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淀残留的历史印记

 一壁残阳 2019-05-06

历史说,请叫我海甸先。先有两段美文,缅怀一下海淀的美景。

北京古水道示意图

其一:5千年前的永定河出门头沟三家店沿北京湾流经海淀山前地区转向东北,其冲击扇形成这一区域西北低洼东南高突的地貌。永定河改道后,水系透过西山岩缝在低洼处管涌渗出,形成了波光鳞鳞的海淀。那永不停息的泉水在永定河故道东侧汇合成一条清澈的万泉河流向东北。而东南高突地带因雨水常年冲刷形成了一条东西偏北的旱河,旱地里盛产麦子、玉米和高粱(人们喜欢把灌溉良田的旱河叫高粱河)。

老照片  六郎庄的稻田

高粱河与万泉河交汇点是农业聚落的黄金宝地,这块位于海淀镇西北角上的宝地就是海淀镇的起源地。公元2001年,还能在古镇的起源地看到具有500年历史的庙宇“观音阁”。

老照片  观音阁(现已无存)

其二:海甸,大镇也。自康熙以后,御驾岁岁幸园,而此地益富。王公大臣亦均有园,翰林有澄怀园,六部司员各赁寺院。清晨趋朝者,云集德胜、西直二门外,车马络驿。公事毕,或食公厨,或就食肆。其肆多临河,举网得鱼,付之酒家,致足乐也。

再有一段今文,感慨一下今天的中关村西区高楼大厦。

“繁荣时期的海淀镇,曾经建有几十座花园、宅院,与那些自然构成的街道、胡同一起,形成了这座北京西郊著名的古镇。但在历史的发展中,在一次次大规模的开发中,这座古镇已经面目全非了。那些还尚存一息,偶现于现代化高楼大厦缝隙的历史遗迹,更让那些曾在此生活过的人们产生更多的追思,只是由于历史上多方原因,造成这座近乎于完美的园林一度被毁弃而凋敝、荒芜,再兴后几经努力也难以再现昔日的景象。让人在欣慰的同时还会感到隐隐作痛。但愿海淀镇现在保存尚好的古迹会更加的完美。”

遗憾是遗憾,收集一下海淀镇的遗迹吧,算是缅怀。缅怀一下我们过去30年的高速发展中曾经的失落。

一、巴沟及万泉庄

《长安客话》、《日下旧闻考》描述的巴沟村附近地区的水乡景色,而今已无任何遗迹可寻。

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对万泉庄的泉流进行了整治,依泉建起泉宗庙。在庙外疏浚泉眼3 口,庙内疏浚泉眼28 口,并一一命名。即庙外之大沙泉、小沙泉和沸泉,庙内之滮泉、屑金泉、冰壶泉、锦澜泉、规泉、露华泉、鉴空泉、印月泉、藕泉、跃鱼泉、松风泉、睛碧泉、白榆泉、桃花泉、琴脉泉、杏泉、澹泉、浏泉、洗钵泉、浣花泉、漱石泉、乳花泉、漪竹泉、柳泉、枫泉、云津泉、月泉、贯珠泉。这些泉水汇集为多片湖水,当地人称之为前泡子、后泡子、大泡子、小泡子、黑鱼坑等,它们构成清代万泉河的源头。

现在28个泉源,也已完全湮没。当时兴建的泉宗庙,最后也被全部拆除。只剩下一条仍以万泉命名的小河,残存至今。

现在的遗迹,只有道路的名称。泉宗路,圣化寺路,巴沟路等。相关地带现在修建了两个健身公园,巴沟山水园和长春健身园,已于历史无干,完全是新时期的产物。

二、水系:长河、万泉河

在这一带,有两条著名的河流,今天还留有遗迹一条叫做长河,长河为金代开凿,引玉泉山入今天的太液池,顺流而下(从北往南流)。今天从北京展览馆到颐和园有定期的游船开行,是近年来新开发的旅游项目。

还有一条河,叫做万泉河。早年的万泉河有两个源头,一个是玉泉山的泉水,一个是万泉庄一带的泉水。由于万泉河用的是古清河的故道,所以流向与长河是相反的从南往北流。

现在水源早已干涸,河道被改成了雨水疏浚管道,不下雨时,可以看见水泥河底,下雨时,河流奔涌。不过河水流向未变,仍是小河弯弯向北流。

三、苏州街与倒座庙

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乾隆皇帝到江南巡视,其母也随之前往。皇太后时年已六旬,是第一次去江南,大开眼界,回宫后仍念及江南的秀丽景色。为博得母亲的欢欣,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乾隆皇帝以为圣母祝贺七十大寿为由,仿照江南的街景,从万寿寺开始一直往北到海淀镇、畅春园沿线,大兴土木,建成了一条长达数里的苏式“商业街”,得名“买卖街”,俗称“苏州街”,并从姑苏城里选派商人在此经营,喧闹的街景商铺、熙熙喃喃的吴侬软语,使人真好像置身于繁华的苏州街头。老太后每当想起江南的景色,就到此游赏,很是欢欣。在祝寿期间,从紫禁城西华门到畅春园大宫门一路设置点景建筑、戏台、经棚,为慈禧太后所羡慕,在其60大寿期间想模仿。现在的苏州街,已经找不到任何痕迹了,遗留下来的只有地名。

照片中的苏州街,两边的槐树是近二十年才种上的

此后,历代皇太后太后乘轿出西直门,在绮红堂大船坞或乐善园上船,在长河上岸后,进万寿寺行宫小憩片刻后,经苏州街进海淀镇,前往畅春园。直至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了畅春园和海淀镇后废弃,以后便逐步地只有其名而无其形了

在1988年以前,当你从苏州街由南向北而来,远远的可以望见海淀镇的最南端,现在的海淀镇苏州街的南口位置,有一座高起的二层楼阁式传统建筑,如屏风般立在路口,仿佛在告诉你海淀镇就在前面,这就是海淀镇西南端的标志性建筑——倒座观音堂,人们俗称的倒座庙。

现在的倒座庙,也是留下一个小区的名字,即照片上路左边,别的再无痕迹

四、药王庙

从京城陆路进入海淀镇,有条主要路线(如前文所述),从苏州街经倒座观音庙进入海淀镇。还有一条路,就是自西直门、高粱桥沿北下关斜街,经北下关娘娘庙、广通寺、大柳树、寿福禅林、白塔庵、六堆、七堆、黄庄药王庙到海淀镇双关帝庙,由双关帝庙进海淀镇南小街(即海淀斜街, 因其是一条东南—西北向的街道而得名)、南大街转至西大街,北出海淀镇,自此至皇家御苑畅春园,后又改为至圆明园,再又经西苑、同庆街至颐和园,直至经玉泉山静明园到香山静宜园。可以说御道出海淀镇后将西郊皇家园林串连了起来。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地标建筑,就是位于今天黄庄路口东南角的药王庙。

药王庙的建筑已经无存,现在还有一株古柏、一株古槐顽强地生存在钢筋水泥的建筑群中,在告诉人们这里是一片古老的土地,这就是海淀黄庄药王庙的旧址。

五、海淀古镇

海淀镇完整地体现了中国城镇建设的理念,在其整体布局上,不仅有许多胡同贯穿其中,而且形成了三条主要的街道,即:今天海淀图书城步行街体现出的海淀镇西大街,已变成四环路的海淀镇老虎洞大街,以及今日中关村广场步行街所体现的海淀镇南小街(即斜街)——南大街。这三条街道成为全镇交通、商贸、服务、文化活动的主要区域。南小街、南大街和西大街随着清西郊皇家园林的建立,而成为清代帝后到西郊皇家园林“避喧听政”的御道。

老照片 海淀镇俯瞰

古代海淀镇曾经是北京西郊最著名的大镇,无论是镇子的街道、胡同、宅院布局,还是建筑的形式、工艺、品位,都反映着同时代北京古代建筑文化的精髓。作为一座清代之后京郊最有影响的古镇之一,海淀镇曾经建有为数不少的大宅院、寺庙等古迹。但中关村广场的建设,将这座著名古镇几乎夷为平地。

在拆迁后已是满目瓦砾、废墟的海淀镇,顽强地留存着三处半院落:

  • 一处就是这座虽不是名很正,但是其在海淀镇唯一保存下来的李莲英名下的私家宅院——彩和坊24 号四合院;

  • 一处是现在保护基本完好的黄庄双关帝庙;

  • 一处是原在海淀镇太平庄后来因故又迁建的萨利宅院;那半处则是在1998 年建设海淀镇中街时已拆去一半,还余下一半的位于海淀镇南大街38号的四合院鸡鸭佟宅。(这段文字是引用他人的内容,现在鸡鸭佟院已经绝迹。最后一次在媒体上见到鸡鸭佟院,是俞敏洪与开发商打官司,新闻标题为:“鸡鸭佟”变成制冷塔 新东方欲为亿元房产打官司)。

现在海淀镇遗留的文物,北京市文物局登记的有除了双关帝庙、萨利宅院、李莲英宅院之外,还有礼亲王花园、清真古寺、佰王园(彩和坊小学内),火神庙(两块石碑)、老虎洞席棚商铺。现在留下来的,共计有8处。

其他的留存,除了默默无闻的国槐树外,只有地名了。这里的槐,应该是怀念的怀吧。

六、海淀镇的槐树

槐树与今天的北京似乎有着不解之缘,每一处院落,不管是王府还是大杂院,寺庙、街巷,都有它的身影。原因有二,一是由于树冠的高度合适,树长起来之后,起阴凉正好能遮蔽一个小院,二是寓意吉祥,汉代有人因此认为“槐,就是望怀的意思,人们站在槐树下怀念远方来人,想与来人共谋事情”,这实际是因为仅仅注意到人们喜欢在槐阴乘凉的现象而对槐树得名的一种人文解释。由于适宜人们乘荫纳凉,槐树还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据《周礼.秋官》记载:周代宫廷外种有三棵槐树,三公朝见天子时,站在槐树下面。三公是指太师、太傅、太保,是周代三种最高官职的合称。后人因此用三槐比喻三公,成为三公宰辅官位的象征,槐树因此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化树种。

海淀现在仍有一条路,还是几十年以前的老路,就是海淀路,位于四环路以北,与四环路大致平行,路两边的槐树蔽日,与忙碌的四环路相比,显得幽静而安详。

国槐在1986年被评为北京市的市树。它喜光、抗旱、抗高温、耐盐碱、耐土壤密实、耐城市土壤多夹杂物的高度适应的生态特性,最能反映和代表北京城区的气象。古人认为,槐有君子之风,正直、坚硬。唐代杨凝有诗句“秋雨槐花子午关”,说的是国槐经风霜雪雨的侵袭,傲然顽强的活着。今天有人说他象征了北京人的性格,是吗?

海淀镇胡同纵横交错,但称为街的不过四五条,其中有条最短的街,叫槐树街。早年这里栽下了一行国槐,街以树名。为东西走向,长约有150多米,宽约5-9米样子,是海淀镇最早形成的胡同之一。在海淀镇周边市政道路改造中被拆迁,现在已看不出街道的痕迹。原来的位置应该是在现在的北四环路南侧辅路、与中关村西区理想大厦北侧之间。现在还可以看到,原有的几株古槐中还有一株存在,看着这株古树就会忆起槐树街的往事,想见出当年枝繁叶茂、浓荫蔽日下的市井生活景象。

槐树街的老槐树

在四环路边上原来槐树街的位置,找到了一株槐树,目测直径在1.2米到1.4米之间,看枝桠的形状大概应是老树。

今天的槐树街遗留国槐

所谓院有古槐,必是老宅。现在老宅子已经被拆的差不多了,幸运的是曾经包含了深厚历史底蕴的老槐树还没有被灭门,仍旧顽强的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生长。不管人类历史是怎样的风云变幻,它已久是冷眼见证。看看今天海淀镇上遗留的老槐树吧,也算是个纪念。目测以下照片中的古槐树龄均在200年以上。

(1)老虎洞的国槐,位于四环路北边绿化带中

(2)老虎洞的一棵枣树,想来这里原应是一个院落

(3)老虎洞的两棵古槐 位于四环路公交站边上

(4)天创大厦北侧国槐

(5)萨利宅院后国槐

这里的一块指示牌,不免要再多写两句

:李里有三个地名,一是丹棱街。其名称源于畅春园前面的丹棱沜,丹棱沜现已无存。现在的丹棱街,距离当年的丹棱沜有一公里。二是彩和坊,以前曾经以为是柴火房的雅称,后来才知道,应是刘家的货房,就是仓库。货房无存,留下三处遗迹,在路的两边莲英宅院、萨利宅院、佰王园。三是善缘街。在网上搜了一下海淀的老照片,发现此处应有一座桥,称为善缘桥,估计路名来源于此。

(6)彩和坊西小街和彩和坊路交叉口,向北拍摄,可见路两边各有一株槐树

(7)彩和坊路11号前,两株国槐

(8)李莲英宅院西侧古树,应为李莲英宅院之物。原来的宅院很大,现在留下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9)彩和坊西小街路口的两颗槐树

(10)礼亲王花园东朝房古槐 ,苏州街西侧

曾经的礼亲王花园—乐家花园,今天的白家大院餐馆

(11)港沟街(港沟,古称蒋沟)的古槐,看其位置,应在礼亲王花园北门。古槐轩茶艺馆

照片中的几株槐树,看样子都有二百年以上。也许为礼亲王花园时期种植

(12)紫金长河南门路南,港沟街,古柳,古槐

(13)苏州街的最北端,也可能是槐树街的最西端,两株古槐,其中一株,与一棵枣树共生,可能是古人的吉祥寓意,“枣槐(早怀)”吧。

(14)观音阁,海淀镇的起源,这一带最老的庙宇。现在已经是现代化的高档住宅小区—紫金长河。院子里竟然一棵古树也没有。据说在当地搞拆房子的工人是住在观音阁的,最后,连观音阁也拆了。(对比一下新旧照片吧) 

有人说:中关村广场建设了,老海淀镇消失了。确实,随着中关村广场的建设,曾经是北京西郊著名古镇的海淀镇,从地图上消失了。在一定意义上,海淀区的这个行政区名称的称谓,也已失去了历史依托,“海淀”这个曾经十分响亮的地域名词的历史意义,正在渐渐地模糊;一段厚重的地域历史的延续,正在变的艰难。其实历史是无法割断的,只是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形式延续。中关村广场是否可看作是老海淀镇的另一种形式延续?老海淀镇存留的那些微的历史痕迹,是否可以还能将历史串联起来?

照片拍摄于2000年,大兴土木中的中关村西区,消失的海淀镇。照片上大土堆边上的两棵树,不知尚在否?

八十年代,白颐路上的钻天杨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有那座小小的石桥—白石桥。可惜已经都不在了。真的有点想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