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永远别去考验人性医学和生理学诺贝尔奖得主丹麦医生芬森说过一句话:“别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俯瞰别人,也永远别去考验人性。” 人性能不能考验呢? 这涉及两个问题:一是考验的手段;二是考验结果的评价依据。 从考验手段来看,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因为人之生而有欲望,有欲望则经不起考验。因为考验既没有统一标准,也没有底限,可以不断地加大考验力度。当考验力度超越一个人的欲望阈值时,人性就会脆断,屈服于欲望。因此说,每个人都是经不起考验的,只要找到他最深的欲望。 从考验结果来看,评价是否经得起考验的标准是什么呢?很显然,这个标准必须是统一的,并且是大众都认可的。 “人性”是由“人”和“性”组成的。 其中“人”是社会性的生物,要契约社会公德,遵守社会秩序,履行社会责任。由此,在社会中建立起了一套社会公德评价体系。我们可以用这一套公用评价体系作为标准去衡量一个“人”。这时,我们就可以知道一个“人”是处于这个社会评价体系中的什么位置。当然,这个评价也有一定局限性,也不可能100%的准确。但相对来说,这是比较公平公正的评价标准了。何况“人”本来就是复杂的生物,不可能一次两次就精确定论的。 “性”是生命诞生之初就刻在基因图谱上的一种生物本能。评价“性”用什么标准呢?“性”本身是生理特征,而不是社会特征。所以,无法用社会公用评价体系来评价。 评价“性”最多只能评价性行为,因为性行为有时可能伴随有社会关联,带有社会性。比如性侵,就可以用社会价值评价体系来评价,在这个评价体系内,性侵是侵犯他人人身自由,是不被允许的。但“性”生理是不能评价的。 “人性”,结合起来看,就是人的性。在这时,性是依附于人的,自然也要遵循人的社会性。所以,当“性”成为一个人的“性”以后,即便性是生理的,是天生的,我们也要想办法加以约束。否则,就可能违背人的社会性法则,在社会上制造出混乱。 性的约束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环境的,也即是社会约束;二是主体的,即自我约束。 社会约束的标准是统一的,明摆在那儿。其约束力对有的人效应强,对有的人可能效应弱,这要取决于自我道德价值观的高低。 自我约束是个人成长环境熏陶的结果。不同个体生长环境的差异造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约束力。同时,自我约束力是存在于个人的意识中,必然与个人的状态有关。所以自我约束力的大小还与自我当时的情绪、以及自我当时所处的时间、地点、人物对象有关。在某些特定的情形下,性本能可能冲破自我约束,乃至于越过社会规则底线。这时,社会价值评价体系就要作出评判。 从上面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性不能考验,因为手段不合理。但人性却可以评价,评价依据是看一个人是否符合社会公共道德的价值标准。 其实,人的一言一行都反映了一个人的人性,不用特意考验。尽管一言一行只反映了人性的冰山一角,甚至是一时的伪装。但一个人在生活中总是要不断地发出言行,这样隐藏在水面下的部分就会越来越多地显露出来。我们见得多了,自然就可以判断人性了。只不过这需要较长时间,正所谓“试金须烧三日满,辨才需待七年期”。我认为时间长点也没关系。人生在世,主要意义就是看清一个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