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周的微群交流中谈到了关于慈悲。本号给大家沟通了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看待与认知慈悲的问题。慈悲在通常的意义上解释为:慈,是指带给他人慈爱与快乐;悲,是指帮助别人去除痛苦。等等。 如此理解,这只是个知识层面上的概念,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因为,这种解释谈到慈悲时,人们往往认为慈悲是特指对待他人的慈悲,如慈悲为怀、发慈悲心等等。 其实根本上来说,慈悲,首先是对自己的慈悲,而不是一味地面向他人。如果一个人对自己都不能做到慈悲,又如何能够对他人慈悲呢?除非是假的慈悲。将自己看作是一个施予他人爱的主体,本身就是一种傲慢或者说是我慢。爱不是能够给予之物,凡能够给予的都不是真爱或者真慈悲。所以,凡是能施予另一方的(无论是什么),也都不可能是慈悲。 那么,究竟什么才叫做慈悲呢? 慈悲,首先是不使自己心生烦恼。从绝对意识即本体上来讲,生命是一整体。当你心生烦恼的时候,自然就会辐射、传播和影响到周边的人(也心生不快),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情绪是可以传染的。” 心生烦恼等负面的情绪,可以污染你身边人的心情。这岂不是给人凭添烦恼,又如何能够有慈悲之心呢?相反,如果你是快乐的、内在是愉悦的,自然这种快乐的情绪也会传递给周围的人,他们也会心生欢喜。这才是无为而至的慈悲的善举。 所以,慈悲也是要讲善巧的。否则,好心好意往往也会给对方造成困惑与烦恼。非但不慈悲,而是害人心境了。 有一家卫视,办了个大概叫《变形记》的栏目,是让城市富裕家的孩子与农村贫困家的孩子互换角色——各到对方的家庭生活一段时间。城市家的孩子得到了锻炼,农村家的孩子开了眼界。然而,令人遗憾或者没想到的是,有个别的再回到自己农村家的孩子,从此再也不开心了,更有甚者,还不断向城里的那户“临时爸妈”要钱要物。结果被人家给拉黑了。 可怜那农村家的孩子,由此给其内心所造成的阴霾、创伤与黑暗,何时才能够被驱散呢? 小时候的这种“角色互换”造成农村孩子的心理失衡——如果没有及时和恰当的心理干预和心理辅导,慢慢长大会不会嫉恨贫穷和感觉社会不公平,甚至会仇富和仇视社会呢? “变形记”本来是件好事、慈悲的发心。然而,其创意能否再严谨和周全一些、观照到双方孩子的心理感受,能否在运作方式、方法即善巧上,再多在下些心思和功夫呢? 有一次,我要搬些东西。在小区旁边找了一跑零活的小货车。因为是在市内拉东西也不远,多少运费我心里也有数(通常都是在100元之内)。我告诉了小货司机拉货的地点,然后问他:“多少钱?” 司机心里盘算了一下,似乎憋了憋劲儿,然后伸出粗壮且黑黢黢的拇指和食指:“八十!” “能不能便宜一点儿?你看我这距离这么近,一会儿会儿的事儿。”我故意给他搞了一下价钱。 小货司机似乎也觉得自己要的价高了点儿,既怕这到手的活儿被别的拉货的同行给“撬”走,又想能多挣一个是一个。于是辩解道:“你要拉的书,那可比别的东西要沉多啦啊。” “好吧!八十就八十吧。”我这才痛快答应了他(似乎还有点儿不太情愿)。 可以看得出,小货司机喜出望外。铆劲儿劲儿地给跑了一趟,并且还主动给搬到楼上、放到我指定的位置。最后走的时候,还乐颠儿颠儿地一直说谢谢我的话。 其实我知道,这些来城里拉散活儿、挣点零钱的农民兄弟也不容易,所以我并不会在价格上与他们斤斤计较。无论是八十还是一百,对我来说都没啥两样。可是这一二十,在小货司机的心里,还是比较在意的。 既然我不在乎,干嘛不一开始直接就答应他“八十就八十”还非要再给他搞搞价呢? 你想啊,如果他一开口要的价,我马上就答应他、很干脆,他心里会懊悔的,会想:“哎呀,要少了!”所以会心生烦恼。这样,我不是给人心里添堵吗? 目前社会上有些“献爱心活动”,包括捐钱送衣物等慈善行为,这些太直接的“施舍和给予”行为,是否妥当呢?“责任、给予、奉献”等概念(本身就含有不平等的意涵),藉此人们所爱与付出钱物之“爱心”的效果,都是有待商榷的。 所以一味的大方并非就是好事。经由我跟小货司机“讨价还价”之后,才确认下来的这八十块钱,同样还是八十、一分不多,但小货司机却获得了——经过争取和努力的满足,由此他的心情可能会高兴一天,至少在那干活儿的当下,是非常愉悦而快乐的。这就是善巧,这不就是成全人心情愉悦之美的慈悲心吗? 然而,小货司机的快乐,并不是我给予他的,而是他经过努力所获得的,所以是他自己内心升起的。看似是善巧给予了同样事情的一个不同的心理势能的转换,但本质上却是慈悲的唤醒,那就是令内心的愉悦和快乐。所以说,无论是爱还是慈悲,都是本然和内生的。 真正的爱心或慈悲要帮助某个人或者群体的时候,一定要让他知道或感觉到——那是经由他自己努力而得到的(钱也罢、物也罢),而不是你施舍或给予他的——包括对自己孩子的教养也是如此。 如果得到的是别人给予或施舍之物,本身就让对方会生有“低人一等”的潜在意识,感觉亏欠别人的,无形中会产生内疚、自己不行以及不平等和自卑的心理。 反之也一样,如果受益者认为可以不劳而获,坐享其成是理所应当、心安理得的(譬如“谁让我是你的儿子”或“谁让我是贫困的弱势群体呢?”),那将会产生更大的问题。 因此,对于那小货司机,我最后给他一百面值的时候,如果说“不用找钱了!”就破坏了他本来的喜悦——“唉呀,看来还真是要少了。早知货主这么大方,还不如当初多要点儿呢!”。 道理很简单: 与其多给他二十,不如使他原本的喜悦保持下去。喜悦,会让他更容易拉到活儿干、快乐的挣到更多的钱;而懊悔和烦恼,则会让他生起贪心,由此增加了揽活儿的难度、挣的钱反而会更少。 救急,救不了穷、更救不了心。人若能心生喜悦,自会有生存智慧的燃起。你何时曾见过愁眉苦脸、心烦气躁的人会有什么智慧? 这就是善巧与慈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