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代官窑瓷器浅探(补充版)

 重庆市半山华府 2019-05-08

 目前,在瓷器的鉴定和认识上存在着一些误区,很多人以仿品的多和真品的少来断定民间不可能有真正的元青花、宋代的官窑、宋代的汝窑瓷器;这显然是不科学的、不合理的、很武断的。

那么,如何科学鉴定一件瓷器的新、老呢? 人从婴儿到老人,各阶段的外在表现都是不一样的,这是不同的岁月磨砺形成的;北方干燥缺水,南方人长得就比北方人水灵,这是不同的生活环境造成的。由于古瓷与现代瓷器在烧制的方式、原料、配方有很大的区别;古瓷在出土前被地下、水中的各类有机物、无机物慢慢的侵蚀,或在空气中长期被氧化等,必然会在瓷器中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如果我们能在瓷器中找到一些不可仿的古瓷因子和特征, 我们就可以此来断定瓷器的新、老问题。

公安部评审通过的《古陶瓷老化痕迹鉴定技术》,其中确定了十种老化痕迹的鉴定方法::1腐蚀线,2几何图形,3腐蚀坑点,4腐蚀斑块,5局部釉面脱落,6变色气泡,7破口气泡,8腐蚀网纹,9胎体析盐,10釉面混融;这说明官方也认可老瓷器中的一些老化的痕迹特征。

笔者偶得几件疑似宋代官窑残;从器形上看,器形端庄典雅而有灵性,紫口铁足特征明显,釉面土蚀较重,经特别清洗后可见釉面宝光凝聚、莹润柔和;器形大小、高矮、型制比例十分协调,大有多一分嫌胖,少一分嫌瘦之感;器形、大小各不相同,手工制作明显;共有十余种釉色,有近十种颜色的沁污气泡,有的同一个沁污气泡内就有两种以上的颜色,有的在同一个瓷器内有两种以上颜色的沁污气泡,这种现象应是难仿、不可仿的;大开片与小开片均有,以小开片为主,片纹弯曲;胎色主要呈黑褐色、灰褐色、灰色内;均无支钉。现将其内、外在特征展现出来,供大家共研。

一、在折射光下未见有做旧的痕迹

为了把仿古瓷器的强烈光泽变为莹润柔和的光泽瓷器,目前去除釉面贼光的主要方式为在瓷器釉面打磨、用化学品浸泡、釉料内放入去光剂去贼光等方式。而该疑似官窑瓷器釉面在折射光下未见有打磨、化学品浸泡、使用去光剂的痕迹。

瓷器在折射光下图

瓷器在折射光下图

瓷器酸洗、酸泡做旧后在折射光下图

瓷器酸洗、酸泡做旧后在折射光下图

瓷器去光剂做旧后在折射光下图

二、手工制作痕迹明显

该批疑似官窑瓷器的底部多为不规整的圆形,有修足过的痕迹,只用大拇指和食指夹住洗、碗、碟的底足即可提起,这些特征是灌浆法批量仿制所难易做到的。

三、柴烧特性明显

古瓷的烧造,是在自然的大山中,利用自然地势,在顺势所建的窑炉中,在下接有无形“地气”与上通“天气”的自然窑炉里,使用自然的木材、自然的煤炭所产生的自然的“火,使用的是自然矿物的颜料做釉料;并且由于窑内不同烧制时间会产生不同的温度,同一窑内不同位置有不相同的温度;在不同温度、自然氧化气、古瓷釉料的孕育下,就会产生自然、灵动、活泼、有层次、富有生命,疏密大小不一的气泡;同一瓷器由于不同位置接受烧制的温度不一致而出现不同的釉面颜色,又称阴阳面 。

而现代的瓷器、仿古瓷器大部分烧造都是燃气炉、电气炉中生产出来的,因为下不接触地气,上不通天气,其所产生的氧化气很少,是在封闭的恒温下生产出来的,釉面微观中虽然也会有密密麻麻的细小气泡,但如同死水一潭,死气沉沉,千篇一律,没有变化,大小基本相同。绝无大小不一,灵动、有层次、活泼富有生命的现象,在同一瓷器中也不会出现阳阳面的现象。

上一张图为杭州卷烟厂出土的南宋官窑残片

釉下显微照片

釉下显微照片

四、有特殊的土香气

哈口气后再闻瓷器,可闻到入土后留下的特殊的土香气(土香气是指古瓷在地下若干年,水温之则发出所吸入的土里的气味。因地下环境各异而土香气也有别,出世百年都可闻到。而干坑或烂坑出的,则又是另外的气味。不同的气味,可判知出土时的大概地理环境)。

五、有多种釉色

六、有多种胎色。主要有黑色、黑褐色、灰褐色、灰色、香灰色等。

北宋汴京官窑青瓷继汝窑烧造,在创烧的时间上几乎是先后衔接,又与汝官窑的烧造差不多同一地,同出于皇家的专用窑,可以看到其间的承接和发展。北宋官窑创烧之次可能先用的是与汝窑胎一样的香灰胎,后逐步加入含铁量较高的黑胎,直至完全使用黑色的胎,这就造就了北宋官窑多种胎色的状况。

上一残瓷片胎体显微特征

上一残瓷片胎体显微特征

上一残瓷片胎体显微特征

上一残瓷片胎体显微特征

上一残瓷片胎体显微特征

香灰色胎

七、紫口铁足特征明显,口沿流釉自然。

由于北宋官窑瓷器大多采用黑色、黑褐色、灰褐色、灰色的胎,且由于在烧制过程中,口沿处和釉往下流,致使口沿处和釉较薄而显露出了胎灰;且大部分采用足根露胎垫烧, 这就形成了“紫口铁足”。

而现代的一些仿品,由于没有黑胎土,而使用的是白胎,形成不了自然流釉而产生的“紫口铁足”,就采取了涂抹方式让其形成“紫口铁足”,但与实际官窑的“紫口铁足”有明显的区别。

图为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官窑瓷器的紫口状态

图为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官窑瓷器的紫口状态

八、有大量多色的“沁污气泡”

沁污气泡是指瓷器釉面因年久风化、硅胶化、酸碱土壤的侵蚀、摩擦等内沁污有碳化的黑色、灰色、黄色等颜色的有机物、无机物的破裂的气泡。此类气泡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一般需要百年以上,宋以前的高古瓷沁污更为严重、更为明显。如果同一个气泡中有两种以上颜色的沁污物,或同一瓷器上有两种以上颜色的沁污气泡则是难仿、不可仿的。

笔者收藏的疑似官窑瓷器中,在不同釉色的瓷器中,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不同颜色的沁污气泡;有的沁污整个气泡,有的只沁污半个气泡,有的刚刚沁入一点点;有的在同一个气泡内有多种颜色的沁污物,有的同一个瓷器内的两种以上颜色的沁污气泡。

半个受沁污气泡

釉下金黄色的沁污气泡

釉下黑色的沁污气泡

釉下黑色的沁污气泡

故宫博物院馆藏官窑(GCQS-1599)显微镜下的沁污气泡

釉下颜色鲜明不同的沁污气泡的(不可仿)

釉下颜色鲜明不同的沁污气泡的(不可仿)

釉下颜色鲜明不同的沁污气泡的(不可仿)

釉下黑、黄、红等交杂的沁污气泡

多色交杂沁污气泡

多色交杂沁污气泡

玫瑰色沁污气泡

黄色沁污气泡

贯耳瓶残片的受沁污气泡

黄色沁污气泡(该图中的气泡有的受污一点点,有的受污小半个,有的整个气泡完全被沁污)

黄色、金黄色气泡

故宫博物院馆藏明代仿官窑瓷器(GCQM-1635)在显微镜下的沁污气泡

九、有许许多多的“破泡眼”

破泡眼:釉面大泡破裂后出现一个口小内大的洞。不同于棕眼,破泡眼是呈园球状的洞。破泡眼内,常钻有陈附迹和臭干黑或黄水斑。

十、有气泡坑

釉面气泡里的气,因高温跑出继而缩釉,缩釉中央留下一个小坑,曰“气泡坑”

十一、缩釉洞眼

缩釉洞眼为窑里烧成,胎中有易燃物,或有可气化的固体,遇火消失,继而釉面收缩,其内空洞无定形。

十二、有大气泡

有的瓷器中存在着比其它边上的气泡大数十倍的特大气泡。

十三、有古瓷霉斑

少部分瓷器的表面有白色的古瓷霉斑,每逢梅雨、连续阴雨天,放置在阴暗处的,有古瓷霉斑的瓷器,就会在霉斑处就会长出白色细长的霉菌杆;天晴了,霉菌杆又会自然消失。

瓷器表面的白色霉斑

瓷器表面的白色霉斑

白色细长的霉菌杆

白色细长的霉菌杆

十四、有古陶白虫

在一些未清洗过的瓷器的泥土中会发现有一些爬行的古陶白虫(将高古陶堆放在潮湿的地方不出一年,会生出很多比芝麻粒还小、肉眼可以看到的小白虫。粗陶瓷有土香,香气越重虫越多。面世超过百年的高古瓷,在收藏库房验之不妄。此虫呈象空壳虱子,可透过身体看到腹中的食物。喜暗怕寒,受惊吓后会迅速地躲藏在窑缝中)。

十五、有陈附迹

有的釉面存在有陈附迹,似已沁入釉内。陈附迹是有机物千百年来堆附挤压古瓷上,而留下的痕迹。可以洗掉,须多次。陈附迹,一般是指有机物的痕迹。如衣服的陈迹,食物的陈迹,以及腐坏的纸张和毛发等。

十六、釉下可见大量的二次莫来石

古陶瓷釉料加工无论使用水椎还是使用石碾,都是依靠冲击粉碎釉料,无论淘洗如何细致,所产生的莫来石颗粒仍粗细不均,在瓷器釉中都可以观察到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有层次感的未成熟的二次莫来石;此现象,在宋代的汝窑、官窑、龙泉窑的瓷器中均有十分明显的呈现。现代瓷器釉料基本都是使用球磨机加工,釉料颗粒均匀;在气窑高温的烧制下,二次莫来石均匀无层次感,或已还原成熟难见明显的二次莫来石。

1954年以前景德镇没有球磨机,釉料全部手工加工,因此二次莫来石的形状大小各异,因此使用显微镜观察釉二次莫来石可以准确的判断瓷器是否是1954年以前或以后的产品。

十七、有水流痕

有的瓷器上存在有似水流淌过的痕迹,用手摸可感到与边上的土蚀有明显的凹感,古瓷在长达数百年封闭的空间,其四周的物体挥发的水汽聚集流淌的痕迹富有动感。

第十八、有鳝鱼血线

鳝鱼血线又称官窑红线,或也可称之为“红片缝”。由于官窑瓷器的胎土中含铁量较高,铁离子以火石红的形式从胎土中渗出,并从开片缝中吐出,开片缝就呈红色,俗称鳝鱼血线。明显者会出现红色吐筋线。前人非常看重鳝鱼血线,知是官窑重器。

从一些残瓷来看,可见一些开片缝呈红色的,明显可见红色的火石红是从内往外渗出来的,从残片的横断面也可见在胎与釉之间有一层红色的火石红。

十九、有鼓点

鼓点是存在于胎表釉下的过烧石灰,逐渐膨胀,致使釉面微鼓,但不开裂,其颗粒小于炸包的,现仿不出。

二十、多次施釉,釉厚

有的器物从残瓷的横断面看,单边釉的厚度有近2mm,内外釉的厚度约占瓷器厚度的五分之三,这是经多次施釉才可能产生。

二十一、施有化妆土

由于技术和生产力落后等原因,古代使用的胎泥较粗,为掩盖粗胎,而使胎面平整光滑,古人采取了施化妆土的办法来弥补该缺陷;即在粗胎外,再抹涂较细的桨土,一般是采用白色的桨土;然后,再在化妆土外施釉,使釉面更加光滑平整。

从一些残瓷的横断面上可明显看出在釉与胎之间有白色隔层,这应就是化妆土。

二十二、有冰裂纹

冰裂是指象冰块开裂一样,为斜开片、宋官窑中常见。宋官窑冰裂是无色的,后因污染才有色。冰裂也不是短期完成的,是经历若干年的。

若将宋官冰裂瓷放在水里三、五年,再拿出来经太阳暴晒,必定会开出新的片纹。

二十三、有哥官疤脸

从一些残器的釉面可见缩釉疤脸,露胎呈猪肝色,疤边缘釉肥厚。

哥官疤脸是官哥窑特有的现象之一。因窑温过高,同时化妆土与胎分离,在瓷器上留下一个缩釉大疤,多呈椭圆形,似人脸,故曰缩釉疤脸。有仿,但不显古铜胎色,也不显猪肝胎色。这疤色不是出窑时有的,而是千百年转变而成的,故目前无人能仿出。哥官疤脸,与其它窑口或品种的缩釉疤脸,差异较大。哥官疤脸的疤边缘,特别肥厚,很好区分。

二十四、呈现有脱破化现象

陶瓷表面有一层光滑、明亮、坚硬的物质被称为瓷釉。瓷釉是由石英、长石等多种原料混合、粉碎后,涂施于瓷胎表面,再经高温烧制形成的玻璃态物质。这种玻璃态质体其内部结构是无序的,在自然环境中,呈亚稳定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内部结构会不断自动地进行调整,由无序的亚稳定状态逐步向有序化的晶体稳定状态转变,形成微细晶体,这种釉中硅质因时空的变化而再结晶就是瓷釉的“脱玻璃化”现象;这种现象也正是瓷釉自然“老化”化现象;具体表现为:在显微镜下可见釉下有白色棉絮状、多菱晶体状、气泡微裂、气泡开裂等状态。

瓷器釉质的脱玻化鉴定是识别赝仿品重要方法。

显微镜下白色棉絮状物和气泡破口(脱玻化所形成)

显微镜下白色棉絮状物(脱玻化所形成)

显微镜下白色棉絮状物(脱玻化所形成)

本文供大家共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