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线开端:《易》与《说文》的相互发明

 星河激流 2019-04-30

这学期在古典书院讲《周易正义》,又在同济研究生课上带学生读船山《周易内传》。课上形成很多想法,可惜因抱娃不能得暇记录。

今天发的文章是关于《易经》和《说文解字》开端的一点思考,是在哄娃的间隙时间断断续续写的。配图多张,都是在文章写作过程中用毛笔记录的一些片段想法。

文章末尾有我自拍的一段小视频,讲《说文》开端的“一”字与《易经》的关联。

夜读《易》与《说文》笔记一则

房子小,没有写字的大桌

只能采用左手持纸、悬空书写的古法

一线开端:《易》与《说文》的相互发明

柯小刚(无竟寓)

《易经》的第一个字还不是字,而是文字的本源:一条线——乾卦初九的阳爻那一道横线。

而且,虽然古书的读写顺序是自上而下,但这条线并不出现在最上面的位置,也就是说,并没有出现在几何意义上的开端位置,而是出现在乾卦六条阳爻横线的最下面,从下往上画卦。

这就像书法中写“一”字的起点并不在最左边的端点,而是从右边逆锋起笔,隐藏在笔画的中间(即使“露锋起笔”的实际起点也在右边的空中)。同理,乾卦初九的那一条横线作为“一画开天”的开端,并不发生在世界发生之前,而是隐藏在世界的发生之中。

所以,“一画开天”与《创世纪》或《神谱》式的创世神话有本质的区别。后者讲述的是开创历史的一次性行动,而“一画开天”说的是每一个时刻的世界发生,一直到当下的每一刻发生。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所谓“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说的都是这件事情。《易》之不易与简易,所以能见之于变易者,以此。

从初九到上九,从下面的第一道线到上面的最后一道线,乾卦画完了世界发生的六个基本时刻。文字的出现(卦辞“元亨利贞”)是在自下而上的画卦动作完成之后,从“上九亢龙有悔”处折返,回到“初九潜龙勿用”之下,重新开始书写的。文字是亢而有悔之后的结果。

夜读《易》与《说文》笔记一则

“元”与初九阳爻一线开端的关联,《说文解字》提供了线索。与《易经》形成一种对应,《说文》的第一个字是“一”(对应乾之初九),第二个字是“元”(对应卦辞开头的“元”)。

《说文》对“一”的阐释,可视为对《易经》乾卦初九那一线开端的脚注:“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这个解释在现代文字学看来几乎毫无价值,正如《易经》的“神秘主义”在现代哲学看来只不过是原始蒙昧的遗存。

然而,如果我们能抛开现代人狭隘的偏见(这恰是“批判思维”的基本要求),如实地面对古典文本并与之对话,我们会发现《说文》对“一”字的解释说出了人类文明的初始经验:“一”既是一画判分(“造分天地”),又是自一持存(“道立于一”)。

事物的出现和人类自我意识的获得,都源于“一”的判分;同时,多样性世界的存在维系于“一”的统一性。每一个具体的人和事物的存在是“一”,所有人与事物存在于其中的世界的存在也是“一”。如果没有“一”的判分,事物和人都无法从混沌中绽出;如果没有“一”的原初统一性,绽出的文明世界也无法持存。《中庸》云“不诚无物”,“诚”就是“一”。

“一”只是一个字,只有一横,却同时是分与合。文明之为文明,首先在于能区分(文明为离卦):区分天人物我,区分万物。而区分之为区分,正在于一个东西是一个东西,或者说在于这个东西的相对不可分。

就人而言,这个不可分性甚至是绝对的:所谓个人(individual)的本义就是不可分的绝对性、自一性。如果没有不可分的自一性(无论相对意义上还是绝对意义上的),区分是不可能的。

这个经验是如此基本,以至于它构成了文明生活所以可能的基础。文明的开端和延续,都维系于区分和同一的吊诡并存。只有从这个初始经验出发,现代文明才能找到自我理解的根据。

貌似脱离古典的现代文明,并不能真的脱离古典。它只是在不自觉地挥霍古典资源,逐渐挖空自身的根基。

古典并不等于古代。现代与古典的关系并不是现代与古代的关系,而是时代与永恒的关系。这个关系存在于在任何时代,而对于现代来说尤其重要。因为,这是古典被误解和遮蔽得最严重的时代,这是永恒最匮乏的时代。

夜读《易》与《说文》笔记一则

一是分也是合,这也许意味着:阴爻阳爻本来只是一道线。这一道线在阴爻中断开,是象“一”之“分”;这同一道线在阳爻中连续,则是象“一”之“合”。

阳爻一画,是一个爻;阴爻貌似两画,也只是一个爻,并不是两个爻。阴爻之“二”本质是“一”之“分”,“合”自在其中。另一方面,阳爻之“一”也不是单纯的“一”,而是有“二”在其中。

《说文》“爻,交也”。一爻之为一爻,并非只是自己,而是已经内涵他物与之相交。以此义解“用九”“用六”,可以贯通乾坤及其所生六十二卦。

夜读《易》与《说文》笔记一则

“用九”之义,九为老阳,阳极生阴,故“用九”则阳已交阴,是为阳交(阳爻)。

“用六”之义,六为老阴,阴极生阳,故“用六”则阴已交阳,是为阴交(阴爻)。

“爻,交也”,故阳爻者,阳交也,阳之交阴也;阴爻者,阴交也,阴之交阳也。

六十二卦虽无“用九”“用六”之辞,但阴爻莫不称六,阴爻莫不称九,可见“用九”“用六”虽就乾坤而言,但不仅限于乾坤明矣。

夜读《易》与《说文》笔记一则

乾所以用九不用七者,乾为天为父,大生者也;坤所以用六不用八者,坤为地为母,广生者也。

用七用八,则少阳少阴之数不变,乾自为乾、坤自为坤矣。乾自为乾、坤自为坤,则乾坤何以大生广生乎?

故《易》于乾坤特标“用九”“用六”之义,所以示乾坤大生广生之德也。

夜读《易》与《说文》笔记一则

《说文》“一”条下录有古文“弌”字。现代文字学一般认为这只是出于防伪考虑的字形繁化,类似于今天通行的大写“壹”字。这当然是一种合理的解释,不过,似乎不能穷尽这个字的意蕴。作为“造分天地,化成万物”的“一”字古文,“弌”的意义不容小觑。

“弌”从“弋”从“一”。这意味着什么?“弋,橛也……象物挂之也”。“一”造分天地而化成的万物,一一挂在弋上便是弌。这不正是《易》卦之象吗?

“《易纬》云,卦者挂也,言悬挂物象,以示于人,故谓之卦”(孔颖达《周易正义》)。每个卦都是一个卦象之弌,每个字也都是一个卦物之弌。

文字挂示万物,犹如《周易》卦示万象。在“一”的古文字形“弌”中,一与《易》的关联,更加直接地显明出来。

【未完待续】

这是下面视频中讲解时所写的板书

自拍的一段小视频,结合《易经》讲《说文》“一”字

娃睡了,不敢大声。听不清的朋友可戴耳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