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贴压治疗小儿抽动症36例 王民集 王飞 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郑州 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是近年小儿发病率愈来愈高的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的疾病,又称多发性抽动症。临床多表现为:眨眼、噘嘴、张口、皱鼻、装鬼脸、脸部扭曲、点头、摇头、伸脖、耸肩等。笔者自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采用耳穴贴压治疗小儿抽动症36例,取的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36例,其中男27例,女9例,年龄4~12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2年,不足1年的25例,1年以上的11例。本组病例均为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科确诊病例,在治疗期间停用其它一切治疗方法。 2.治疗方法 主穴:肝、肾、皮质下、缘中、神门。配穴:心脾两虚型加心、脾;脾胃虚弱性加脾、胃;肝风内动型加风溪、胆、交感。根据抽动部位取穴:噘嘴、张口者加口、胃;点头者加颈、颈椎、枕;摇头、伸脖者加颈、颈椎、脑干;耸肩者加锁骨、肩;眨眼者加眼、屏间前、屏间后;装鬼脸、脸部扭曲者加面颊、胃。 方法:施术前用75%的酒精棉球常规消毒耳廓,在所取穴区内用探棒按压寻找最敏感点,将事先备好的0.5cmx0.5m的肤色胶布粘上王不留行籽贴在敏感点上,压实即可,每次贴双耳,春夏2~3天换1次,秋冬5~6天换1次,每次贴压前嘱患者将上次贴压的胶布去掉休息3~5小时,再贴下1次,贴压后每次按压各穴3~5次,每次2~3分钟,必须有痛感,直至感到耳廓发热为度。 3.疗效观察 痊愈:患儿抽动症状消失,随访3~6个月无复发;好转:抽动症状明显好转,但有时仍有小发作;无效:抽动症状无改善。 治疗结果:经过两个疗程治疗后,本组36例患者中,痊愈22例,占61.1%;好转11例,占30.6%;无效3例,占8.3%;其中心脾两虚型5例,占13.9%;脾胃虚弱型9例,占25%:肝风内动型19例,占52.8%:总有效率为91.7%。 4.典型病例 郑州市某小学四年级学生,宋某某,男10岁,2016年春因学习紧张,经常好玩手机、看电视,患儿出现眨眼,开始家长没在意,一个月后患儿眨眼频繁,家长有点着急,随后到某儿童医院诊断为抽动症,经过中西医多次治疗,效果不佳。前来诊治,诊为肝风内动型抽动症,施以上述方案,第二天患儿家长打来电话说,孩子眨眼好多了,次数减少了,经两个疗程的治疗,眨眼症状滑失,三个月后随访未再复发。 5.体会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目前发病率为1%~7%,多见于学龄前及学龄前早期儿童,男性多于女性。大多数抽动症是短暂的,到成人趋于稳定,部分患儿可完全缓解。顽固者延数年,甚至到成人。 本病发病原因多与家庭遗传、围产期时损伤、感染、心理、家庭、药源性等因素有关。临床表现以抽动为主,属于中医“神志病”范畴。本病早在清代时期名中医理论认为“抽动症与精神无关,实为经脉紊乱、三焦阻逆、阴阳反仇所致。”随着社会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变化,儿童抽动症的发病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在城市儿童中尤为明显。患儿除发生声音抽动、面部抽动和肢体抽动以外,部分患儿还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目光涣散,多动以及学习成绩下降等情况,这些均为抽动伴有多动症表现。 由于一些抽动症患儿家长及老师对此症缺乏了解,往往对患儿实行批评教育,家长甚至打骂责怪孩子,致使患儿病情加重,出现品行障碍,甚至给社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应强调对因对症治疗的同时,注意心里的治疗,心理治疗包括行为治疗,支持心理咨询,家庭治疗等。帮助患儿家长和老师理解疾病的性质和特征,减缓和消除父母的担心和焦虑。合理安排患儿日常作息时间和活动规律,避免过度紧张和疲劳。对于发生抽动的患儿可进行闭口,有节奏缓慢地做腹式深呼吸,从而减少抽动症状。采用耳穴贴压法,取肝、肾、皮质下、缘中、神门等耳穴,具有疏肝解郁,祛风止痉,凝心安神之功效。因此,年来运用耳穴贴压法,辩证配穴治疗抽动症取得好的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