记叙文的基本要求时,还要分清人称与记叙的顺序。 (1)记叙文的人称: 第一人称(以''我"或当事人的口吻和身份展开叙述)写法的作用: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使故事显得真实(作为故事的见证人)、自然、有亲切感。 第一人称叙事法 由于文章的内容是通过第一人称“我”传达给读者,表示文章中所写的都是叙述人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或者就是叙述者本人的亲身经历,使读者得到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采用第一人称,由于叙述人是当事人,所以叙述的人与事,只能是“我”活动范围内的人物和事件。活动范围以外的人物和事情就不能写进去。 第二人称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然是站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最贴近读者,使人感到特别亲切更加亲切) 第三人称写法不受任何限制,写起来开阔充分。(更加广泛)。 第三人称叙事法 用第三人称叙事,叙述人既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也不受生理、心理的限制,可以直接把文章中的人和事展现在读者面前,能自由灵活地反映社会生活。但第三人称叙事又往往不如第一人称叙事那么亲切自然。 (2)记叙文的叙事方式指叙述方法亦指叙述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是记叙文三大基本叙述方法,对于它们的判断、理解和分析,要依据其本身的知识规律,要掌握它们各自固有的特点和标志,明确其间的关系和联系。 记叙文整篇文章的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平叙)。还有:直接叙述.间接叙述 ①顺叙的叙述方法: 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来写,前因后果、条理很清楚。 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 顺叙是按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自 然序列,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发展的进程,人物活动的次序或事件的始末进行叙述.这是一种最基本最常用的叙述方法.它循着事物发展的自然程序,符合人们的接受心理和阅读 习惯,便于把叙述内容表述得条理清楚,自然顺畅.运用顺叙要区分主次,讲究详略,注意疏密相间,防止平铺直叙. 顺叙作用: 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②倒叙的叙述方法: (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先把结局说出来 ,吸引读者了解其起因和过程。(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所谓倒叙,就是 把事情的结局或后来发生的某件突出的事情提前到前边来写,然后按 顺叙的方法叙述事件。倒叙则属于主要叙述线索,内容是事件的结构或主干情节中某 个最突出、最精彩 的部分。 倒叙是先把叙述事件的结局或事件发展过程中某个突出片断提到前边来写,然后再按 事件的发生发展顺序展开叙述,传统上称为"倒插笔".倒叙强调了事件结果或高潮,容 易造 成悬念,形成波澜,引人入胜.采用这种方法一定要根据表达的需要,不应强行运用 .要注意起笔的"倒叙"与后文的"顺叙"部分的衔接,使之连接紧密,过渡自然.如沃勒在 《廊桥 遗梦》的开头即写道:"从开满蝴蝶花的草丛中,从千百条乡间道路的尘埃中,常有关不住的歌声飞出来.本故事就是其中之一.一九八九年的一个秋日,下午晚些时候, 我正坐在书 桌前注视着眼前电脑荧屏上闪烁的光标,电话铃响了."作品采用倒叙的笔 法来叙述,使小说充满怀旧的色彩. 倒叙作用: 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 章的生动性。 ③插叙的叙述方法: (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指在记叙过程中,需要插入另一些有关的情节,再接着叙述后来的事情。所谓插叙, 是指在叙述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中断原来的叙述,而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 的 叙述,即在一件事情的叙述经过中穿插进另一件事情。插叙不属于叙述线索,插叙 的内容一般只是一个片段,不是情节的主要环节; 插叙是在叙述过程中,根据表达内容的需 要,暂时中断主线,插入相关的事情或另一些 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或必要的解说.插叙结束后,仍回到叙述主线上来.插叙的内容 可以是对往事的回忆联想,可以是对某些情况 的诠释说明,还可以是对人物,事件,背景 的介绍.插叙补充丰富了人物,事件及背景,使文章内容得以充实,叙述曲折,形成断续 变化,使行文错落有致. 插叙作用: (1)插入的内容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 (2)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 (3)使文章脉络 清晰。 (4)结构紧凑。插叙一般不作为文章中心。 ④补叙的叙述方法: 指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在叙述过程中对前文涉及的某些事物和情况作必要的补充,交待. 补叙的作用: 在于对前文所设伏 笔作出回应,或对前文中有意留下的接榫处予以弥合.补叙,可以使 内容完整充实,情节结构完善,使记叙周严,不留破绽. 运用补叙,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 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⑤分叙(平叙)的叙述方法: 分叙法是指叙述两件或两件以上的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也叫平法,就是 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 这也就是传统小 说中常说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对那些紧系于同一主干事件中的分 支进行叙述时,多采用交叉叙述,这可以把头绪纷繁的人与事表现得有条不紊,并且突 出了紧张气氛,增强 了表达效果;对那些联系不甚紧密,而又由同一主线贯穿的几个人, 事,物进行叙述时,则多采用齐头并进的平行叙述,这可以把平行发展的事件交代得眉 目清楚,显得从容不迫, 而读者则可以同时看到平行的各个事件,从而获得立体的感受. ⑥直接叙述 是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面对面的对话。说话人应当站在自己的角度,用 第一人称跟听话人表述自己的意思。这时候,听话人相对于说话人而言,是第二人称 。说话人所说 出的每一个字、词、句,都是说话内容,应当用引号引起来,表示直接 引用说话人的说话内容。比如:妈妈笑着说:“我今天很高兴。” ⑦间接叙述 是说话人转述别人的话给听话人听。说话人应当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将转 述的内容以第三人称的口气说给听话人听。因为是转述别人的话,不是说话人本人的 说话内容,所 以不能用引号引起来。比如:妈妈笑着说,她今天很高兴。 如何区别倒叙和插叙? 所谓倒叙,就是把事情的结局或后来发生的某件突出的事情提前到前边来写,然后按顺叙的方法叙述事件。所谓插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中断原来 的叙述,而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即在一件事情的叙述经过中穿插进另一件事情。二者的主要区别是:插叙不属于叙述线索,插叙的内容一般只是一个片段,不是情 节的主要环节;倒叙则属于主要叙述线索,内容是事件的结构或主干情节中某个最突出、最精彩的部分。 ❸·记叙文的常用篇章基本結構模式 ▼初中记叙文常用篇章基本結構模式 (一)、线形结构模式的记叙文 所谓“线形结构的记叙文”就是全文只写一件事情的记叙文形式。就是将一件事情从开端、发展、高潮到结局一条线写下来。这种形式的记叙文从小学写到初中,又写到高考考场。这种形式的记叙文内容很单纯,不容易出彩,在高考考场很难得高分。要想写出代表高三水平、符合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发展等级”要求的优秀的“线形结构的记叙文”必须至少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符合记叙文文体特征——善于描写,有意识使用各种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有表现力,适当的环境描写——渲染气氛增加文学意蕴。 1.时间顺序推进式 即选取生活流程中的某一片断按时序进程进行描写,其内容层次依次相连,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或情节。 其模式如下:开头(引出故事)→故事主体(对人物或事物主体进行细致刻画)→结尾(议论点题)。 2. 事件遞進式(順承): 這類文章的層次是依事件順序安排的,或是層層遞進的敘述、說明,所以每一部分,每一個內容,都可以劃分為一層意思。 (二)、块状结构模式的记叙文 所谓块状结构的记叙文就是指一篇记叙文可以分割成几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有明显的层次结构,是学生在特定场合——高考考场——易于结构的作文形式,也是易于被特殊读者——阅卷老师——在极短的阅卷时间里理解并产生好感的记叙文作文形式。块状结构的记叙文又可以分成以下两种: 1.无标志块状结构记叙文 这种形式的记叙文一般又称为复杂的记叙文,每篇文章由多件事或多个人物组成,用来塑造同一人物和表达同一主题。这组成一篇文章的多件事中的每一件事和多个人物中的每一个人物片断就构成一篇记叙文块状结构中的一个板块,自然形成清晰的结构层次,让读者一目了然。这种形式的记叙文和线形结构的记叙文相比,其优势在于它容量大,内容复杂。在形式和内容两方面都给同学们提供了巨大的创造空间,易写出代表高三水平的复杂的记叙文来。当然它首先是记叙文,要求突出记叙文的文体特征——善于描写。这一点同上线形结构记叙文的要求,不再赘述。 2.有标志块状结构记叙文 这类记叙文每篇文章不仅由几件事或几个人物构成一个个板块,组成一篇完整的文章,而且有这样那样的明显的标志,使得原本自然、原始、界线模糊的几个板块,层次更加清晰,形式更加美观,考场作文的特点表现得更加鲜明,更易被阅卷老师接受和青睐。 按“标志”的不同可将有标志块状结构记叙文再分成四种形式,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①数字小标题标志 ②文字小标题标志 这类记叙文在组成记叙文的每个片断前都有一个文字小标题作标志,使得文章层次更加清晰,形式更加美观。对文字小标题的要求:语言简洁,结构一致。对组成记叙文的每个片断的要求:夹叙夹议。“叙”要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力求描写生动具体、语言形象优美;“议”要承担两个任务:一方面要揭示所叙片断的中心意思,另一方面要用简洁的语言,议论或抒情的表达方式,把“叙”的内容和话题恰当挂钩。这类文章的结尾要有总评,将几个片断所写的分散的内容统一到一个主题上来,并再次巧妙照应话题或命题,既做到形散神聚,又做到符合话题或命题。 ③空格标志 给块状结构的记叙文加数字标题或文字标题也许考场功利色彩太浓,有时也让有的阅卷老师反感。怎样做到既让记叙文层次结构清晰,读者一目了然,易于接受,又不让读者因文章结构的功利色彩太浓形式主义色彩太重而产生反感呢?有办法:既让记叙文的块状结构有标志,又不那么明显,不那么功利。片断与片断之间有内在的、相似的、大致同一的结构形式,又以“空格”将各片断自然分开,形成相对清晰的块状结构层次。从标志的角度讲,显得含蓄,有分寸感,度拿捏得好。适合更多不同个性和年龄特点的人的欣赏口味。 ④过渡句标志 这种块状结构的记叙文的标志形式是最美的记叙文结构形文。过渡句或领起句的标志有一石三鸟的作用:既在文章内容上有过渡作用或领起下文的作用,又在结构上有标明层次、美观形式的作用,还有统一主题、增加文学意蕴的作用,再次就是有娱人耳目,悦人身心的美妙的艺术效果。 (三)、穿插回放式 即利用思维可以超越时空的特点,以某一物象为线索,将描写的内容通过插入、回忆、倒放等方式串联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操作的关键是选好串联的物象,并围绕一个中心截取生活中的材料。 其模式为: 开头(交待物象,引出材料①)→发展(引出材料②)→高潮(引出材料③……)→结尾抒情、议论) ▼高中记叙文常用篇章基本結構模式 (四)、总分式结构 在记叙文中不论是写人、事、物、景中的哪一种,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的。这个中心就是记叙文的核心,将核心内容放在记叙文的开头,开门见山点明文章的中心,是总起;而放在写人叙事的结尾处加以强调,是总括。总分结构就是以这个总起或总括为节点进行区分的结构。因此总分式结构可以细分为三种:总分、分总、总分总。但无论使用哪一种形式,都应注意,分总之间必须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分述部分要围绕总述的中心(人物性格和主题)进行,总述部分应是分述的总纲或水到渠成的总结。 总分式结构:此种结构方式是文章的基本结构方式。一般说来有三种: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 ①總分式:先總敘後分述 中心句在段(篇)首(開頭)為焦點,往往概括主要內容。 ②分总式:分述後總敘 中心句在段(篇)尾 ③总分总式:總起-分述-總結 写记叙文的时候,老师常要求学生开头点题,中间具体叙述事件,最后扣题,这是“总—分—总”式 中心句在段(篇)开头:总起全文、为下文做铺垫、形成悬念、奠定感情基调、照应题目 文段在中间:承上启下、照应上文、引起下文、 結尾加小結:总结全文或照应主题或首尾呼应、深化主题、升华主题。 #在分析论文时,总要先提出问题,再进行分析,最后作出总结,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仍是“总分总”式,因此,这种结构方式是最常见常用的一种。 (五)、并列式结构 用辩证的观点来看问题,我们知道凡事无绝对,都存在着不同的侧面。因此无论是记叙一件事的多个侧面,还是通过几件不同的事来展现一个共同的主题,常常需要从多重内容和多个角度来写人叙事,表现人物和主题,这多重内容和多个角度之间构成并列关系,使文章有了层次感和厚重感,这就是最常见的并列式结构。 如果是写一个人物,我们应该围绕人物的性格选择细节。人物性格是复杂的,往往有着多个侧面,那么,要展现一个人复杂的性格,就应该从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侧面去展现,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进行记叙,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而立体。以此来全面客观的展现人物的性格和特点。如《项链》中的玛蒂尔德,既有虚荣心极强的一面,也有自尊自爱的一面,作者通过借项链和丢失项链之后的两方面细节对比展开,展现出玛蒂尔德可恨可鄙又可敬可爱的两个侧面,使得人物立体丰满,栩栩如生。 如果记叙文写作中需要围绕一个主题去叙述事实,我们依然可以采用这一章法,即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方面的实例加以表现,通过小和大,名人和普通人,文艺界和体育界,物质和精神等等不同的方面的人物或事例,展现相同的主题或者主题的不同深度。如以“丰收”为主题的一篇作文,一位同学就选择了两位不同的人的事例加以展现,一是选取了自己的舅舅因种植的西瓜又大又好而获得了“瓜王”的称号和后光荣回村的情节,展现新时代的农民物质上的丰收。接着又用自己在教师节那一天去看望老师,老师书房中满满一面墙上贴满了学生发来的贺卡,展现了辛勤耕耘的教师深受学生爱戴,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丰收。这样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共同展现出“丰收”的意义,给人深刻的启迪。 运用并列式结构需要注意:并列的几个内容应各自独立,但又紧紧围绕着一个中心(人物性格或主旨);并列的各个部分必须是平行的,注意不要出现交叉或从属。而这多种角度的内容和事件本身相互独立的,并无统属关系,但都为同一个中心服务,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并列关系,而这种文章的结构也就是常见的并列式结构,也让文章更富于客观和波澜。 圍繞著主題,從幾個方面展開敘述,每一層次集中寫一個內容。層與層之間是並列的關係。 要通过记叙的线索,理解文章的思路.正确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或按时间、或按空间、或按事情发展过程、或按作者感情的发展,或按场面,或按文章特有的标志(空行或小标题)分层次。 这种结构对于刻画人物非常的适合。人物性格都是很复杂的,有正义的一面,有邪恶的一面,有活泼的一面也有刻板的一面,人性往往有着众多不同又相互独立的侧面。那么要想将人物刻画的有血有肉就需要将这些不同的侧面都有所展现。正如鲁迅文章中的阿Q一样,通过不同的事件,将阿Q那可怜可悲可吧可恨的不同侧面展现的淋漓尽致。从而令阿Q这一形象栩栩如生。 如果记叙同一主题的事,方法也是类似的。如以诚信为主题的记叙文,就可以写商人、农民、学生等不同身份的人的事迹来展现同一个诚信的主题,他们之间也是并列的关系。 选取不同角度的几个生活片断或将同一内容的几个侧面在同一层面上平列展开,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其基本模式是: 材料① 开头(引出材料)→ 主体 →结尾 (抒情.议论) 材料② (六)、对比式结构 对比式结构可以看成是并列式结构中的一种特殊结构.因其具有鲜明的特色故单独列出。.区别在于对比式结构并列的部分往往是互相对立的,如并列的事例内容上是真与假、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爱与恨.公与私等对立的两方作对比,故称为对照式结构。 如《守财奴》一课中,巴尔扎克就将葛朗台对金钱的执着和种种为争夺金钱的种种丑态和女儿欧也妮对金钱的无所谓,对父亲的真爱鲜明对比,突出葛朗台被金钱腐蚀的丑恶灵魂,以及欧也妮灵魂的美好和崇高。记叙文中的对照结构应该特别注意不要简单地通过评价直接对比,而要在字里行间要渗透作者的褒贬、爱憎之情,让事实说话。如金庸小说《笑傲江湖》中的岳不群与令狐冲这一对人物,师父是个伪君子,徒弟却是真君子。通过两的正反对比更突出了令狐冲的正义,也充满了对令狐冲这一人物地喜爱。 对比式结构的运用注重用正反两个截然不同的事实来进行对比,以突出对中心人物或中心主题的褒扬。切勿以简单的结论评价来进行对比。用事实说话是这一结构的精髓。 选取有显著差异的两组内容(可以是相反或相对的两个事物,也可以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反衬式组合。其基本模式为: 正面材料 开头(引出材料)→ 主体 →结尾 (抒情.议论) 反面材料 以上3种记叙文常用的结构模式技法,既是分别独立的,又可以融为一体,如总分中,分的内容可以是并列式,也可以是对照式,而无论是并列还是对照,在一篇文章中都只能围绕一个中心展开。所以不要可以追求形式,还是要集中展现人物性格以及文章主旨。根据文章的内容需要来决定使用哪一种模式。一种好的结构能让人物或中心更加丰满突出,绝对是考场长分的终南捷径。 (七)、纵式结构。 纵式结构的文章,或按时间先后,或按事件发展的过程,或按事理的逐步深入来展开结构,写法可以多样 . (八)、横式结构。 横式结构的文章的主体部分一般是从几个方面来分别写的,这几个方面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关系,或是由主到次的关系。 (九)、纵横结合式结构。 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从整体看是横式结构,它分别用三个典型事例从不同方面表现志愿军战士崇高的思想品质,而每个典型事例又注意了先后顺序,属纵式。 二、段落組織結構模式 (3) 因果式:準確掌握事件的原因和結果,便能正確的劃分層次結構。 (4) 轉折式:一段話中寫了兩層意思,其間是轉折的關係。有時運用轉折連詞,有時不用轉折連詞,但是從對立的角度敘寫。 ───────────────────────────────── ★【3.】记叙文的文章思路 ❶·思路 思 意指思考,思维.思索 路 意指清晰门径,有方向(指逻辑条理顺序)的一个站点接一个站点连起来一条线的路径 ──────────────────── 思路的主题,对象,目的与思路的清晰和不清晰 讲思路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该思路的主题,对象,目的目标.因为思路本身就是为它们服务的. 1.思维的条理脉络。 有明确的目的.明确的主观见解内容,这些内容又有明确的逻辑条理顺序的思维路线(有概括的思路有祥细的思路) 一般情况下所讲的思路指对思维的具体过程进行浓缩的高废概括的一环扣一环的有逻辑的精简表述 2.思路不清晰往往是因为目标不清晰。 比如回家,你能找到一万条回家的路,哪怕走错了,你也能绕回去,因为知道要去哪。在能够到达的基础上谈优化问题。 ──────────────────── 所谓思路,跟我们平常讲的计划、打算很相近。 比如你要做一件事,该干什么,怎么干,要取得什么样的效果,出现问题如何解决。就这是一个整体的思路。 打个比方,大到一个新领导上任:他最开始熟悉单位的同事,熟悉单位事务,接着安排当前工作,再到各地调研,这也算是一个思路。 小到一个普通百姓要开店卖衣服。他先考察门面地段,在定位衣服的档次,再去批发中心拿货,之后制定营销方略,这也是一个思路。 思考问题流程。比如说,在解一条数学证明题时,从它给的结论你会想到需要证明该论所需条件,再从已知条件看能否推出所需条件……这样一步步的过程,构成一条线性关系,即为思路。 思路是一个综合体,包括角度,过程,方向,步骤,顺序,流程,节点,阶段,层次性,路线图等等 ──────────────────── 思路. 什么是思路?—— 关于这个问题,叶圣陶先生有一个形象的解释:“思路,是个比喻的说法,把一番话一篇文章比作思想走的一条路。思想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达到这条路的终点。”一番话一篇文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表达一定的“思想”,而“思想”的表达需要一个过程,走过一段路径,体现着一定的内在逻辑。据此,我们可以把“思路”,定义为:作者在构思活动中,经过反复思考之后形成并表现在文章中的指向表达目的的思维轨迹。理清思路,就是要透过文章表面的语言形式,弄清文章各个意义单元(通常以节、段或句为其形式上的标志)是怎样相互联系,组合成一个整体,从而有效地表达主旨的,以及这样组织的道理所在。 “遵路”才能识“真”,只有理清作者的思路,才能正确理解作者对事物的真切认识,体验作者所表达的真诚情感,领会作者写文章的真正意图。正因为如此,《新课程标准》阅读、写作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思路是文章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地表达思想的脉络、路径。文章的思路是文章外在结构形式与内在情感脉络的和谐统一,它是段落层次、谋篇布局、主题情感等多方面的整合。然而,思路并不是什么抽象的东西,事实上,文章的思路隐含在文章的结构之中,一篇文章的结构就是文章思路的具体展现。因此,要想把握住文章的总体思路,就应该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从归纳概括入手;给文章划分层次,理清文章层次关系,是把握文章思路手段;在梳理层次的基础上,理清情感线索,把握情感脉络,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观点态度的关键。 思路,就是作者的思想脉络,是连贯的有条理的思维活动过程;结构,即是作者思路的反映。 ❷·从写作者的角度看思路与结构的关系 从写作者的角度说,你怎样明确自己所写的内容,并且根据所写的内容的需要来安排文章的结构呢? 这首先是一个思路的问题。作者的思路是他对客观事物怎样观察、理解、认识的反映。思路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以客观事物为基础.客观事物反映在作者头脑里,经过观察、理解、认识的过程,形成了他对这样事物的印象、看法、态度或感情。把这些印象、看法、态度或感情理出个头绪来,就是所谓思路。 按照这个思路写成文章,就是所谓文章的结构组织。文章的结构组织是否清晰严密,表明作者的思路是否清晰严密。思路是否清晰严密,表明他对所写的客观事物是否形成了鲜明的印象、看法、态度或感情。 所以,要文章的结构好,必须求之于思路。要思路清晰严密,比须善于观察事物,能理解和认识事物。只有从锻炼观察能力和理解、认识的能力入手,才能培养起既活泼又严密的思路;只有培养起这样的思路,写文章才会有好的结构。 写一个单位的工作总结,如果你对这个单位的基本概况、任务和目标、工作过程、成绩与失误都不了解,或搞不清楚,这篇总结将如何写法呢?先写什么后些什么呢?一切都将无法下手。勉强写出些话来,必然前言不搭后语,使读的人也摸不着头脑,还谈什么结构组织?最终也只能是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 ───────────────────────────────── ★【4.】内容详略的安排 记叙事件、描写人物、绘制景象,剪裁上都有讲究,不会平分秋色,更不会避重就轻。阅读时,要注意详略的安排及其间的联系,抓住材料的重点,善于捕捉其中的有效信息,分析作者这样处理的意义,体会它对主题或人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1.注意详略位置。 为了表现主题和刻画人物的需要,作者在记人叙事、绘景状物时定然会做到有详有略,详略有致,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突出重点。写记叙文是这样,我们在进行记叙文阅读应试时也是这样。一篇文章、一段文字,详略的安排位置大致有三种情况: 一是先略后详。就是先简略记叙与重点有关的一些人或事、景或物,至于材料中记叙或描写对象的多少,一般没有严格限定,但篇幅必须简短,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详写,浓墨重彩,尽情泼墨,阅读时,就要重点抓住这后者,对其进行认真的反复的赏读。例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一文,共写了七件事情,前五件是点到为止,有的仅用一句话,而后两件“排除纠纷”和“梦中寻师”则占去了一大半文字,阅读时,必须有明确的认知。 二是先详后略。这种情况,与上面所说的运用位置正好相反,就是先对人事物进行重点叙述,情节具体,人物鲜明,绘景细致。然后,再简略交代或介绍一下与重点内容有关的一些细枝末节,从而形成详略之势,阅读时,就要重点抓住详写的部分。阅读时,就要重点抓住前者。例如《社戏》中,作者在写“看戏”这一情节时,对台上唱戏的情景写得很多,很细致,用了四个段落,达800多字,而后面写离开时仅用一段百把字,详略的悬殊是很大的。阅读时,就要重点抓住前者。 三是先略后详再略。就是先简略交代一些情况,以作引渡或铺垫,再详写重点,最后仍简略写一些与重点有关的内容,以作适当的补充或说明,重点部分可以是某件事情的主干,或者是某个人物的主要特征,也可以是几件事情或几个人物中的重点人或事。如果在阅读时抓住了这一重点,主要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例如《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文,前面的初审和后面的终审都写得极为简略,而中间的密室谋划则写得极为详尽,如果在阅读时抓住了这一重点,主要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 2.明确详略关系。 记叙的详与略关系是很密切的,没有“详”也就无所谓“略”,没有“略”也就不存在“详”,二者之间的关系大致有这样几种: 一是主次关系。详写的是主要的,略写的是次要的.倒如《一面》中,作者与鲁迅的一次见面是主要的,因而构成文章的主体;一面之后的内容写得十分简略,因为它是次要的,是主体的发展。 二是因果关系。详写的内容是因,略写的内容是果。果可以出现在开头,也可以出现在末尾,因是文章的主体。例如《背影》,开头写最难忘的是父亲的背影, 是果, 为什么难忘,是因,是文章的主体,则写得很详。 三是具体与概括的关系。详写的内容十分具体,无论写入记事还是绘景状物,都写得极为细致详尽;略写的内容比较概括,以虚为主,泛泛而文.例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开头两句就是概括叙述,十分简略;然后分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进行具体叙述,是详写。 四是主干与枝叶的关系。详写的是文章的主干,略写的是文章的枝叶,主干粗壮,内容丰富,故而用详写;枝叶只作辅助材料,略写即可。例如《最后一课》中课堂上的情景是主干,课堂之外的内容是枝叶,如小弗朗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就是枝叶,因而只作简略交代。 除以上而外还有衬托(略)与被衬托(详)、铺垫(略)与被铺垫(详)、主体(详)与补充(略)等方面的关系,这里就不再赘述。明确了详略之间的这些关系,对于我们阅读应试详略方面的试题,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3.详略的意义 文章或语段为什么存在详略问题,这既是作者的写作需要,也符合客观实情,就事情发展来说,不是每个阶段都同等重要,就人的成长及其一生来说,也不是每个时期都同样辉煌,详略的总体意义就在这里,其具体意义有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为主题服务,使文章的主题更充实更突出更全面。详写的部分往往是主题的集中体现,抓住这种内容,也就抓住了材料的重点,但略写的部分又往往是不可或缺的,没有它,主题的突出和全面都会受到直接影响。 二是为人物服务,使人物更丰满更鲜明更可信。详写的部分往往是人物的主要特征,略写的部分又是对人物的主要特征作衬托的,如果没有它,人物的丰满和鲜明程度都会有所暗淡,可信度也就不那么强了。 还有为记事、为感情服务的,等等。明确了详略的这种意义,对于我们分析主题和人物,都会产生明显的作用。 ──────────────────────────────────────── ★记叙文常用的细部表达方式: ❶·描写: (1)对人物描写 ①外貌肖像描写(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②语言描写(表达人物情感,反映人物性格特征,折射出人物所处时代的特点。) ③神态,细节,动作行动描写(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在人物描写中有重要地位。 ) ④心理描写(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 ⑤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借他人之口.他人的反应、与其他人物对比表现人物)作用: 1.侧面描写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 2.侧面描写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侧面描写多结合正面描写进行,好的侧面描写,往往能起到烘云托月锦上添花的作用。 ⑥细节描写(对某些细小的举止、行为或细微的事件、细小的景物片断作仔细的描绘) (2)对事物的描写 性质、形态和景物的状貌,变化所作的具体刻画和生动描摹。) (3)对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在作文中一般是突出主题,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显示事件发生的背景,展现地域风貌、风土人情等。 ①烘托、刻画人物的精神风貌。人物活动的场所和周围的景物,通过描写寓意于景,景中有意,起到衬托人物的精神风貌的作用。 ②能深刻地表现文章主题。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往往交叉进行,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3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4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5推动情节的发展 6深化作品主题 (4)场面描写、细节描写 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某些细小的举止、行为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或细微的事件、细小的景物片断作仔细的描绘的描写。 成功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2.】说明: 是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告知艺术。是用简明的语言、客观而准确地解说事物或阐 述说事理的一种表达方式。理清说明顺序,抓住特征,分清说明方法。 【3.】议论: 是谈看法的说理艺术。根据作品写出自己的见解或道理.(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 点睛,深化中心,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分清议论的要素和议论的方式,分 析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可以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市段与短之间用上一两句一轮,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4.】抒情: 是抒发·倾吐的流露宣泄艺术。是作者通过作品中心人物表达主观感受,倾吐心中情 感的文字表露,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是 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流露出爱憎感情。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要正确理解作 者的感情,就必须因人因事因物,从对人、事、物的叙述和描写中感受作者的感情。 1.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 2.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 的感情。阅读时要注意接受感染和美的熏陶。 为了让记叙生动,在写记叙文的时候,还需要辅之以描写表达方式;为了让记叙过程 流露感情色彩,还需要辅之以抒情表达方式;为了让记叙的人和事有意义,还需要辅 之以议论表达方式。在记叙的过程中,有些地方需要说明,还需要辅之以说明这一表 达方式。综合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可以使记叙文变得更有表现力,更具感染力。 六种表达需要背诵,是写好作文的基本功。 ──────────────────── ★【6.】记叙文的写作方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修辞方法))
2.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
|
来自: 择日南飞 > 《文章体裁(一) 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