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比干的世界》第22章 和谐教方 第2节 林氏文化

 比干星空下 2019-05-06

曾有专家在研究了一千三百多位古今中外林氏名人的业绩后,归纳总结出林氏族人的性格特征和家传家风如下:豪放、敦厚;正直、忠诚;勇敢、顽强;讲信誉、重义气;崇尚祖先;爱国爱人;勤奋好学;艰苦创业;勇于探索。

这些林氏族人的性格特征和家传家风也是中华各姓氏共有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唯在那些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做出一定贡献的林氏族人身上较为显现而已,所以不应被视为林氏族人独有的文化传承,而要归于中华民族优秀精神之列。

忠孝传家

忠孝传家是林氏文化的核心。“百行孝为先”,林姓族人是传统孝道的践行者,历来把孝与忠结合起来,“忠孝传家”成为林氏文化的核心,也是林氏文化的显著特点。

中国历朝历代封建统治者力主宣扬“忠孝”二字,“忠孝”这一行为准则也便成为林氏族人的姓族特色。

传统意义上的“忠”是对国家和统治国家的君主以及自己的主人而言的。就林氏族人来说,为国尽忠主要是对国家尽忠而非对君主一人尽忠,是真正为国家、为民族的利益着想而一力践行、一体躬行。林姓太始祖比干在三千多年前杀身以成仁,为国尽忠,此后,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精神被林氏族人一代代继承了下来。

林氏族人自古“忠孝传家”,其中“孝”被视为做人最为基本的准则,“忠”则是在此基础上的引申和发挥,即先有“孝”,后有“忠”,孝道决定忠道。从这一根本立场出发,林姓的族规家训中具体规定了实践孝道的方法。

孝道作为林姓族人治家的根本,除本身的内容外,还有其延伸和发展,“忠”便是其发展之一,非只忠于国家、民族、家族、宗族等集体,也忠于同仁、朋友、乡亲等个体。忠孝之外还有“悌”,即同族兄弟姐妹之间的友爱;兄弟姐妹同为父母所生,如果不能互相友爱,也属于不孝顺父母。由孝悌再往外延伸而达“礼”(待人以礼)和“信”(讲求信义)的境界,要求尊敬长辈,和睦族人,具有天下一家的爱心,牢记“四海之内皆兄弟姐妹”。“忠”、“悌”、“礼”、“信”通常也被视为中国人做人所应达到的行为规范。

在很多林姓家谱中,“忠孝传家”的传统家风都被形象化和具体化,或者演变为一条条具体的人生说教、家法族规。以下几条摘自林姓家谱:

1、大丈夫顶天立地,处世存心,务要容人,而不可为人所容。务要制欲,而不可为欲所制。为人所容,乃自取之耻;为欲所制,乃自取之辱。

2、路狭处,留一步与人走;味甘处,留三分与人吃。一味平易坦然,胸中不立城府,有谁嫌憎于我?

3、人之所以立身者,信义而已。故日无信不立,无义则乱。内自父子兄弟,外至亲戚朋友,凡存心处世,立言制行,务要名实相符,始终如一。勿损人而利已,勿损私以害公。如此信义既敦,自是光明正大之人。

4、人生处世,贵在知人。朋友者,知其人,友其德,乃可藉以辅吾之仁,矫吾之失。故交得其人,则可自薰其德,而人圣贤之途;不得其人,则惟导谀长恶,渐趋下流之路,故择交不可不慎。

重视教育是林氏族人的传统家风

重视教育是林氏族人的传统家风,把教育放在首位,无论贫富贵贱。中国历史上的林姓人才辈出与此家风不无关系。

林氏族人把“忠”、“孝”、“悌”、“礼”、“信”列为首要的传统家风,十分重视对子弟的教育传承,使之从小即具备报效国家或承传家业的良好素质。一些林姓家谱中这方面的规范相当具体,抄录如下:

1、家不论贫富,子女不论贤愚,首在读书;读书则能穷理,穷理格致,自可明修齐治平之道。非但不至为非作歹,且可为国家造就人才。

2、读书有十则:静坐则神清,澄思则理透,好问则识广,多读则学博,稿易则文精,功纯则德进,勿炫奇而附会,勿穿凿以聚疑,无卧薪尝胆之志则心思不苦,无破釜沉舟之勇则功夫不深。人生有限,如奔电逝波;学问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且不可因循姑待,浪费韶华。贪恋无益之虚名,耽误有为之学问,徒惹老大伤悲,后悔莫及。

3、读书在勤勉,在有恒,在能吃苦。如蠹螢,如映雪,如悬梁,如刺股,莫不从苦处得来。且记勿怠惰,勿骄满,勿自恃聪明,勿废于半途,勿安于小成。如此必可致大成,成大器。

从上述文字看出,林氏族人重视教育的家风有封建社会光宗耀祖、振兴家族事业的诉求,但更是为了使族人有能力和实力参与社会建设,以报效国家和祖先。在一些地方,“无林不开榜”的俗语证明了林氏族人重视教育的成就,其意是说林姓族人因重视教育而使族中人才济济,以至在历朝历代的科举考试中都能榜上有名,给人们留下了“没有林姓人便无法发榜”的印象。

林氏族人重视教育的特点非为一时一地林姓家族所拥有,而具有普遍意义。早在战国时代,“九龙门”、“十德堂”已经展现了林氏族人的这一特征;到隋唐时期,林氏族人率先由唐朝“莆田九牧”之一的林藻进士及第,开了“榜上有名”的先河,此后便是累世相继,人才辈出,以至“无林不开榜”。

历代世人对林姓英才辈出的情况多有赞美,如明朝有人赞曰:“林姓世祚延绵,名满天下,称文献邦,科第蝉联,致身立朝,忠贞节义之人颇多。世人所谓无林不开榜,所指便是如此。”又如明朝林翰家族有“三代五尚书”、“七科八进士”和“国师三祭酒”的美誉,一家数代以文显名,职高位尊,当世士族无出其右。

流传于泰国的一部林姓著作对历代林姓人才作出具体统计概括:宋明两朝,仅福建一省的林姓人,高中进士或仕历显宦的就有一百数十人,人数之多,影响之在,在全省名列第一。一些林姓人家有以下楹联:“四宰相十二状元,七封侯三千进士”。从这幅楹联中可想见当时林姓的荣华,无愧于“八闽第一”的称号。

在林氏族人中颇有影响的《西河九龙族谱》用诗的形式对传统的林氏文化概括如下:奎星开景运,海宇振文风。长林有华裔,英迈人中龙。奕叶相承读有膻,簪缨继世相辉联。子而又子贵且贵,孙而又孙贤且贤。我看贵室多显宦,都是莆田青紫半。父子联科不乏官,兄弟同榜无间断。有兄抱艺献金台,有弟挟策步金阶。倘自燃藜意气高,会见名高龙虎榜。

林氏族人除为官者之外,还有许多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民间文人墨客。林姓著名学者代有其人,如战国时期的林礼为孔子七十二贤徒之一;宋朝福建长乐人林公治四岁全通九经;宋朝福建古田人林用中嗜学不倦,被理学大家朱熹视为“畏友”;宋朝福建莆田人林庭藏书数千卷,还说这些书籍为后世子孙的“良产”;明朝福建闽县人林世璧高才傲世,挥洒千言立就;清朝广东东莞人林蒲封深于经术之外,对天文、历法、音乐、医药、卜筮等方面的学问皆有深究。

尊祖敬宗是林氏族人的传统美德

祖先崇拜、尊祖敬宗是炎黄子孙、华夏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天下林氏族人的世传家风。

家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传承形式,已有数千年的传承历史。中国人的家谱起源于周朝,汉朝以后盛行于民间。家谱学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无以替代的历史佐证材料。

林氏族人的家谱编纂较早,西汉时期的林宪在秦始皇焚书时,秘藏林氏宗谱于祖墓内,挽救林氏世系不致昭穆失序。从宋朝开始,随着林姓的兴旺,出现了林氏谱牒的繁荣。明清以后,林姓谱牒之学更加发达,长盛不衰,虽经后来的政治运动,仍有许多林姓族谱劫后余生。

一部体例完整的林姓家谱大致包括谱名、谱序、凡例、谱论、画像、恩荣录、先世考、族规家法、祠堂、五服图、世系、传记、族产、契约、坟茔、年谱、家礼、艺文、名绩录、仕宦记、字辈谱等部分。清朝末年的林姓家谱、族谱还多在后面留空白纸数页,称为续后篇或余庆录,意思是等待后世子孙续谱,以示家族绵延不断,万世荣昌。

刚正不阿是林氏族人的族群品格

在中国漫长的宗法制封建制历史上,阿谀奉承之辈是专制社会不可避免的产物,但秉承比干刚直不阿等精神基因的林氏族人却极少如此。历朝历代林姓先贤以国家利益和民族大义为重,在奸臣挡道时,他们站出来与权贵相忤相搏,虽败犹荣;在昏君当政时,他们立于朝堂之上,批逆鳞而直谏,死而后已,处处显露出他们身为比干后裔的铮铮铁骨。现将林氏族人烈烈事迹摘录如下,以彰后人:

宋朝永嘉人林季仲任吏部侍郎时,援引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反对与金国和议,触怒奸臣秦桧,被罢职。

宋朝人林宗放任通州州学教授,学校所刊印的材料中涉及章悖为奸之状,时通州郡守是章悖之孙,要求林宗放销毁与其祖父有关的印板,林宗放坚决不从。

宋朝永康人林大中任中书舍人时,权臣韩侂胄想与他交结,林大中不予理睬,反而上书弹劾其奸党逆状,因此被韩侂胄朋党罢职归家十多年。

明朝福建人林之蕃居官清廉有声,但因不喜逢迎上司,罢官而归。

明朝福建长乐人林公辅听说武宗南巡,靡费民力,乃上书极谏,跪于外庭五日,最后被杖死。

明朝福清人林汝翥,任御史,参奏魏忠贤,被革去功名。

明朝仙游人林兰友,直谏有声,是当时名闻天下的“长安五谏”之首。

此外,宋朝的林旦、林安上、林师说、林逢龙、林从周,明朝的林秉汉、林俊、林钎、林硕、林魁、林润,等等,皆以不附权贵名闻当世。宋元明清前后的信史典籍记载,凡是奸党横行之时,无不有林氏族人为国家民族和民众利益而与当朝权贵抗争,宁折不挠,宁死不屈。

唐朝进士林嵩有一副抒志联:“大丈夫不食唾余,时把海涛清肺腑;士君子岂依篱下,敢将台阁占山巅。”此联表明了林氏族人凛然正气,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品格。

林氏族人既以国家利益、民族大义、社会忧患、民众福祉为第一,廉洁奉公、为民作主自是其为官之本分。现将林氏族人汤汤事迹摘录如下,以彰后人:

宋朝莆田人林一鸣,曾任惠州知州,政绩卓著,任满之日,了无钱财,仅图书数箧。

宋朝尤溪人林积,曾拾到锦囊,内有明珠数百颗,价值连城,他在拾物地点等待失者领取,失者欲分珠为谢,林积固辞不受。

明朝闽县人林泮,曾任广州知府、南京户部尚书等要职,致仕后无宅第,常寓于僧寺,卒后,无钱入殓,官府置办了丧具才得以入土。

明朝龙溪人林弼,任礼部主事时出使安南,却其馈千金。

其他如宋朝的林耕、林鼐、林孝泽、林孝渊、林积仁,明朝的林锦、林士敏、林春,清朝的林则徐、林启,等等,无一不是清正廉明、所至有声的林姓显宦。

在宗法制封建制及其专制制度下,林氏族人“刚之忠之仁之勇之的”品格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在仕途上的发展,结果常常如其太始祖比干那样“惨也烈也悲也伤也”。专制统治者座下多是逢迎仰上之辈而少批逆鳞而谏之臣。林姓虽然人才济济,但继比干之后,没有一人在秦、汉、唐、宋、元、明、清等中央王朝担任过第一丞相之类的角色,概因比干精神之传承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