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燕的慕容垂去世之后,太子慕容宝继位。 据说,段皇后曾劝慕容垂废掉太子,另立慕容农或慕容隆,同时还劝慕容垂杀掉赵王慕容麟。 太子遭承平之世,足为守成之主;今国步艰难,恐非济世之才。辽西、高阳二王,陛下之贤子,宜择一人,付以大业。赵王麟奸诈强愎,异日必为国家之患,宜早图之。——《资治通鉴》·晋纪三十 从结果来看,段皇后的建议称得上先知先觉。很多人都认为:如果慕容垂听从段皇后的建议,后燕的命运或许就会变得更好。 但实际上,段皇后的建议非常短视,其动机也令人怀疑。面对这种建议,慕容垂当场痛斥段皇后:“你以为我是晋献公吗?” 宝善事垂左右,左右多誉之,故垂以为贤,谓段氏曰:“汝欲使我为晋献公乎?”段氏泣而退。——《资治通鉴》·晋纪三十 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宠妃骊姬工于心计,为了自己的儿子奚齐能继承王位,就想借晋献公的手,把他那几个儿子全部害死。 无论段皇后有没有这种想法,但慕容垂如果敢听她的话,那真和晋献公没什么区别了,慕容垂的几个儿子恐怕也是非死即伤。 此时,后燕诸王争雄的格局已经形成。对于现在的后燕而言,最幸运的就是:慕容宝、慕容农和慕容隆三兄弟非常团结。 如果慕容垂听从了段皇后的建议,团结的三兄弟恐怕立刻就会为了皇位继承权而相互猜疑。如果真出现这种局面,那么即使幕容垂活着,后燕皇族之间也将展开内讧。 太子就像房子的主梁,绝不是说换就能换的。在诸王争雄的格局中,随便换太子只会使得局面失控。 据说,慕容宝继位之后,立刻就逼死了段太后(以前的段皇后)。 历史说到这一段时,通常是这样记录的:慕容宝当皇帝后,派赵王慕容麟对段太后说:“你从前不是说皇上不能守住先皇的基业吗?现在你还有什么话好说?你应该趁早自杀,这样才能保全段氏家族。”段太后回答道:“既然你们兄弟认为,逼死自己的母亲是一种本事,那就用这种本事去守住先皇的大业吧!我并不为自己的生命感到惋惜,我只为燕国的命运感到惋惜。”说完,段太后就自杀了。 乙丑,使麟谓段氏曰:“后常谓主上不能守大业,今竟能不?宜早自裁,以全段宗!”段氏怒曰:“汝兄弟不难逼杀其母,况能守先业乎!吾岂爱死,但念国亡不久耳。”遂自杀。——《资治通鉴》·晋纪三十 在我看来:这种内容根本经不起推敲。 首先,段皇后是正宫,从名义上讲,她是慕容垂所有儿子的母亲。儿子逼死母亲,这在任何时代都是骇人听闻的大罪。 其次,段太后去世之后,慕容宝连她的葬礼都不敢取消,又怎么敢如此肆无忌惮地逼死她呢? 中书令眭邃扬言于朝曰:“子无废母之义,汉安恩阎后亲废顺帝,犹得配飨太庙,况先后暖昧之言,虚实未可知乎?”乃成丧。——《资治通鉴》·晋纪三十 段太后到底是怎么死的?我不敢确定。但有一点我敢确定,就算段太后真是被慕容宝和慕容麟逼死的,他们也绝不敢如此嚣张行事。 段太后之死,远比史书上说的要复杂。 从巩固皇权的角度来看,就算慕容宝真的逼死了段太后,这种行为也并不难理解。只不过慕容宝失败了,所以他的这种行为才会让人觉得不可理喻。 从权力博弈的角度来看,就算慕容宝真的逼死了段太后,这种行为也不是针对段氏的。因为慕容宝的妻子也出自段氏,死了段太后,还有段皇后,段氏的政治地位绝不会因为段太后之死而有所下降。 如果真的有人逼死了段太后,他们的动机又是什么呢? 基于帝国的朝堂博弈,慕容宝绝不希望段太后这种危险人物活着。慕容宝与段太后的矛盾世人皆知,在皇权并不稳定的格局中,如果有利益集团打着段太后的旗号挑战慕容宝,慕容宝的法理优势就会丧失一大半。 基于后宫的权力争夺,段皇后(慕容宝的妻子)也绝不会希望段太后活着。因为段太后与段皇后是表姐妹(存疑),一山不容二虎,雌虎不也是虎吗?后宫只能有一个主宰,所以这两个女人注定是无法和平相处的。关于这一点,看看慈禧的表现就能明白。 基于家族的既得利益,段氏绝不会死保段太后。因为段太后与皇帝、皇后的矛盾都是无法调和的。如果段氏以段太后为重,势必要站在皇帝和皇后的对立面,这种代价是段氏无法承担的。如果抛弃段太后,段氏还有段皇后,并不会影响自身的权势。 根据这些客观事实,我的结论是:段太后之死的根本原因,必然是多方合力所导致。慕容宝继位之后,段太后一直处于绝望的境地,最终因无法忍受巨大的压力而自杀。 逼死段太后这种事,应该不是慕容宝的个人行为,因为慕容宝并不是什么强势君主。如果只是慕容宝和段皇后想收拾段太后,段太后还是有机会抗争的,因为段太后的身份占优——她是皇帝和皇后名义上的母亲,弑母是大不孝。 但当其他外力也站在了慕容宝和段皇后的身边时,段太后除了绝望之外,还能怎么办呢? 在我看来:逼死段太后的主谋应该不是慕容宝,因为慕容宝缺乏这种能力。在皇权并不稳定的背景下,慕容宝却公然逼死自己的母亲,这本身就是大逆不道的行为,随时都会成为政敌攻击慕容宝的有力武器。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段太后之死,绝不会像史书上写的那样简单。 史书把段太后描写成一个正面人物,还是一个先知先觉的睿智女性,其目的不过是为了反衬慕容宝的嚣张与残忍罢了,这是失败者的惯有待遇,并不奇怪。 很多人认为:段太后被逼自杀,命运实在是太悲惨了。可如果大家对历史有一些基本的了解,都应该承认一个事实:段太后的结局,实在算不上多悲惨。 在政斗中失败,却只需交出自己的性命就能了账,这已经是比较仁慈的做法了。因为在政斗中失败的人物,通常是全家被杀,全族被灭的待遇。 我们再看段太后,她死后可以享受国葬的待遇,盖棺定论也是正面形象,与她相关的人没有受到任何追究,这种待遇也算是不幸中之大幸了。 慕容垂妻段氏,字元妃,伪右光禄大夫仪之女也。少而婉慧,有志操。——《晋书》·卷九十六·列传第六十六 如果皇帝逼某人自杀,这就意味着皇帝做出了承诺:“绝不扩大打击面。”皇帝逼死这个人,只因为他活着会让皇帝睡不着觉,只要他一死,恩怨就此结束。 我在写苻法之死的时候就说过,苻坚亲手逼死了苻法,却又在刑场为苻法流泪,这不是人格分裂,而是内心情感的真实体现。 “我并不想杀你,但我不杀你,你万一要杀我怎么办呢?到时有可能就是咱们两家人、或某一家人全部惨死。为了保全大家的利益,所以只有牺牲你一个人了。” 这种无奈相当残忍,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如果我们能明白这种道理,应该也能有个大致的判断了:段太后的命运几乎是注定的,死于多方合力的绞杀之下。 今日文章相关的扩展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