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质量管理体系为什么要保持记录?

 blackhappy 2019-05-10

1、中国特色

在ISO9001认证刚刚开始在中国推广时,往往是由买方和政府的采购需要推动的。这让认证活动有了明显的功利性,就如同参加托福考试,获得高分比掌握英语能力更为重要。这又是ISO9001认证在中国的特色之一。

一家企业不想认证,但想通过实施ISO9001作为质量管理的指南是否可以,当然可以。但大部分国内企业不会这么做的,认证一方面应对客户的要求,另一方面可以作为企业宣传,让社会看看我们的企业已经获得了国际管理体系标准的认证。这应该是ISO9001认证在中国的第二个特色。由于前两个特色的原因,文件与记录就成为质量管理体系是否符合标准要求的重要依据,这是第三个特色。

功利性的认证目的,使得企业在质量管理体系策划时,就忽视了这套体系需要所有人的参与与融入,即“写我所做”和“做我所写”。但前一个我与后一个我往往是毫不相干的人。

天下文章一大抄的管理程序与作业指导书,虽然达到了认证的取巧,但对企业的管理没有太大的帮助。反而随着认证活动的持续进行,让管理体系成为了管理效率的负担。

2、不一样的“我”

质量管理体系为什么要保持记录?

ISO9001:2000版 《八项管理原则》

质量管理体系为什么要保持记录?

ISO9001:2015版《七项管理原则》

由于企业当初没能按照“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等八项管理原则(ISO9001:2015改为七个管理原则)进行质量管理体系策划,因此两层皮现象非常明显(实际活动与作业要求不符)。 究其原因是负责体系的人,与执行体系的人都不太清楚质量管理体系真正的目的,反而应对审核,通过认证则成为推进管理体系的唯一目的。因而在内审与外审中关注记录,则是这一特色的主要推手。我去过许多企业,质量人员对生产人员有一种天然的不信任。其根本原因就是“写我所做”是由质量人员完成,“做我所写”则是生产人员完成。两个动作本来应该都是生产人员(在其他业务部门是业务部门所写)完成,但恰恰第一个动作是由质量人员包办,为第二个动作的两层皮埋下了伏笔。谁最了解生产?谁最了解供应商?谁最了解仓储?一定是天天干这个活的人。

3、简化管理的能力

看一个企业的持续改进能力,就是看它简化管理的能力。即以前有两张记录,现在改为一张。以前有十个记录数字,现在改为5个。当你能够用一张纸就能管理住风险时,二张纸就是降低了效率,对后期验证也会造成麻烦。记得有一年去一家大型食品企业审核。在马上开首次会议时,两位小伙子抬着一个非常沉重的大纸箱走进会场。

质量管理体系为什么要保持记录?

我当着所有管理层和大部分中层经理问:“ 箱子里是什么?”

其中一位回答:“质量记录”。

我接着问:“这些记录你们会看吗?”

小伙子答道:“平时没有时间看”。

我问他们:“如果你们都不看,为什么要让我看?”

在我的概念中,记录是验证过程可靠性的,即过程能力。按照SPC原理,过程能力会随着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设备与人、产品的磨合,以及对发生过的问题进行持续改进,过程能力会逐步趋于稳定。就如同一位新的司机,刚刚上路时会异常紧张,双手离不开方向盘,可能连听车载收音机都不敢。但随着对车速、车距判断的日渐成熟,一只手离开方向盘去做其他的事情,并不会感觉到紧张。

记录的设计是能够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而记录的分析则是提高改进问题的能力,其结果则是简化了管理,并保证产品品质在标准范围内得到控制。

4、两层皮的问题

如何发现两层皮的问题?就是能够分析出记录与改进关系不大,即记录没有被用来验证过程能力。当产品质量中最重要的利益相关方,生产不能感到记录能够帮助他们提高效率时,他们就会采取自己的方法,即使被罚款有时候也很难阻止操作人员的违规现象。

还是前面提到的那个客户,我在首次会议之后要求客户与我在工厂里走一圈。然后回到办公室,提出看一看过去一个月的虫害记录。

对其中一个灭蝇灯的记录我提出质疑,在现场明明已经坏了一个月,但为什么过去2周的记录却非常完整?

客户非常诚恳地告诉我:“许多记录都是在您来审核之前补的。平时记录不完整。” 为什么我不会看客户提供的记录,而是在现场走一圈之后,再看相应的记录?这也是一种验证。因为现场活动的真实性是很难掩盖的,而记录除了记录人自己,谁都不知道上面的信息是否真实。

那如何确认记录信息的真实性?当记录作为验证能力的重要输入时,数字本身就开始有了生命,它们会呈某些规律进行变化。而作假数字是没有生命的,当你收集到一定量的数据后,它们会暴露出来。因为一个假数据需要10个假数据进行掩盖,而这样的成本远远高于填写真实的数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