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乾隆皇帝和他的亲密“朋友圈”

 zdjphoto 2019-05-07

品读经典文化

The article ready

今天,我们的老熟人,乾隆皇帝又来打卡了。

提起乾隆皇帝,即便你不熟读史书,但只要看过《戏说乾隆》、《还珠格格》、 《延禧攻略》等清宫戏,那么你对这位号称“路痴美食家”、“风流天子” 的皇帝就不会陌生。

但民间传说与戏剧演绎终归不能完全等同于真实的历史。作为九五至尊的乾隆皇帝,在称孤道寡的帝王身份外,弘历更希望被历史记住的,似乎是他的另一个身份——风雅蕴藉、留意文艺的文人。这样的意图,无论是从他的收藏、 书画、诗词,还是从他与诸臣朋友的交游中,都不难看出。

3月,故宫出版社出版的《紫禁城》杂志,以“乾隆皇帝和他的朋友们”为主题,详细生动讲述了乾隆皇帝和他的词臣们那世人罕知的家人父子情,看到乾隆皇帝全身心地与他们相交往,甚至超越等级森严的君臣关系,达到了家人父子般的密切程度……让我们对乾隆皇帝忍不住惊讶,又再次着迷。

 

4月30号,在故宫文华殿开展的“几暇怡情——乾隆朝君臣书画特展”展览时间:2019.4.30—2019.6.30中,诸多珍贵的文物书画又再次印证了这一切。

好了,现在让我们仔细阅读《紫禁城》,然后观展文华殿,去亲近乾隆皇帝、亲近他的时代,了解弘历作为文人天子,与他的“朋友们”相交的另一个侧面,解开乾隆皇帝更多心事之谜。

张照:乾隆极力推崇的全才到底有多厉害?

乾隆皇帝晚年作了不少怀旧诗,其中有《五词臣》诗五首,讲述了他与梁诗正、张照、汪由敦、钱陈群、沈德潜五位汉族文人官员的特殊友谊……今天,我们来说下其中二三事。

 

张照(1691〜1745年),江苏松江府娄县(今属上海)人。张照于康熙朝中进士,雍正年间已晋升至刑部尚书。在乾隆皇帝眼中,张照是一个博学的全才,“才品优长,兼谙法律,学问充裕,词藻清新”,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乾隆皇帝尤其推崇张照的书法,赋诗激赏称:“书有米之雄,而无米之略。复有董之整,而无董之弱。“诗中的“米”,即北宋书法家米芾,”“董“即明朝书法家董其昌。乾隆皇帝评价张照的书法艺术成就超过了米芾和董其昌,是东晋“书圣“王羲之身后的又一大家,并因此把他列为《五词臣》的第二位。

清 张照 行书诗轴 纸本墨笔|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任用张照的过程极具戏剧性。

雍正末年,雍正皇帝所倚任的满人大学士鄂尔泰和汉人大学士张廷玉两人,各自结党,互相倾轧。张照系科举出身的汉族官员,在朝廷中属于张廷玉一派。雍正十三年(1735年)初,贵州发生了古州苗乱。雍正皇帝为平息这次苗民叛乱,特地成立办理苗疆事务处,调集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六省兵力进行围剿。可是清朝内部文武不睦,指挥欠佳,日久无功,苗患有愈演愈烈之势。在这种情况下,张照被任命为抚定苗疆大臣,他的噩运随之到来。

此时,雍正皇帝已经将对古州苗乱负有责任的鄂尔泰削去伯爵,还下令张照到贵州前线调查鄂尔泰。张照误以为拿到了整倒鄂尔泰的尚方宝剑,到达贵州之后并不以苗疆事务为重,处处阻挠平乱工作。

而恰在此时,雍正皇帝去世,乾隆皇帝即位。鄂尔泰一派趁机反击,攻击张照处置无方,指挥失当。乾隆皇帝将张照召回京城,以湖广总督张广泗代替他。同时下令将张照撤职查办。张照被逮捕审讯时,鄂尔泰力主致张照于死地,在他的授意下,张照被判处“应斩监候“,即死刑缓期执行。

但,乾隆皇帝是个精明的君主,他深知张照是鄂尔泰、张廷玉两派斗争的牺牲品。由于他刚当上皇帝不久,需要这两派的共同支持,因此采取“既不使一成一败,亦不使两败俱伤“的策略,使两派都忠心耿耿地为他效劳。乾隆皇帝重赏了平叛有功的张广泗,又将张照免罪释放,命他在武英殿修书。这样,既使鄂、张两派势力维持平衡,又使张广泗和张照都对乾隆皇帝感激不尽。

 

乾隆二年(1737年)二月,张照重新被任命为内阁学士,入值南书房,到年底又当上经筵讲官。六年之后,张照已经官复原职,重新担任刑部尚书。

乾隆皇帝在讲到他和张照的关系时说:“嗣念张照办事尚有小才,出之囹圄之中,弃瑕录用,不数年由内阁学士荐擢尚书;供奉内廷,时得召对,不啻家人父子。”

能和皇帝处成家人父子般如此亲密的关系,张照到底有何能耐呢?

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首先,乾隆皇帝特别喜爱张照的书法。尤其令人叫绝的是,张照左、右手皆能书。一次,张照骑马,不慎摔伤了右臂,就在此时,乾隆皇帝请他书写一首唱和诗,张照用左手写成楷书,所书“凝厚蕴籍,真造化手也”。

此外张照还有一大特点,就是酒喝得越多,字写得越好。当时皇宫中藏有明代书法家董其昌的《争座位帖》,张照写有临帖,当时人认为比董其昌原帖写得更好。而这幅书法精品竟是张照酒醉后所作。

其次,乾隆皇帝欣赏张照的博学多识。张照除书法被当时人推崇为第一外,还擅长绘画。他所绘梅花、兰花,笔意高妙,颇多奇思妙想,令人倾倒,此外亦善画人物,又精通佛学, 作诗多禅语。

在乾隆初年,张照还撰写了许多风格各异、内容不同的剧本,供宫中演出。

清 张照 弘历读昌黎诗轴|故宫博物院藏

总之,多才多艺的张照用他那神来之笔,给乾隆皇帝的宫廷生活带来了无数欢乐。

再次,乾隆皇帝从张照那里得到了“长寿秘方”。张照曾向乾隆皇帝献制作”松苓酒“的古方。具体方法是:于深山中觅找古松,砍伐其木根,将酒瓮开坛埋其下,使松之精液吸入酒中,一年后,从地下挖出酒瓮,酒色如琥珀,名曰”松苓酒”。

乾隆皇帝命令内务府官员如法炮制,偶尔饮用一些,便精力充沛, 由此看来,乾隆皇帝之所以成为我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帝,张照的松苓酒方或起了不小的作用。

张照死后,乾隆皇帝下令追加太子太保、吏部尚书衔,谥号文敏。之后,他还曾力排众议,保护了张照身后的声名。乾隆二十四年,乾隆皇帝诛杀贪官山西巡抚蒋洲时,办案官员从没收蒋洲所藏的书画中查出张照当年在狱中所题《白云亭》诗,语中多有对朝廷的怨望。但乾隆皇帝表示,假如张照在世,即应以国法治罪,今其人已死,姑免深究。此外,张照之子张应田以父荫所得官职,也从宽继续保留。

也幸亏乾隆皇帝对张照自终至始给予成全,今天我们才能窥知这位大书法家的文采风流。

汪由敦:为何去世30年,还让乾隆对他念念不忘

汪由敦(1692年 〜1758年),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他于雍正朝中进士,乾隆初年入值上书房,历官至工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乾隆皇帝说汪由敦“学问渊纯,古文雅饬有法,工书,善临抚,功不少辍。乃年未七十而殁,追念旧臣,每深惜之”。他晚年作怀旧诗,把汪由敦列为《五词臣》第三位,并且爱屋及乌,关照汪由敦的两个儿子。

 

乾隆十四年(一七四九年),汪由敦在署理协办大学士期间,因包庇大学士张廷玉被解职,留尚书任上效力自赎。乾隆二十三年卒于吏部尚书任上,终年六十七岁。

从汪由敦仕宦三十余年的经历来看,尽管他担任过不少显要职务,但主要是文字工作,即编纂书籍、撰写谕旨和为乾隆皇帝整理诗文。汪由敦能被乾隆皇帝选中,是因为他有三项过人之处:字写得好、文章做得好和记忆力好。

时人钱陈群非常推崇汪由敦的书法,说他”擅名当代各体”,“而楷则尤精“。汪由敦的楷书博采众长,苦心临摹宫中所藏历朝名帖,是其书法成就突出的主要原因。

清 汪由敦 时晴斋法帖(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汪由敦在世时,其书法作品就已经十分难得。

汪由敦记诵力超群,过目不忘。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由张廷玉拟写谕旨。乾隆皇帝即位后,张廷玉以汪由敦长于文学,特地向乾隆皇帝推荐他代替自己。

每逢乾隆皇帝谒陵及巡幸,汪由敦必作随从,他聆听皇旨随后立即写出,能够做到一字不差。

乾隆十二年,乾隆皇帝用兵四川大金川,口授方略,每日数千言,汪由敦援笔立就,颇受赏识。大金川土司莎罗奔投降后,乾隆皇帝论功行赏,汪由敦虽然未上战场,但因为撰写谕旨的辛劳,被加封为太子少师。乾隆二十年,乾隆皇帝用兵新疆准噶尔,汪由敦晨夕进见,书写谕旨,议叙军功加三级。

当时,有人评价汪由敦性情缜密,对国家大事守口如瓶。 “虽以文学受主知,而簿书钱谷刑名法律之事,亦无不究心焉。性尤慎密,每有赞画,绝口不言,虽子弟亲戚不使知,上(乾隆皇帝)由是益倚任”。但这种评价未免过甚其词,汪由敦恰恰是由于泄密,两次被乾隆皇帝免职。

第一次是在乾隆二年,朝中大臣纷纷传言李绂即将被任命为仓场侍郎,张坦麟将晋升为江苏巡抚。御史刘元燮就此事上奏疏,请求严禁妄传小道消息。乾隆皇帝派人调查此事,当询问刘元燮信息来源时,他回答说内阁学士汪由敦曾至张坦麟家祝贺此事。

乾隆皇帝将汪由敦降职为侍读学士。直到三年过后,汪由敦才被重新授为内阁学士,虚过了大好时光。

第二次是乾隆十四年,大学士张廷玉告老还乡,临行前乞求乾隆皇帝承诺他死后配享太庙,待乾隆皇帝同意后,又不亲自上朝谢恩,引起乾隆皇帝不满,决定传旨令张廷玉明白回奏为何如此失礼。次日一大早,乾隆皇帝的谕旨还未下发,张廷玉就入朝叩谢皇恩了。

前一天,朝中只有大学士傅恒和汪由敦知道此事,而汪由敦系张廷玉门生,无疑是他走漏了消息。乾隆皇帝因而痛斥汪由敦顾师生情谊而不顾公义,下令革去他协办大学士职务,留尚书任内赎罪。后来汪由敦虽然又晋升为工部尚书,但直到他去世,也未能恢复协办大学士的职务。

乾隆二十三年,汪由敦病逝,乾隆皇帝失去了二十余年为他撰写谕旨和诗文的代笔者,心中十分难过。汪由敦去世后,乾隆皇帝怀念其书法,命词臣将他的墨迹编排成册,命名为《时晴斋法帖》。

乾隆皇帝对汪由敦的怀念还转化成对汪由敦儿子们的关照。汪由敦去世后,他的长子汪承沆以父荫来京城补官,途中病逝扬州,余下的两个儿子均未出仕,家道中落。他的门人赵翼与汪氏兄弟有师生之谊,便为之出谋划策,要他们以叩谢皇上赏赐祭葬银两为由,求见乾隆皇帝,冀得一官半职。

赵翼通过军机大臣傅恒将汪氏兄弟引见给乾隆皇帝。乾隆皇帝接见时,问汪氏兄弟的履历,答称皆是监生,参加过科举考试,但未能中榜。乾隆皇帝便让他们明年再参加考试,若是考不上再来见他。

赵翼见未达到目的,只好再次通过傅恒向乾隆皇帝求情,说明年是科举会试之年,汪氏兄弟是监生,没有资格参加考试。乾隆皇帝命令赏赐给他们举人身份,以便有资格参加会试。

于是,汪氏兄弟在理藩院尚书富德带领下,第二次觐见乾隆皇帝,感谢皇上赐给举人出身。赵翼心中明白,兄弟二人毕竟是监生出身,未能考中举人,中进士就更难了,不如直接让皇上赏个官做。

乾隆皇帝是个绝顶聪明的君主,明白了汪氏兄弟求见的真正用意,立即下令赏给其中的汪承霈户部主事衔。汪承霈在乾隆皇帝的眷顾下,由一介监生逐渐晋升为户部侍郎,官居二品大员。乾隆五十二年,汪由敦去世已近三十年时,汪承霈将他整理好的汪由敦诗文集进献给乾隆皇帝审阅。乾隆皇帝睹物思人,赋诗为序曰:“时晴书草寿苕华,子舍兹呈遗稿嘉。诗与古期归雅正,文非时调去浮夸。席前我偶怀贾谊,书读尔休惭赵奢。旧日西清剧谈辈,祗今谁在惹咨嗟。”诗中将汪由敦比作西汉早逝的才子贾谊,情深意笃,令人回味无穷。

乾隆皇帝出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五词臣“中年纪最大的是沈德潜比乾隆皇帝大38岁;年纪最小的是梁诗正,也比乾隆皇帝大十四岁。但乾隆皇帝采取以文会友的方式,与他们倾心交往,确实达到了”家人父子“般的密切程度。

乾隆皇帝以诗文书画为纽带,与“五词臣”结下了深厚友谊。他赞扬「五词臣」,不吝笔墨,说张照多才多艺,“”学问充裕,词藻清新“”;汪由敦“学问渊深,文辞雅正”。尤其是他与钱陈群的关系,乾隆皇帝在端午节作画,派人千里迢迢送到钱家。钱陈群用竹根如意送给乾隆皇帝作为大寿礼物,乾隆皇帝不仅欣然接受,还表彰钱陈群情趣高雅脱俗,报之以鹿肉,希望服用后延年益寿,乾隆皇帝还说:“君臣之谊,等于父子家人。“他不仅说到,而且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乾隆皇帝利用手中权力,尽可能照顾他们的家庭生活。例如,赐诗赏匾为梁诗正的父亲祝寿,安排汪由敦两个儿子应考做官,批准沈德潜回乡葬妻,给告老还乡的钱陈群、沈德潜加官晋爵,让他们享受在籍食俸的特殊待遇等等。我们绝不可以把这一切简单归结于维护统治之需要,其中还反映了乾隆皇帝与普通文人充满情谊的另一面,恰如他在诗中所说:朋友重然诺,况在君臣间。

虽然我们今天介绍的只是乾隆皇帝和他的词臣们二三事,但看了这些,是不是对乾隆皇帝的另一面产生了很多的好奇与好感?想知道更多,还是请细细阅读《紫禁城》杂志2019年第3期,然后由虚入实,再来故宫文华殿通过那些珍贵的书画文物,仔细回味乾隆皇帝的“朋友圈”。

作者:张杰 略有删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