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其名与别称

 国民一员 2019-05-05

 一直致力于城市文化之特色研究的学者冯骥才曾提出:“城市的品牌,当然必须以这个城市文化的力量为后盾,而文化的力量又表现在哪里呢?那就是特色。经济的发展可以此起彼伏,文化却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增长点……”。而城市地名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就像姓名是人格的表现一样,是城市的市格。它包含着其所指称的城市自然、人文、经济、社会、政治等一系列的元素,反映了城市的精神风貌。著名历史地理学家,现代地名学的开拓者之一谭其骧先生也曾说过,“地名是各个历史时代人类活动的产物,它记录了人类探索世界和自我的辉煌;记录了战争、疾病、浩劫与磨难;记录了民族的变迁与融合;记录了自然环境的变化,有着丰富的历史、地理、语言、经济、民族、社会等科学内涵,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

    然而作为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上海人,我虽知道上海有许多的别称,如沪、申等。但要我解释这些别称的由来,我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更勿论说是“上海”这个业已熟悉透了的名词。为此,我特地上网查找了一番,集结为这篇文章。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上海究竟是如何得名的?

⑴上海      由上海的地方志可知,吴淞江曾有两条支流:上海浦和下海浦。宋代中期,吴淞江下游流泄不畅,船舶移至吴淞江支流上海浦停靠,“上海”由此得名。南宋景定、咸淳年间(1265~1274),上海浦日益繁华,设为上海镇。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以上海镇为基础,设立上海县,上海正式建城设治。而这上海浦虽早在明代时就被黄浦江淹没了,可“上海”这一名称却保留了下来。

⑵华亭海              上海如今是名闻遐迩的国际化大都市之一,她的朝气和繁华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但在远古时期,这里却是一片汪洋大海。后由于泥沙沉积逐渐变成了沙滩,最后成了一块新生陆地。春秋时期,吴王曾在此建了一个馆舍,取名“华亭”。到了唐朝,当时的吴郡(今苏州)太守赵居贞上奏,割昆山南境、嘉兴东境和海盐北境设置华亭县(即今上海松江区)。这个无名小村落也就有了华亭海的名称。这应是上海最早的名称。

⑶沪              “沪”原是一种竹制的捕鱼工具。当地人将此工具插入江海中,潮来浸没,潮退露出。鱼随潮而来,退潮时便被沪拦住。古时称呈喇叭形向外扩张的水道为“渎”。而当时上海所在的淞江口处正是喇叭形的海湾。所以,人们便将到处插有“沪”的、又被称作“渎”的淞江口一带称为“沪渎”,而这一带正是上海的所在地。所以,“沪”也成了上海的代称。

⑷申              “申”这个简称,与战国时期受封于这里的楚国贵族黄歇有关。黄歇是战国著名的“四公子”之一,号春申君。他与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齐名。当时的黄浦江还是一条无名之河,河中由于泥沙淤积,河床过高,常常泛滥。黄歇带领百姓进行开浚,疏通了河道,筑起了堤坝,使这条河造福于百姓。人们为了怀念他,不仅为他建了庙宇,还将这条河改称为春申江,简称申江。后来,人们便以“申”代称上海。故而,上海的这一简称,实则是对黄歇造福上海百姓的纪念。

⑸海上           “海上”这个别称是比较鲜为人知的一个。其实这个别称在清末、民国初期时还是很流行的。尤其是文人骚客,在他们的著作、雅号中常常用到这个称号。如《申报》主笔蔡尔康就自号“海上蔡子”,而素有“上海通”之称的著名学者孙玉声的别号就叫“海上漱石生”。其时上海还有许多以“海上”命名的杂志和著作,如《海上画林》、《海上花列传》等,至今还有一本叫《海上文坛》的杂志。另外,人们还称上海画派为“海上画派”。

关于这个别称,早在明代的《弘治县志》上就有记载:“上海县称上洋、海上。”至于上海为什么会有“海上”这个别称,有学者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上海这个地方本是一片汪洋大海,这个城市就是建在海上的,故有此称。

⑹十里洋场      “十里洋场”特指旧上海的租界或租界的繁华景象。1845年英租界在上海县城以北的洋泾浜(今延安东路)北岸建立,1848年美租界在苏州河北岸的虹口建立,1849年法租界也在上海县城与洋泾浜之间的土地上建立。1862年,署上海知县王宗濂晓谕百姓,今后对外国人不得称“夷人”,违令者严办,于是改称“夷场”为“洋场”。“十里”之名,一般认为只是一个虚拟词,表示大;也有人认为美租界沿苏州河两岸发展,英租界和法租界南起城河(今人民路),西至周泾和泥城河(今西藏南路和西藏中路),北面和东面分别为苏州河与黄浦江,周长约十里,故被称为“十里洋场”。以后租界面积虽扩展若干倍,但“十里洋场”之名一直沿用了下来。

    以上这些,就是我所想到并查阅到的上海的得名及其别称的来历。对于这次的查阅成果,我得到了以下三个重要的认识,它们分别是:

⑴地名属于语言词汇系统中的专有名词,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的认识成果,积淀了人类的心理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反映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特质。像“沪”这个上海的别名,显然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从上文中,我们已经知道了“沪”原是一种捕鱼工具。而古时候称呈喇叭形向外扩张的水道为“渎”。又因当时上海所在的淞江口处正是喇叭形的海湾。所以,人们便将到处插有“沪”的、又被称作“渎”的淞江口一带称为“沪渎”。而这种命名的缘由是符合汉民族对客观事物进行具象思维的特点的。汉民族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不像欧美民族那样注重缜密的分析、论证、推理,而是从整体上对思维客体进行直接把握。在思维过程中从直接感受体验出发,运用形象、联想、类比等思维方式进行具象化,所以直观性、形象性和具体性是汉民族的具象思维核心。

⑵有句话说:“二十年看深圳,一百年看上海,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运城。” 然而,从上海的命名来看,她虽是一个年轻的城市(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才以上海镇为基础,设立上海县,正式建城设治),但其名字的由来确也可称得上悠久了呢。

⑶我通过了这次的查阅,从一个角度加深了对上海的认识,了解到自己对于家乡的认识其实还是远远不够的。我想:随着自己阅历的加深、知识的丰富,上海,她将带给我更多的惊艳与自豪。

此外,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我还看到,在世界范围内,地名也受到了相当程度的重视。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就提出:“地名是民族文化遗产。”,“地名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意义,随意改变地名将造成继承文化和历史传统方面的损失。”而在目前,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地名文化建设,有的国家甚至将上百年历史的地名列为保护对象。关于这一点,我认为:作为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我国,是更应该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来保护地名文化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