绒花纷飞,童心未泯 ——摩 睺 罗 摩睺罗,又叫“磨喝乐”,南方人称作“巧儿”,是宋元时一种盛行的七夕节玩具,民间多采用泥巴或木头制成,而皇室贵族会采用金银、象牙、玉等名贵的材料来制作,其外形做孩童状,搭配以衣饰。 宋代玉童子造型多持荷,这可能与民间生活习俗有关。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七夕》载:“七夕前三五日,车马盈市,罗绮满街,旋折未开荷花,都人善假做双头莲,取玩一时,提携而归,路人往往嗟爱。又少儿须买新荷叶执之,益效颦磨喝乐。” 源于佛教的“磨喝乐”,在传入中国后演化为天真童子的形象,成为“七夕”节的祭物。到了北宋时期,这种祭物演变为民间流行的玩偶,题材涉及宗教、传说及社会各个层面,展现出当时的世俗风情。宋代持荷玉童子便是此习俗在艺术品中的体现。 宋陈元靓《岁时广记》记载: 磨喝乐南人目为巧儿。今行在(都城)中瓦子后市街众安桥,卖磨喝乐最为旺盛。惟苏州极巧,为天下第一。进人内庭者,以金银为之。谑词云:天上佳期,九衙灯月交辉。摩睺孩儿,斗巧争奇。戴短檐珠子帽,披小缕金衣。嗅眉笑眼,百般地敛手相宜。转睛底工夫不少,引得人爱后如痴。快输钱,须要扑,不问归迟。归来猛醒,争如我活底孩儿。 宋末元初周密《武林旧事》记载: 七夕前,修内司例进摩睺罗十桌,每桌三十枚,大者至高三尺。或用象牙雕镂,或用龙涎佛手香制造,悉用镂金,珠翠衣帽,金钱钗镯,佩环真珠,头发及手中所执戏具皆七宝为之,各护以五色镂金纱厨。制阃贵臣及京府等处,至有铸金为贡者。 可见在宋元时期,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对摩侯罗痴迷不已。那么这种玩究竟是如何而来的呢? 宋代女性购买摩睺罗 观“摩睺罗”这个名字,显然不是出于汉语,是从外国语言音译过来的。《东京梦华录》“七夕”条末有一句注释说:“‘磨喝乐’本佛经‘摩睺罗’”,后世学者遂多依据此言到佛经中寻找摩睺罗的出处。 关于它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五代时期一些敦煌文献的记载,《庚申年七月十五日于阗公主施舍簿》有云:“摩睺罗壹拾。”此外,莫高窟盛唐第31窟上的壁画上亦绘有妇女戏耍玩偶的图案,其中的玩偶是否是摩睺罗,无法断言。 近代最早研究摩睺罗的人是胡适,他在1935年发表的《魔合罗》一文,指出魔合罗是从印度大黑天演变而来的,大黑天梵语为Mahākāla,音译过来为摩诃迦罗,与摩睺罗发音、用字近似。然而大黑天本是印度神话中的毁灭之神湿婆,佛教吸收以后,将其打造成威猛恐怖的“忿怒相”,那么他又怎么会演变成七夕节可爱的童子呢?这点胡适没有给出解释。 大黑天 第二种观点来自傅芸子,他同样是从佛教中寻找答案的,但得出的结论和胡适有些不同。他在《宋元时代的“磨喝乐”之一考察》认为,磨喝乐乃是天龙八部之一的摩睺罗迦。但摩睺罗迦是大蟒神,其形象为蛇头人身,论恐怖程度比大黑天有过之而无不及,与摩睺罗的形象相去更远。对此,傅芸子解释说,日本智正大师圆珍从唐朝请来的胎藏曼荼罗中摩睺罗迦有时候也显现为人形,日本奈良兴福寺中就有一座童颜的摩睺罗迦像。但他没有解释到摩睺罗迦时如何与七夕节产生联系的。 摩睺罗迦 杨琳在《化生与摩侯罗的源流》认为摩睺罗的名字的确来自摩睺罗迦,其形象却来自于佛子罗睺罗混淆了。而且杨琳还将摩睺罗和唐代七夕“弄化生”的习俗联系在一起。弄化生是一种求子习俗,于七夕举行。 张尔歧《蒿庵闲话》卷一中的记载: 邑令杜公乃云:大同于七夕以蜡若绦为女人形,涂朱施粉,衣奇锦佩,金珠肩舆,鼓吹道送婚姻家,酒肴果饵继至,至则衰媪(ao)童姹,焚香密祝,继以笑弄,名之曰‘摩侯罗’云。”,既云生子之祥,又不当只为女人形,要是儿女嬉戏之事,设之原庙何居。 这段话是古文,说的是大同地区七夕节的时候,用蜡制人偶,蜡的密度小于水,可以在水上漂,考虑到山西方言的进化过程,这里说的是摩睺罗的故事,摩睺罗是佛教故事中八部天龙之一,也叫摩侯罗迦,梵语是mahoraga。摩睺罗本来是一个大蟒神,人身蛇头,有点儿古埃及金字塔里边壁画的即视感,总感觉以前的地球是被异能统治的。佛教传入中国以后,逐步与中国本土融合,最后完成了世俗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摩睺罗变成了可爱的孩童,在宋朝也叫魔合罗。大约与这个过程同期,宋朝玉器也从以往的宗法功能走向了世俗化,所以还出现了玉制的摩睺罗,也叫玉雕执莲童子,或莲孩,价格不菲,大小不一,或者还要穿上男女衣服,非常奢华,南人把它们叫做巧儿,妇女一般都希望“生子愿如尔”,当然,大多数的老百姓还是买不起这样的娃娃的,他们只能买泥捏的,当时许棐(fei)有一首诗里写道“人贱不如泥,谁顾生与死”,实在是太惨了。 摩睺罗迦 摩睺罗伽,天龙八部之一。 梵名Mahoraga 。又作摩侯罗伽、摩护罗哦、莫呼勒伽、摩休洛、摩伏勒。意译作地龙、大蟒神、大蟒蛇、大胸行、大腹行、大胸腹行。系天龙八部众之一。 三十三间堂摩睺罗伽王像 镰仓时代(1185~1333)日本京都东山 北京大慧寺摩睺罗伽 明代造像 这是北京大慧寺作为二十八部众之一的摩睺罗伽。看他的头部有些象龙,在我们中国人心目中,龙就是对蛇的尊崇吧,可以理解。注意他手里拿着蟒蛇。 现在想想,不止是天津有泥人张,古时候鄜(fu)州有个姓田的做泥人的师傅,他的技艺高超,做出来的娃娃形式百态,宫廷技师也没有他技能高超,所以他的娃娃卖价都很高,而且非常抢手,宋朝还有彩塑名家袁遇昌,据说他做的泥娃娃囟(xin)门上还有小喇叭,用手按压还能啼哭,未免太逼真了。这些都是古代男性雕塑家中的顶尖高手,民间也有很多高手,比如古时候女子雕塑家,当然她们的名字都被历史忘记了,是因为她们的作品大多不具有永恒性,更注重娱乐性,比如许小琼曾经用糖制作了摩睺罗,额,这个估计最后肯定被吃了,所以不能传世。这个为什么大家都这么喜欢做泥娃娃呢?这要从女娲娘娘造人说起,女娲娘娘是神话中的人类始祖,她仿照自己的样子捏了很多泥人,吹口仙气就变成了人,所以后来出现这么多泥娃娃,估计跟这个故事有点儿关系。 这种面人也好,泥人也罢,当时过七夕的时候,非常受欢迎,以至于朔州志中说“无此则女儿不喜”,看来乞巧的巧跟巧儿也就是娃娃有很大关系了,那时候娃娃还有一个化生的功能,也就是我们电影电视剧里边用的替身,这与三大故事有关,其中就有天狗吃月亮和杀鞑子的故事,做个娃娃当替身就叫化生,日本还有傀儡节,其实也说的是摩睺罗的故事,当然现在这种民俗在民间已经失传了。 绒花纷飞,童心未泯 ——一件明清圆雕童子刘海戏金蟾赏析 圆雕童子:刘海戏金蟾。 中国民间流传武财神刘海与金蟾斗法的故事。 古诗云:福泉之水洒人间,行走步步撒金钱,一变十来百变千,有福有财都是仙。 童子周身图片。 刘海身挂的一串钱。砣工留下砂质感好,光气中可见氧化包浆自然。 刘海脚下的金蟾。老砣工的硬朗。 刘海脚下的祥云纹。古人制玉在纹饰上讲究,云纹底槽包浆到位,光气清亮。 童子开脸吉祥。老玉童子,开脸喜庆,韵感要好。 童子部分细节图片。 下面我们分析这件圆雕童子,根据童子传世玉器本身特点,从料、工、形、韵,四个方面分析。 如图,玉料而言,玉质的色泽、结构、质感,以及刀工与玉料的结合工痕力度感,均符合和田玉质,白度不错,玉质紧密,玉质由内而外莹润的内敛光,显现出玉质的老熟感好,包浆醇厚,整体光气清亮,古拙感好。 工痕而言,我们从几个部位的古人制玉工艺着手观察。 如图1点处,阴刻线力度感、古拙感结合很到位,锋感体现而言,在中国软玉里面硬度和老砣具结合的比较完美的就是和田玉,软硬度适中,跟砣具结合的工痕线条的力度感是比较完美的。如果玉在未透光的情况下,通过砣具与玉硬度结合的工痕来看,也是能观察出玉的软硬度,感觉出玉的材质来的。图上1点位置,阴刻线锋感十足,出锋的力度感体现玉的硬度与老砣的完美结合,从而判断玉料为和田玉也是无疑的。 如图2点处看,大砣(行话叫杀刀)底部:1是砂感很强烈;2是切削的渐进性非常好。大砣在往复过程中无形的对砣痕底部进行了打磨,砂感十足,反光点有锃亮的感觉,包浆统一,光气也是敛收的。杀刀的砣痕利落。 如图3点处看,反光点承接光源反射回来的感觉很清亮,由内而外的收敛感,不会看着很突兀,包浆质感也非常足,没打磨到的地方可以看到依稀的砂感。老打磨特征明显。 下面针对部分细节分析。 1.大砣(杀刀)痕底部包浆质感非常强。切削有序,砣具往复打磨感,反光点的敛收感,古拙感都是很好的。 2.童子开脸祥瑞。 ①砣具砂感明显。②打磨痕迹清晰。③包浆感、光气敛收感到位。 特别标出开脸做法: ①曲度大的宽阴刻线砣工痕看,边缘有序性明显、突出,一看就是老砣做的。 ②器型题材看,开脸五官很细致,相对面貌具象化,典型明末清初开脸形式。 ③打磨工艺精细明显。 3. ①点打磨痕迹清晰,砂质感非常好;有打磨的地方有橘皮纹,包浆感到位,典型老打磨痕迹。 ②在曲度上面的阴刻线变化也是锋感十足,在曲面上的变化也比较自然,不做作。 ③光气清亮,包浆醇厚。 4. ①大砣(杀刀)底部砣具打磨痕迹明显,砂质感强。 ②砣具往复于线条之内,有稀疏的切削感,锋感有力度,砂质感与打磨感也是相互具备的。 ③光气的清亮跟包浆感是一致的。 韵,即古拙感与各时期审美要求相统一的美感,也就是古人制玉工艺在用料、器型、纹饰、制玉工具,刀法等各时期不同玉件的整体表现。 以上是我对这件自藏刘海戏金蟾题材的圆雕童子的赏析心得,下面总结如图,以便直观体会赏析。 绒花纷飞,童心未泯 纯真,不是外在而是内在; 童心,不是心灵而是心态; 幸福,不是物质而是感受;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阳光下蜻蜓飞过来,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水彩蜡笔和万花筒,画不出天边那一道彩虹......”耳熟能详的醉美歌词,令人激动的亲切旋律,每一次都能勾起我们老顽童心理的稚气童心。 人形玉佩(大溪文化)现藏于重庆市巫山县文物管理所 我记得, 小时候的冰棍,才一毛钱; 小时候的跳绳,才一块钱; 小时候的书包,才几十块钱。 小时候, 我会因为作业得了优秀而开心, 会因为一张三好学生奖状而骄傲, 会因为生日的奶油蛋糕心生憧憬, 会因为有了好朋友而兴奋, 也会因为犯错而流泪。。。 绿松童子(商代晚期) 现藏于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 时光在路上,梦在路上,我们在路上, 即便已经跨越那个懵懂的年纪, 可却依旧保持那颗未泯的童心。 玉散财童子(五代) 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人们常说:童年万岁。 其实, 童年能有几岁? 真正值得万岁并珍惜的 是那颗不泯的童心。 白玉荷莲童子带环(宋) 很多优秀的中年人和老年人,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 ——有一颗旺盛的童心, 他们都经历过风风雨雨, 却像未曾被“污染”过, 出淤泥而不染, 眼睛里依旧灼灼生辉。 青玉持莲双童佩(宋) 经过小学、中学、大学、 以及研究生教育之后, 我们到中年、到老年的时候, 眼睛里是否依然闪烁着 童真的好奇和清澈? 青玉童子(宋) 人的一生, 如果非要有困难和挑战的话, 那么最好发生在童年, 因为童年时期 我们有一颗更单纯的心, 这颗童心很纯粹, 不偏不倚,坚贞不屈。 童年的历练会让人成熟, 这种成熟不是 所谓的会做人, 八面玲珑,左右逢源, 这种成熟是一种精神上 人格魅力的纯粹。 白玉童坠(宋) 童年的自信和坚强的心理, 最初源自于亲情的爱。 回望童年, 我觉得一个人必须有爱和亲情的包围, 才不会惧怕苦难, 才会拥有一颗能够乘风破浪、 披荆斩棘、征服未来的童心。 白玉双童佩(宋) 每个人的童年都只有那么几年, 谁都无法将它紧紧攥在手里, 而童心未泯, 是值得你一辈子拥有的,无关年龄。 青玉三童佩 (宋) 当我们走过青春步入中年, 是否, 渐渐丢失了, 儿时最纯粹的快乐, 忘记了儿时最初的梦想。 白玉婴戏饰件(宋) 老与成熟是两个概念, 老是肉体上生理退步的表象, 成熟是精神上心理升华的境界。 成熟了,却不世故,依然一颗童心。 成功了,却不虚荣,依然一颗平常心。 兼此二心者,称之为慧心。 婴戏玉坠(南宋) 童心和成熟并不相互排斥。 一个人在精神上足够成熟, 能够正视和承受人生的苦难, 同时, 心灵依然单纯, 对世界依然怀着儿童般的兴致, 每天的太阳都会照常升起。 青玉童(金) 我不认为 麻木、僵化、世故、圆滑 是成熟, 真正的成熟 应该是 精神的升华, 精神的纯粹, 一个人真正的成熟, 会不忘初心, 始终是包含着童心的。 青玉童子佩(辽金) 童心, 不是幼稚,不是装疯卖傻, 不是事到临头的逃避, 而是对苟且的反抗, 是抵御黑暗的光芒, 是冰冷世界的温暖坚守。 童心的可贵在于单纯, 因为单纯而不以无知为耻, 因为单纯而又无所忌讳, 这正是大智慧。 玉童子(金) 现藏于黑龙江博物馆 偏见和利欲是童心的大敌。 偏见使人满足于一知半解, 在自满自足中过日子, 看不到自己的无知。 利欲使人顾虑重重, 盲从社会上流行的意见, 看不到事物真相。 白玉持鹘童子(辽金) 一个人保持住一颗童心, 善于思考, 在成长过程中把单纯的慧心 转变为一种成熟的大智慧。 青玉婴戏坠(元) 《圣经》里说: “你们如果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子,就一定不得进天国。” 帕斯卡尔说: “智慧把我们带回到童年。” 孟子也说: “大人先生者不失赤子之心。 玉童子(明早期) 高5.3厘米 宽3厘米,厚2.7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童心是灵魂生长的源头。 可以说, 灵魂无非就是一颗成熟了的童心, 因为成熟而不会再失去。 白玉童(明) 圣埃克絮佩里创作的童话中的小王子说得好: “使沙漠显得美丽的,是它在什么地方藏着一口水井。 青玉“曦之爱鹅”图饰(明) 始终携带着童年走人生之路的人是幸福的, 由于心中藏着永不枯竭的爱的源泉, 最荒凉的沙漠也化作了美丽的风景。 青玉童子卧马(明) 问:什么原因能使一个人显得年轻呢?譬如说,许多人都觉得你看起来很年轻。 执荷玉童子(明) 现藏于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答:我想最主要的也许是一个人的头脑不要太复杂。我在社会处世方面还是比较简单的,弄不懂的事情就不去弄它。我相信,一个人简单就会显得年轻,一世故就会显老。 执荷玉童子(明) 现藏于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人生的旅途中 用“童心”这面镜子, 审视自己日见风化了的心灵。 成年后丢失了孩童般天真烂漫的笑容, 成年了为何不能保持一颗童心? 不开心的时候, 心无遮拦地向朋友倾诉一下自己的烦恼; 开心的时候, 肆无忌惮地开怀大笑; 让所有的忧愁在倾诉中流走, 让所有的紧张在大笑中释放。 执荷玉童子玉佩(明) 高2.5-2.6厘米 宽1.8-1,88厘米,厚0,8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孩童那种天真无邪, 幼稚可笑的一举一动, 那双清澈透明 不掺一丝杂质的眼睛, 不正被我们遗落掉的最珍贵的童心吗? 三童玉佩 (明) 高9.2厘米 现藏于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唯有那颗晶莹剔透的童心, 天真烂漫、纵横四溢的情感, 感染着渐渐老去的我们, 我们感赞童心美好的同时, 是不是该问问自己, 我们是否开始老去? 玉童子(明) 世故是一层铁甲, 它或许可以保护我们, 使我们不致受伤, 但它也限制了我们的行动, 使我们负担沉重、 步履蹒跚、 失去动力, 直至一事无成。 当一个人不再欣赏天然, 不再欣赏率真与淳朴, 而一味地去争取实际的利益, 并对别人设防, 他也许认为自己更老练与圆滑了, 其实在不知不觉中 他已经很可怜地失去了 天赋中的最宝贵的童心了。 白玉童佩(明中期) 一个人如果能让自己保持像孩子般纯洁的心灵, 用乐观的心情做事, 用善良的心肠待人, 不自私、不猜疑、光明磊落、勇往直前, 他的人生一定比别人快乐得多。 玉卧童(明) 6厘米 现藏于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小孩子能够经常快乐的原因, 是他们容易满足。 一个小玩具, 一块糖都能使他们转悲为喜。 成年人阅历丰富, 等闲的小快乐已不能安慰他们, 所以不易抛开烦恼, 如果我们也能尽量让自己保持一种知足感恩的心情, 不轻视手中已拥有的东西, 快乐也就比较容易得到了。 玉坠(明) 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在孩子眼中, 一切坏的东西不坏, 丑的东西不丑, 可怕的东西也不可怕, 而我们, 是所谓的'阅历', 逐渐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 戒心与敌意。 玉童子(明) 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生活有一部分需要严肃认真, 一丝不苟; 另外也应该有一部分是轻松, 洒脱的。 有痛苦也可以一笑而过, 有忧伤也可以随风而去。 贫困不抱怨, 委屈不记恨, 重拾孩童天真无邪的心情, 即可了悟这一切, 人生原是很简单的事, 快乐也并不难求得, 一切都只因我们平时太苛刻, 太计较得失。 婴戏图玉杯(明) 高4.5厘米 通宽14.4 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 有时我们的苦恼不是源于不了解环境, 而是源于太了解环境。 当一个人积累了太多的教训, 懂得了太多的世故, 他就不容易再用单纯的心情去看世界。 他想的是事情会向不同方向发展, 会有许多可能的后果, 于是, 他对世事就充满了怀疑与戒备, 这种怀疑戒备, 把他严严密密地囚禁在 一个狭小的天地里, 不再能用坦然无邪的心情 去欣赏美好的事物和情感。 青玉镂空人物带板(明晚期) 现实生活中, 事业,家庭,生活, 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去做, 有很多关系需要我们去协调, 有很多矛盾需要我们去解决。 时时保持一颗童心, 才能不为熏心的利欲所动容, 不为人情的冷暖而伤感, 不为突变的事故而惊慌, 才能在当今变幻莫测的竞争大潮中, 静观出世, 进入忘我的境界, 有所作为,有所成就。 和田青玉立象负双童(清) 有一颗童心, 对待爱情, 对待家庭, 对待亲朋戚友, 生活如花万紫千红, 幸福也如约而至, 童心里无尘埃,心态靜若如水。 牧童吹笛 (清) 高6.13厘米 宽3,73厘米 厚0.59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望江县文物管理所 其实,相同的生活, 不同的理解, 就有不同的感受。 有一种人,缺乏童心,“未老先衰”, 有些人他还很年轻, 但他没有了生命的朝气, 他还很年轻, 却看不到生命的活力, 他还很年轻, 但他对于天真的问题已经没有了思考; 有一种人,充满童心,“老而不衰”, 他的年龄的增长, 只是让他的气象更加清澈, 他的年龄的增长, 只是让他的精神状态更加澄明, 这样的人是在越来越老, 但是他越来越纯洁, 他越来越通透,他越来越美丽, 我们不可以改变的是 我们在变老, 但是,我们可以在精神上, 不断的向着童心的光, 不断的升华,和成长, 不断的越来越真,越来越善, 越来越美丽。 慢慢的活成一束光, 谁若接近你,就是接近光。 玉坠(清) 高4.7厘米 宽3.6厘米 厚1.7厘米 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在我们眼中, 世界是不变的; 在世界眼中, 我们一眨眼就老了。 你怎么舍得让自己短暂的一生 只是在老去? 即便是老去, 也应该拥有落日般的华丽吧! 童心里,有最真的世界, 只要你愿意, 童心永远不会离开。 即便我们老去, 保留一颗未泯的童心, 精神依旧纯粹。 俏色玉童子(清) 高3,8厘米 宽2.9厘米 厚2.8厘米 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就让我们时时保持一颗童心吧, 即使青春不再, 朱颜已改, 即使年事已高, 步履蹒跚, 我们的心依旧年轻, 脸上的笑容依旧灿烂。 保持一颗童心, 就保持了一份对生活的热爱, 对世事的达观, 对人生的谛解。 跃马安然微信:318769377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