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小学导师制的实施

 踏遍青山醉6872 2019-05-10

中小学导师制的实施

 冰河 

 

2003年,上海建平中学校长冯恩洪先生、业务校长唐一鸣先生在泰州中加双语学校(民办)中学部和小学部同时推行导师制,本文根据自己做导师的做法、体会、思考、感悟和研究,行诸文字,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导师制源于19世纪的牛津大学研究生部,后下沿至本科生。西学东渐,20世纪末在我国个别中小学校渐有实行,并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形成一种 “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新的教育模式。因当时学校是小班化教学(每班不超过30人),很便于导师制的实施。

这一育人模式的特点,一是所有教师都要参与到育人工作中,二是所有学生都要接受相应的导师指导,三是育人贯穿教育的始终。这就改变了过去教师主要是教书,只关心学生的文化成绩,教育学生主要是班主任、政教处的责任的做法。转变为教师不仅教书,更要育人,不仅关注学生文化成绩,更关注学生精神生活等全面发展,真正实现课内与课外结合、家庭与学校联合、教书与育人并举的育人新模式,收到“教师学生并提高,家庭学校俱受益”的良好效果,以期达到教育质量最优化、教育效果最大化。

一、      导师的选择和培训

这里的“选择”不是选择哪些教师可以做导师,而是选择哪位教师可以做哪些学生的导师,比如学生优势学科或劣势学科与 相应老师的匹配,单亲家庭、贫困生、学困生、问题生①等与相关老师的搭配问题等。一般来说,可以先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内心倾向于哪位导师,在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适当调剂,因为学生只有“亲其师”才更能“信其道”。

      关于导师的培训,就是学校要在大方向上指明导师“为什么导、导什么、怎么导”的问题。

    首先要讲明设置导师制的目的、意义、范围、方法、奖惩等。因为一线教师工作紧、任务重,导师制实际上是延长了教师的工作时间、加重了工作负担,那就要让他们了解并理解,打消他们的顾虑,取得他们的支持,让他们愿做、爱做、主动去做,这是导师制成功的前提。

其次明确导师工作的范围,即“导什么”。导师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者,所“导”涉及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导师是学生思想上的引导者。“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导师要“以德树德,以志励志”做学生的楷模,逐渐提高学生的遵规守纪(遵纪守法)意识,培养他们自尊、自爱、自主、自律、自立、自强意识,形成良好品德,做一个积极、健康、上进的优秀学生。

导师是学生学业上的指导者。导师要先对所“导”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有个基本的了解,然后视具体情况逐步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指导学习方法,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逐步提高其学习能力,促进其优质、高效地完成本阶段学业,顺利、如愿地进入更高一级学段的学习。

导师是学生生活上的启导者。导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指导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难题,如小到日常生活的困难,大到经济难题、感情纠葛甚至单亲家庭缺失的爱等都应尽力给予启发引导,帮助他们端正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学会生活,提高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导师是学生心理上的辅导者。当所导学生遇到心理困惑或挫折时,导师要给以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尤其是中学生,他们视野开阔,精力旺盛,生活优裕,情感丰富,面对缤纷的大千世界和高度发达的时讯网络时代,容易受到这样那样的引诱、困扰或误导,甚至误入歧途。导师要未雨绸缪或及时发现,引导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战胜困难挫折,激发起学生自尊、自爱、自强的愿望。

二、      导师工作的开展

      导师工作是一项耐心、细致的工作,它要求导师在工作中专心、细心、耐心、精心、爱心“五心”并举,既要会做慈母,还要敢做严父。

 1、   学生分配。一般来说每名导师所带学生以35名为宜,若太多,导师可能忙不过来,或是虽“导”却似蜻蜓点水,难以深入、细致、扎实地投入工作;若太少,班级学生又分配不完。学生分配时还要注意优秀生、学困生、问题生的搭配等问题。

2、情况了解。导师首先要通过谈话、问卷、电话等手段对自己所导学生的基本情况(如家庭、学习、兴趣、爱好等)做初步了解,随着工作的深入逐渐加深了解。导师对学生了解越全面、透彻,工作越好开展,指导才更能对症下药。(见附表《学生成长档案》之一)

3、定期交流。交流应该是多方面的——第一,导师每周至少与所“导”学生交流一次,了解各方面情况。当然,也可以是学生主动找导师交流、沟通,但无论哪种方式都要求有文字记载,特别是学困生和问题生,最好还要有方案设计。第二,导师每周要与班主任、课任教师沟通一次,了解所带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行为习惯等,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第三,每月至少与学生家长交流一次,尤其是走读生,更要做到家校沟通,互通信息,防患未然。(2004年学校每月补贴导师30元家校通话费) 第四,每学期至少家访一次。这点可视学校具体情况而对时间、次数做适当调整。(见附表《学生成长档案》之二)

4、追踪辅导。每名导师所“导”学生一般是13年,因此,每位导师要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跟踪记录学生成长、发展的轨迹,以便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形成教育成果(如案例分析、论文等)。

当然,以上仅是学校基本的要求,而学生是变化的,事情是发展的,导师可根据具体情况机动、灵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三、   学校层面上要建章立制,确保导师制的实施,切实提高实施效果

1、           建立导师会诊制度。

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班主任牵头,每两周举行一次(也可以视情况随时进行,因为单位小,导师相对集中,灵活方便),针对某个(或几个)学生或针对某个(几个)问题或现象,尤其是问题生或棘手问题,各自提出问题,汇集集体智慧,共同诊断,献计献策,制定下一阶段教育计划,共谋发展,共同提高。

2、           建立个案分析制定

以学部或年级为单位组织,每月组织一次个案分析会。导师针对自己所导学生一个月的发展变化(可以是一个成功或失败的案例,也可以是一次成功或失败的谈话)进行综合描述,给大家提供借鉴,既是为发现情况、增强导师责任感,也是为其他导师汲取经验教训、取长补短提供一个平台。

3、           建立导师交流制度

以级部为单位组织,不定期(每学期可组织12次)举办座谈会(联谊会、分析会、交流会)组织导师交流,最好是非正式的自由交流,允许导师畅谈自己的做法、看法、体会或者意见、建议等等,畅所欲言,无拘无束,迸发智慧的火花,这类似于剑桥大学的“下午茶”制度。

4、          建立导师论文和个案分析评选制度

每学期每位导师必须至少提交一篇论文或个案分析参加评选,对评为优等的除给予物质奖励外,还要在评职晋级中给予适当加分并向报刊推荐发表。

5、          建立监督奖惩制度

因为导师大都是一线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尤其是高中,应试教育制度下升学压力沉重的压在老师头上,如果学校疏于管理,导师常常只关心学习,而对其他方面则不管或少管,使得导师制度流于形式。因此,学期中要对导师制实施情况进行抽查,期末还要由校级导师考评委员会对导师进行综合考评。

考评方式:一看学生成长档案记录,二是向学生和学生家长发放问卷调查表了解导师工作情况,三看学生综合素质表现,四看导师的工作计划、总结,五看导师的个案分析、论文发表或获奖情况。对以上方面分项考评打分综合评出一、二、三等奖或优、中、差等级。对考评结果可以设置相应的奖金,可以与本年度的评优挂钩,也可以与老师薪资结合(如评为优等的可上浮一级工资等),还可以与评职晋级挂钩等等。当然,对工作不力、不作为甚至造成不良影响的导师也要给予相应的处罚。

此外,如果学校条件允许,最好专辟出几间“师生谈心室”(或曰师生交流室、师生工作室、师生话吧等),这样更便于师生平等互动、加强沟通,尤其是学生,才更能敞开心扉畅谈。如果在办公室,往往因其他教师的在场使得学生有所顾忌而影响谈心效果。

                         (未完待续。附录转下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