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雪芹书法之探微

 圭步斋 2019-05-07

曹雪芹与《红楼梦》众所周知,有关作者事迹及文物却留下甚少,在与之相关的墨迹中,可认证辨别者仅数件而已。随着历年来疑似曹雪芹书法不断被发现,于是各种材料尽以史实为依据进行考证与辩论,使之真伪难辨,而其中大都忽略了对曹雪芹书法的研究。

在“红学”研究尚未破解之前,搜寻曹雪芹遗迹的工作仍然在继续。早在20世纪50年代,《红楼梦》研究专家吴恩裕就得到一页署名“空空道人”的墨迹,上面作篆书“云山翰墨,冰雪聪明”(以下简称“篆书页”)。吴请邓之诚为之鉴定,邓认为纸是乾隆时期的,而印色不符。1963年吴又请张伯驹鉴定,观其落款似与张所见曹雪芹墨迹“都是那个路子”。

1971年4月4日,在北京香山正白旗村39号老宅北房西墙发现大量的题壁诗,其中有部分诗句与曹雪芹有关,据老宅主人舒成勋介绍说:“西墙的大半部墙壁上满是字,而且字句布局有序,排列整齐,文字还有组成菱形的,细读才知道有诗词,也有对联,并有两处落款——‘拙笔学书’‘学题拙笔’。显裸的文字笔体有两种,绝大多数字迹的笔体看得出来是出于这位‘拙笔’之手,字体学的是苏轼的《天际乌云帖》。只有《有花无月恨茫茫》一首的字是另一种笔体,字体较大,意态也较潇洒。”(图一、图二)

曹雪芹书法之探微

图一

曹雪芹书法之探微

图二

在1973年《文物》杂志第二期中,刊有吴恩裕《曹雪芹的佚著和传记材料的发现》、周汝昌《〈红楼梦〉及曹雪芹有关文物叙录一束》,文章以实物分别叙述了与曹雪芹相关的古籍,其中吴恩裕以曹雪芹《废艺斋集稿》中的《南鹞北鸢考工志》(以下简称《考工志》)展开论述,并以其序(图三)及诗进行考证,确认了集稿为曹雪芹亲笔。然而《考工志》为双钩描摹本,并非真迹,吴恩裕在文章中讲述了发现手稿的经过:1943年,抄存者孔祥泽在北京北华美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时,其日本雕塑老师高见嘉十与学生谈起中国风筝,并表示愿意与孔祥泽等学生合作编印一部风筝谱。于是他们到各图书馆借来参考书籍,同时还向制作风筝的名家学习扎糊风筝。不久高见老师从日本商人金田氏手中借来《废艺斋集稿》,据说此稿是从清室后裔金鼎臣手中重价购得,他们皆不知集稿与曹雪芹有关,仅将风筝部分描摹下来,其余几种全都忽略而过。抗日战争胜利后,日商携稿杳无踪迹,目前仅存双钩描摹本。

曹雪芹书法之探微

图三

周汝昌文中介绍了署篆印款“曹霑”的笔山(图四),上刻有篆书“高山流水诗千首;明月清风酒一船。”周汝昌认为“字体是篆书,而又不是较常见的小篆体,乃是旧时分类中的所谓‘古文奇字’(大篆)体。此体的特点是时时与秦篆的结构小异,并且起笔落笔都作尖锋,即有别于一般所谓‘玉筋篆’的入笔收笔都不出锋而卷毫作圆笔。所见清初时期柳如是、李渔等人的砚铭,其时篆书风格,都与此有相近之处。再从书法艺术上看,笔致挺拔洒落,没有某些写篆字的那种匠气和江湖庸俗气。”

曹雪芹书法之探微

图四

1977年,北京张行收藏与曹雪芹相关的两个书箱(见图五,图六为书箱拓片)引起红学学者注意。此箱前面雕刻有兰石图,落款为“拙笔写兰”,所记时间为“乾隆二十五年,岁在庚辰上巳”。并有“题芹溪处士句”,箱内书写有5行墨迹目录(图七)。从目录字迹与书箱“题溪芹处士句”刻字来看,虽然都是行书,但字体截然不同,因此确认书箱部分刻字与目录字迹非一人所为。

曹雪芹书法之探微

图五

曹雪芹书法之探微

图六

曹雪芹书法之探微

图七

现存与曹雪芹有关的墨迹《种芹人曹霑画册》(以下简称《画册》),长31.5厘米、宽29.4厘米,为8幅水墨浅绛写意画,每幅左侧附有曹霑、陈本敬、闵大章等人题诗。该册原为晚清陕西巡抚陶廷杰所藏,“文革”前夕陶氏后人将此册售予贵州省图书馆,今藏于贵州省博物馆。1989年,经国家文物鉴定小组鉴定为乾隆时期之物。早在1988年《贵州文史丛刊》第4期就有赵竹《〈种芹人曹霑画册〉真伪初辨》文章的发表,近年来有顾斌、沈治钧、黄一农等人对《画册》进行考证。2016年9月30日,《光明日报》发表记者董城撰写的《曹雪芹亲笔画册可能存世——〈种芹人曹霑画册〉发现论证纪实》,记述了早年国家文物鉴定小组对《画册》鉴定的意见,报导了同年9月7日在北京曹雪芹文化中心举办《画册》品鉴会,经过孔祥泽、朱良志、张俊、段启明等专家学者认定与曹雪芹有关。

由此可知,这些作品经过论证和认定,皆与曹雪芹有关,但是也有人对此提出异议,那么哪些字迹同曹雪芹有关?曹雪芹的书法又是什么样子呢?

从以上发现的曹雪芹字迹来看,分别有篆书页、题壁诗、《考工志》序、风筝摹本、笔山篆刻、书箱目录以及《画册》题诗(图八)。这些与曹雪芹相关的书法,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曹雪芹在书法上的造诣,也证实了文献对其记载的史实。然而通过文字比对,一些字迹有着其相合之处,同时也有其不同之别。首先将相合者进行归纳,然后再加以比较,从中可找到曹雪芹书法的脉络,并得出正确结论。

曹雪芹书法之探微

图八

关于《考工志》序的书写字体,最初亲见《废艺斋集稿》中孔祥泽的研究认为:“曹公的书法底子是汉隶。曹公在书写篆、草、行、楷各体文字中,均把汉隶那种古朴刚劲的笔法带进诸体之中,尤其是那种逆笔反折横走的锋势都自然融于诸体的点、画、波、磔、横、竖之中。在楷书方面,他崇尚蔡邕的《太学碑》,蔡邕是汉末大书法家,他的楷书是汉隶向今楷过渡的一种楷书。在草书方面,他宗师汉代的章草,章草就是一种带汉隶味道的草书。在篆书方面,曹公也是用汉篆而厌弃秦篆。治印、题画等他也常用汉简、帛书的篆隶。总之,曹公的书法艺术是汇流了汉代诸体的艺术风格。”

目前尚未发现曹雪芹书写的隶书,在与他相关的几件文字中,仅有笔山之端的篆书(图九)。周汝昌曾对这些篆书进行考证后,称其为“古文奇字体”。将《乾隆御制三十二体篆书〈盛京赋〉》中的“奇字篆”与之比较,“奇字篆”本身多流动弯曲状,与笔山篆书的规整字体有所不同。笔山篆书多直笔痕迹,其笔画两端皆出锋露尖,这与《乾隆御制三十二体篆书〈盛京赋〉》中的“柳叶篆”较为一致。“柳叶篆”是“古文”篆书变化的一种,据宋人朱长文《梦云十八体》与元人郑杓《书要篇》记载,此体为晋代卫瓘所作,这种篆书是魏晋时期常用古篆相参之变体,具有起笔与收笔提尖的特点,其笔意与曹魏时《三体石经》的“古文”字体较为类似。因此证明,笔山篆书并非“古文奇字体”,而是与《三体石经》的“古文”和“柳叶篆”有关。所以得出结论,曹雪芹笔山篆书的字迹当为魏晋时期的“柳叶篆”。另外,吴恩裕所藏的篆书页,其书体完全是小篆。

曹雪芹书法之探微

图九

由此可见,《考工志》序及风筝摹本中的章草并非源于汉隶,更与笔山篆书体无关,而所谓蔡邕的《太学碑》也不是楷书,而是蕴含着楷意的隶书,其为唐代以前称隶书为楷书的结果。《考工志》序的书写字体是楷中藏草,从灵动肃穆之中透出章草的俊秀之美,可见其远宗魏晋,近法明人宋克与沈粲。通过《考工志》序的用笔,可在宋克《论用笔十法》《孙过庭书谱》《急就章》和沈粲《应制诗》等帖中找到与其相关的影子。在题壁诗中的“不”字,其用笔已经初见章草之端倪,而《考工志》序中的“不”字已经完全形成了章草状态,以此来与王献之《亮白帖》、宋克《孙过庭书谱》中的“不”字相比较(图十),与其用笔基本相同,由此证明曹雪芹的章草尤得明人笔法最深,这充分体现其书法遵循魏晋遗风之境地。

曹雪芹书法之探微

图十

在书箱目录的墨迹中,其楷体萧散朗润,行转若章草隶分,虽然皆以楷书为主,并含有褚遂良疏瘦劲练之韵,但其楷中又融入章草之笔意,端庄与秀劲,使转与波脚,一反清代馆阁体之意蕴,用笔流畅,洒脱自然,此与《考工志》序中的字迹较为相似,这两件书法皆为楷书与章草相参,因此吴恩裕曾对此进行考证:“(书箱目录)这五条手迹证实了我在一九七三年发表的雪芹亲笔所写《南鹞北鸢考工志》自序的双钩,确是根据真迹的双钩。读者试取两者比较一下看,即可见它们中的‘语’‘为’‘自’‘之’‘所’(图十一)诸字的写法和笔意,完全相同。‘方’‘扁’‘金’‘言’‘文’‘艹’‘禾’等偏旁或部首的写法,也完全相同。这就完全证明了《自序》的双钩是根据真迹描摹的,从而也证明《考工志》等雪芹的佚著是真的。”此后霍国玲、紫军在其所著《红楼圆明隐秘》还将之绘成字体与偏旁对照表,他们认为“两项字体均为同一个人的笔迹,恰巧又都与曹雪芹有关。”诚然,两者的用笔之处确实较为一致。再来对照一下书箱所刻“拙笔写兰”的字迹,其中“拙”字与题壁诗中的“拙”字用笔基本相同,这主要反映在字体的收笔皆作回锋上。

曹雪芹书法之探微

图十一

老宅题壁诗与《画册》题诗中的书法却有着相同之处。舒成勋认为,题壁诗的“拙笔”字体当为学苏轼《天际乌云帖》。苏轼此帖擦损严重,疑似为钩填本,但是将题壁诗与苏轼的其他书帖相比较,基本一致。这证明《画册》题诗的书法也是从苏轼书风之中所脱变而来,其字迹风格大抵与苏轼体相同,只是用笔提按起落富于变化,其中“来”字与苏轼《寒食帖》起首的“来”用笔基本一致,从其整体来看却是没有苏轼书风那种急笔奔放、欹正参差之感,而是用笔圆润、跌宕有致,或凝重酣畅,或细笔轻盈,只存苏字之体,而无苏字之势,这也是其深受颜真卿与董其昌书风的影响,因而得知《画册》中的字迹是苏字与颜、董体相参的结果。就老宅题壁诗与《画册》题诗二者对比来看(图十二),其中“摘”“多”“人”字的用笔基本相同,但是亦有“秋”“月”“尘”“烟”等字体势一样,而结构不一,有大同小异之概。因此,胡德平认为书箱中的“‘拙笔’和墙上拙笔又对上了,笔体完全一样。”

曹雪芹书法之探微

图十二

从以上与曹雪芹相关的书法来分析,可归纳成三种相同的字迹,第一为柳叶篆及小篆;第二为章草相间的楷书;第三是承苏轼书风而融颜体之变的行书。古人学篆书当为蒙修课程之一,汉代称之为“小学”,是儿童入学的必修课。楷书是科举入仕的门面,清代衍之为馆阁体,但清人很少将之融入章草之中。清代学苏轼书法较为普及,并在文人之中有着一定的影响。人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书写风格也有着不同的变化,尤其古人在学习中能作数体的现象也经常出现。从曹雪芹书法的书写时间来分析,可判断其书风发展的脉络,通过梳理可进一步揭示其书法的真实面目。

在曹雪芹书法墨迹中,年代较早的当数题壁诗,其书款时间为“岁在丙寅清和月下旬”,即乾隆十一年(1746年)。《考工志》序所记时间为“丁丑清明前三日”,即乾隆二十二年。书箱“拙笔”书画的时间为“乾隆二十五年,岁在庚辰上巳”,即1760年。《画册》题跋属时间有三处,一为歇尊者“岁乾隆辛巳夏日”,二为陈本敬“辛巳夏日”,三为铭道人“辛巳夏六月”,三者皆为“辛巳夏”,即乾隆二十六年,乃同一时间所写,这也是国家文物鉴定小组从中所得出乾隆时人的作品之结论。当时杨仁恺在其《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笔记》中写道:“画是乾隆时人作,诗与画同时。是否曹氏?待考。”劳继雄也在《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实录》中作了相同的记载:“曹霑,据《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载,号雪芹,曹寅孙,《红楼梦》即曹雪芹(1715?—1763?)所作,因其书画传世罕见,无法确认,因再题中有‘种芹人曹霑’之句,似与曹雪芹有关,待研究。”以上为有年款记载与曹雪芹相关的书法作品,其他皆无年款。由此看来,题壁诗年代较早,而《考工志》序相隔题壁诗有十一年之久,三年后又作书箱绘画及目录,翌年再作《画册》,从年代来看,《画册》当为曹雪芹晚年之作。

可见,题壁诗当为曹雪芹青年时期学习书法和诗文的一个见证,其中书体有以苏轼为宗,有取法颜真卿、米芾及董其昌,字迹大体是以行书和楷书为主,从中略参有草书,用笔简率、流畅自然,点画之中缺少变化。关于题壁诗是否是曹雪芹的墨迹,有些学者提出不同的看法,吴世昌认为“他的书法是当时流行的所谓‘台阁体’,软媚无力,俗气可掬”。并认为题壁诗抄录拙劣,与曹雪芹无关,俞平伯亦支持其观点,赵迅也撰文对其进行否定。北京香山正白旗有曹家老宅是肯定的,题壁诗所记的乾隆十一年,当时曹雪芹尚没有来此定居,而这些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正白旗有曹家老宅,但是曹家人并不经常住在这里,只是偶尔来此小住一时,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在此小住过,他曾在《栋亭诗钞》中留下赞美此地的诗篇。从题壁诗来看,并非一次所完成,由于各种字体与样式不同,这说明作者是日益积累所写,从中可辨出曹雪芹学习书法的发展历程,早在乾隆十一年以前曹雪芹就偶尔到这里来,闲暇之余将古诗及友人的赠联抄录在壁端,以示其在学习中勉励自己。

曹雪芹书法最初从馆阁体入手,他努力学习祖父曹寅的书风,进而以继承家法。由于祖父去世得早,曹雪芹没有见过老人家,但是他十分崇拜祖父的文采,学习祖父的书风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清初,由于康熙帝酷爱董其昌书法,学习董书弥漫朝野,因此曹寅的书法也是以董其昌为宗,同时他又参学颜真卿、苏轼及黄庭坚,其书浑厚圆润、健拔豪放,富有清爽俊逸之感。正因为如此,祖父的书法成为曹雪芹学习的榜样,他初习用笔尽反映在题壁诗之中,故而吴世昌称其字“软媚无力,俗气可掬”。曹雪芹学习苏轼的书法是逐渐形成的,这也是他在书法中不断探索的一个转折点,所以题壁诗书法有着其自身变化的一面。

《考工志》序和风筝摹本与题壁诗相隔有十一年之久,其书法已经脱离了苏轼的笔意,已转向学习明人章草的笔法,直追魏晋风范。三年后,书箱目录又是以章草的面目出现,证明曹雪芹书法在乾隆二十二年前后已经体变章草,并楷法褚遂良,在瘦劲之中附有灵动飘逸的章草笔意。清代科考取士皆以馆阁体为最,其书风弥漫仕学,此体进而成为追求衣食俸禄的标准,并在社会各界引起共鸣。曹雪芹一生放浪形骸,无意于功名,故而其深究古法,力求溯源,因此他在行楷之中融入章草笔意,可见他于此所下的功力,进而使其行楷与章草相参,这有悖于馆阁书风之时尚,同时也体现了曹雪芹不趋炎附势的一面,以此来证明其笔法有宗。

上述所记最晚的曹雪芹作品当为《画册》,虽然鉴定专家对之存疑待考,后来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引起“红学”学者们的注意,只是在近几年得到人们的关注,其研究结果都没有注意到书法对考证历史真实的作用。《画册》题诗与书箱相隔仅一年,然而上面的字体已经脱去了章草痕迹,这证明曹雪芹在书法上能兼作数体,只是从《画册》文字比对上还是能找到曹雪芹早年学习的影子,并从祖父曹寅的书风中得到回归。通过曹雪芹书法发展的历程,可以揭示其书法人生的轨迹。曹雪芹学书当以楷书入手,同时兼学篆书,其篆书深得小篆之笔意,旁学篆法诸体,可见他精通古文字学。因其敬佩祖父曹寅的文采,又羡慕祖父那个秦淮繁华时代,所以他的书法先以祖父为宗,承得家学,故有颜真卿和董其昌的遗韵。由于曹雪芹初绽文采,使其书法逐渐坠入苏轼之中,所以题壁诗上的书法会出现字体不一的现象。随着曹雪芹对文学与历史的研究,其书法也受到魏晋时期的影响,并以明人章草书风为进阶,将唐楷与章草相参,富于变化,使其书具有灵动秀劲之美。

曹雪芹的书法变化是循序渐进的,不能将其字锁定在一个区域片面地看问题,就其书法本身不可能停留在一个体势上,所以要考虑到其书法在发展中产生的变化,从中找到行进轨迹,为解开笔迹中的疑惑寻求有力的答案,使之真相大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