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案一则:无脉症的证治

 shiping2008 2019-05-08

病案:肖某,女,14岁,学生。既往史:胃病史;l3岁月经初潮,经行腹痛;右眼远视散光;肋软骨炎;素体虚弱。现病史:近2年来手足发凉多汗,畏寒喜暖,头昏头痛。于1977年3月经某医院检查:左上肢皮温低,左桡动脉弱,心电图,抗“O”、血沉、肝功、尿常规均正常。初步诊断:动脉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经服谷维索、维生素B、维生素B6、脉管2号,不见好转,遂来就诊。

1977年82日初诊,症见:形寒怕冷,手足潮汗,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食少纳差,心悸气短,四肢乏力,左上肢麻,时有酸痛,面色淡白,舌质淡红而润,右脉沉细弱无力,左侧脉搏触不到,重按轻取均不易见,无脉。右侧血压11278mmHg,左侧血压模糊不清,左右桡动脉血流图检查报告:左侧障碍,右侧大致正常。分析:素体虚弱,阳气不足,不能温煦经络、通达四末则形寒怕冷,手足发凉;心气虚,血脉动力不足,无力鼓动营血,心失所养则心悸气短、神疲乏力,脉见细弱,甚则沉伏欲绝;胃气虚则食少纳呆,日久化源不足,营血亏虚,不能充实于脉则脉动无力;营气内虚,正气不固,因而手足多汗。证系阳虚血弱。治当温经益血通脉。采取当归四逆,乌头汤加减。

处方:当归15g、桂枝15g、赤芍20g、甘草1Og、川乌5g、生芪30g、麻黄7.5g、细辛5g、通草5g、故纸5g,鸡血藤25g。

方义:桂枝散表里之寒,温经通脉;细辛、通草宣发阳气;归、芍补血养营;黄芪、麻黄通肌腠之阳气;川乌通痹,其性辛热而善走,通行十二经;故纸峻补下焦之元阳,以逐在里寒浊之邪;甘草助芪益气,兼制川乌之性烈;鸡血藤活血补血,兼通络脉。全方温经通脉,使手足温和,脉可复常。

10月24日二诊,服药20剂,肢凉怕冷好转,症状较前改善,精神尚佳,手足多汗减轻,左上肢麻痛不显,右脉沉缓,搏动较前有力,但左脉微,若有若无,重按不显。仍守前方去麻黄,因其解表力强,加红花15g、川芎10g、丹参20g助化瘀活血之力,疏通脉络。

1978年13日三诊,服药24剂,症状大为好转,左桡动脉略能触到,但显浮微之象,重按不显,左侧血压已测知,为90/58mmHg。食欲渐复,但四肢欠温,手足湿润,心悸气弱。此脉浮微欲绝,阳气虚衰之象,乃心气不足,血行不畅,经脉失养所致。治当养心益血、温经复脉。

处方:党参25g,麦冬25g,五味子1Og,甘草10g,当归l5g,桂枝15g,赤芍25g、川乌5g、黄芪25g、细辛5g、鸡血藤25g、川芎1Og。

1978年213日四诊,服药20剂,形寒好转,肢凉转温,两侧桡动脉搏动显见复常,左脉浮微易见,右脉沉细,血压左侧118/80mmHg,右侧102/78mmHg。舌转红润,诸症平复,恢复正常学习,参加一般劳动。后经随访2年,一切恢复正常,未再反复。

按语无脉症是西医学的诊断,临床较为少见,中医学尚无相应的诊断。切脉是中医凹诊之一,从脉搏的变化可以测知体内阴阳盛衰,气血虚实变化情况。“心主血脉”,《濒湖脉学》曰:“脉乃血脉,气血之先,脉不自行,随气而至”。生脉散与当归四逆汤合用可促进心脏功能,增强脉管的搏动。当归四逆汤是桂枝汤之变法,可温经散寒,活血通脉,治营血内虚之寒证,故以养血活血之当归为主,调和营卫,鼓动阳气,以助生化之力。桂枝为辅,佐以细辛,通达表里上下之经脉;通草开通内外之阴阳,更以枣、草益气和血,一切血虚寒滞证皆可治之;乌头汤是《金匾要略》治历节之方,主治阴寒之邪偏胜,阳气被遏,气血凝滞证;阴寒之邪非麻黄、川乌不能祛,川乌性热善走,通痹力速;甘草之缓牵制二物,既有补气之功,又有解毒之力;更有黄芪益气,攻其邪而扶其正。以上二方用于肢凉脉绝,以鼓动阳气,温经通脉。因其素质虚弱,不能生血以荣心脉,则脉动无力,宜改用生脉散,以增强脉管之搏动,增强五脏功能,脉得气则充,失气则弱。全方益气温阳,养营复脉,故收全功。

    (本文选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查玉明卷》中国中医药2001p95-9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