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末期的御医最后都去哪里了,中医技术都流传下来了吗?

 半梦书斋 2019-05-10

感谢邀请!读故事,解真相;大家好~我是Gurunding-古兰丁;

您所称的御医我想是不是指的是“太医”?想要了解清朝末期的御医去哪里了,我认为需要先了解一下太医这个职业。

太医,在古时泛指给人看病的医生,后来专指为封建社会时皇家及官员们服务的医生。

据史料记载在秦代时皇家就有太医令这一职位;明确具有官方背景的官职是在汉代;唐、宋时期开始在太常寺设立太医署或太医局;到金朝改为太医院仍旧隶属于太常寺;元代时太医院开始成为独立的机构,专门负责医疗和制作药物(定制,专门给皇家使用的);到了明朝太医院各相关东西已经开始完善有了各个分科,例如现如今的内科、外科、烧伤科等等;

清代太医院首设于顺治元年(1644年),架构基本延续了明朝时期的太医院,做为一个独立的中央医疗机构,太医院的太医们首先是为皇家及各个官员们看病、制药服务的。

所以,我认为清代太医的来源有两个方面:

一、家族类传承

这类太医基本都是世代相传,家事医学渊博,特别是一些太医的祖祖辈辈具是太医,往前不追溯至少满清入关后原来明朝时的太医转入清太医院的应该不少

这类太医有个优势,那就是历史经验丰富,手法老道,医学渊博。为什么?你想啊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各项疑难杂症的问答、解决办法肯定都有流传下来,不论是手稿也罢、口口相传也罢,这都是经验,这些经验那是浩瀚无边犹如医药大辞典;他们家族把自己的一身都奉献给了太医院,太医院就犹如他们的家,家传万代子嗣绵延。

二、余外请来的名医

正所谓高手出于民间,这类太医未必是家族世代从医,也许是半路出家、也许是某个药堂的坐堂先生,他们有些可能手中有医药秘方,有些可能是杏林圣手,但是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实战经验丰富,能够对症下药,敢下药,敢尝试。

这些人为什么愿意到太医院就职呢?其一、医学浩瀚,修一辈子的都修不完,为了增长见识,丰富阅历,太医院是最好的进修之所,那时的太医院犹如现在的首都医科大学也是那时唯一的一所大学,里面有着数不尽的医学宝藏(手稿、藏书、历代药方等等),这些都是从事医生工作者一辈子梦寐以求的东西;其二、为名为利,做为医生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他们也需要生活,也需要培养后代、弟子,也希望自己的医学成就能够延续,名扬万代,太医院就是一个很好的发展舞台。

那么,我们回到问题的本身,清末这些太医都去哪了

很简单,他们之中有些人或回家乡或在京城,开医馆行医济世的有之、卖药材做药剂经商的有之、回家养老没落的有之,不一而同。

当然有些人本身的家族就从事医馆药堂,例如《大宅门》中白家老号的原型——北京同仁堂。我们就拿它来做个例子回答另一个问题:中医技术都流传下来了吗?

这个问题的“都”字其实可以去掉,因为中医这门学问博大精深,这个“都”字蕴含的含义实在太大,我们不知道完全的中医技术都有些什么,就如华佗的医术我们现在也只能在一些古籍中找到支言片语,所以流传下来到如今的医术有是肯定的,但是“都”么那就未必了。

以上是其一,其二,中医技术是否有流传下来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例如上面提到的北京同仁堂,有许多药剂我们大家都知道,那就是乌鸡白凤丸、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

只这一家就有许多医术传承下来,更不用说一直以来中医四宝“望、闻、问、切”了,所以现如今还是有很多的药单、药方、整疗技术等等中医技术流传下来,更不提一些土方、秘方等,只不过现今这些医术再也不是家族传承,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国家赋予了它们新的生命,或提升或改进,在新时代下焕发出别样风采。

说句题外话,中医做为中华大地丰富多彩的文化中一个独特的发展体系,为人类的医学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不能说现今中医不如西医我们就要去摈弃中医,我认为西医和中医一样重要,它们都是人类发展历史上不可或缺的瑰宝。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希望大家喜欢~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