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梯田那么高,是怎么把水运上去的?

 思明居士 2019-05-08

梯田作为一种独特的水文景观,并非自然形成的,就像新疆地区的坎儿井一样,是依靠当地的地质、水文情况,在人类智慧的加持下,经过勤劳的双手打造出来的。梯田的独特之处在于人们在非水平面的地质上将水驯服地服服帖帖,例如广西的龙脊梯田,就分布在海拔300米至1100米之间。

梯田那么高,是怎么把水运上去的?

人们不禁要问,那么高的梯田,那么多的水是怎么上去的,要是用水泵抽,得用多少电啊?其实上千年以前古人就已经开始开垦梯田了,那时候并没有电。

梯田的形成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就是降水一定要充沛;“地利”就是地质结构独特,并且有大面积的森林资源;“人和”就是人的智慧加勤劳。

梯田所在地的降水量一定是很高的,例如哈尼梯田年均降雨量在1397.6mm,是我国南北分界线降水量的3倍之多。当然,仅有降水量是不够的,还得需要一定措施将水“留在”高处,这就需要“梯田灌溉系统”了。

梯田那么高,是怎么把水运上去的?

人们在山上开凿了大量的明水渠,并且根据地势围成了大小不等的水田。充沛的降水量不仅使山上的溪水源源不断的流进明渠,下雨时山坡地表水也会汇聚在一起。有了水源下一步就是水量分配问题了,那么多山坡、那么多块水田,怎样公平、高效的分配水量呢?

哈尼梯田的居民就发明了一种“分水木刻管理法”来分配水量,“分水木刻”是我国最早的明渠流量分配器,其原理就是在一块硬质木板上,划刻出两段宽度不同、深度不同的凹槽。

梯田那么高,是怎么把水运上去的?

宽度越宽流量越大,深度越深流速越大,以此来调节支流的流量、流速及流向。大大小小的分水木刻跟明渠组成了庞大的“梯田灌溉系统”,以此维系着巨大海拔落差下的梯田水系运转。

【大乡】专注科普三农领域的“冷知识”、“趣知识”,和您一起回味乡土、乡村、乡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