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连动物都不吃的自然物怎么成了中药?(下)

 华华YHBH0207 2019-05-09

上回我们说到,中药一般被通俗的称为百草,我们想当然的认为中药全是植物,但实际上有一类中药也被称为“血肉有情之品”,它们是什么呢?

其实,这类常常称为“血肉有情之品”的中药就是动物药。当前,中医临床常用的动物药约有200多种,其中列为“细料药”的有几十种。如牛黄、犀角、羚羊角、珍珠、鹿茸、熊胆、琥珀、玳瑁、麝香、猴枣、马宝、蛇胆、海狗肾、蛤蚧、白花蛇、海马、海龙等。动物药往往有着独特的疗效,一般具有毒性低、副作用少、容易被人体吸收等特点。

但是,有些动物粪便也成为了中药,有的还是疗效极佳的名贵中药材。如望月砂(野兔的干燥粪便)、夜明砂(蝙蝠的干燥粪便)、五灵脂(鼯鼠科动物橙足鼯鼠和飞鼠的干燥粪便)、蚕砂(又名蚕矢,家蚕的干燥粪便)、鸡矢白(家鸡粪便上的白色部分)、白丁香(又称为雀苏、青丹,麻雀的粪便)等。只有狗、猪、兔子、屎壳郎等少数动物,喜欢吃屎,人怎么会吃又脏又臭的动物粪便呢?

再以《本草纲目》为例,“人部”所记载的药物虽然“其惨忍邪秽者则略之”,但收录的药物当中,我们今天一听就污秽不堪入耳,令人作呕,更不用说服用的药物仍有头垢、膝头垢、人屎、小儿胎屎,妇人月水、阴毛等。这些所谓的药物,李时珍都明确记载其主治,有的还附有大量的“附方”,说明古代确有用其治病者。这难道也可以说是经验的总结吗?是反复临床实践的结晶吗?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竟然由人屎而人工造出了一味中药——人中黄。其制作方法也有二种:“震亨曰:人中黄,以竹筒入甘草末于内,竹木塞两头,冬月浸粪缸中,立春取出,悬风处阴干,破竹取草,晒干用。汪机曰:用棕皮绵纸上铺黄土,浇粪汁淋土上,滤取清汁,入新瓮内,碗覆定,埋土中一年取出,清若泉水,全无秽气,年久者弥佳。比竹筒渗法更妙。”[1]将人屎经过这么一番别有用心的处理,应该是先有某种理论推测,其后才有这种实践的。否则的话,“人中黄”本来不是一客观存在的物质,何以能谈得上以之治病,有“甚验”、“神效”、“神妙”、“能起死人”、“神验”、“即活”、“数日即愈”等临床实践呢?

矿物药也是中药富有特色的组成部分,利用矿物、岩石治疗疾病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现今临床较常用的矿物药有40余种,矿物药的数量较植物药和动物药为少。但就医疗价值而言,同样是十分重要的。如石膏为清解气分实热之要药,适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等症:眼科用于明日退翳,外科收湿止痒的炉甘石;外用解毒杀虫的硫黄和雄黄;泻热通便、润燥软坚的芒硝:具有散瘀止痛、续筋接骨之功,视为中医伤科要药之一的自然铜;清心镇惊、安神解毒的朱砂等均为中医临床常用药物,且疗效显著。

所谓矿物药,说白了,就是将金属、石头之类的东西作为药物使用。除了鸡,还有那种动物吃石头呢?可见,中药中的矿物药也不能说是源于实践的“用药知识”。而是反过来,先有认识后才有实践。不承认这一点,才是地地道道的唯心主义。

总之,除实践经验外,比类、联想或者说相似律、接触律等互渗感应思维方法,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发现药物功效的最重要途径。也就是说:古人是先从对药物外形、质地、颜色、气味、习性、生长环境等自然特性的观察、体验中,意识到该种药物可能具有某种治疗作用,然后再试用于人体进行验证。如果确实有效,那么就通过口耳相传或文字,被流传、记录下来。并以此为依据,结合从感观认识到的自然特性,应用阴阳五行理论来阐述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产生疗效或毒效的机理。再以此理论作指导,去反复认识药物、用药治病,经过历代医家无数次的反复检验、印证,最后才总结、提高形成“概括性”的原理。

[1]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1196.

《药匣子周刊》专栏作家:张效霞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