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鸦鹊岭与宜昌丝竹(11)

 宜昌石头书屋 2019-05-11


鸦鹊岭位于交通要道口,所以自古繁华,因为物产丰富,所以有钱人较多,从史料上得知,清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开始,在鸦鹊岭镇以及一些经济较发达的乡村,民间办起了大大小小的一些轿行,除了招收轿夫,充当脚力,还广招徒弟,培养专业执事(主持人)和乐人(乐师),为当地百姓的婚丧嫁娶、祝寿乔迁、开业庆典等红白喜事和逢年过节的各种民俗活动服务,相继出现了“张李廖刘”四大乐师等一批有名的丝竹艺人。宜昌丝竹由此历经七代乐人传承至今已有200余年。

宜昌丝竹之所以能在鸦鹊岭一带发扬光大、传存至今,关键的一点就是鸦鹊岭及其毗邻地区自古就是鱼米之乡,较之其他地区收成好一些、收入多一些,农民也富裕一些,因为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加上鸦鹊岭人本来就不是守财奴,吝啬鬼,但凡敬神拜佛、民间祭祀、大型村落活动也都舍得花钱;再加上富裕起来的当地农民也喜欢讲排场、要面子,还有亲戚之间、邻里之间的互相攀比,丝竹的生意不错。

再加上清末民初兴起的轿行走乡穿村,为宜昌丝竹的传承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同时,农家的事多,举办婚礼、小孩满月、老人祝寿、盖房子、升学、乔迁、开业和社会庆典等各种活动都要请丝竹艺人表演助兴、迎来送往;而从春节、元宵开始,中国的传统节日太多,清明、端午、七月半的鬼节、七月七的七夕节,中秋过了还有重阳节。为了欢度佳节,吹打乐要请,所有场合都会有丝竹乐师到场进行演奏,而那些乐师可以根据不同场景,不同活动、不同心态,或单奏管弦与唢呐,或丝竹鼓乐齐鸣,以烘托气氛、热闹助兴。

宜昌丝竹多在厅堂中或者大堂之外的稻场(屋前大门外的一块空地)上演奏,故具有“柔(合奏音响柔润)、细(演奏风格精致细腻)、轻(乐曲侧重于表现轻快、愉悦的情趣)”的音乐特征,将古典的戏曲曲牌通过融进本地民歌和其他音乐元素,进而演化成单曲牌体即丝竹器乐曲,最终进化成联曲牌体,最多最广泛的曲牌运用形式是:“六字二流”——“六字乙流(堂词)”——“丝竹曲牌”——“上字二流”——“上字乙流”(堂词)——“丝竹曲牌”——“六字二流”,如此这般周而复始。

鸦鹊岭的地名就很文雅,比如海云、黄金堂、云台、五龙、金和、龙潭、新场、长湖、长寿、牧童、白河、三合等都很有韵味,所以,诞生在鸦鹊岭的宜昌丝竹的曲牌名称自然就很有文艺范,有的甚至就是古代词牌,如《满江红》、《水龙吟》、《后庭花》等,都可以从宋词中找到痕迹。宜昌丝竹宫廷的韵味浓厚,尤以经典曲目《南正宫》和《粉荷莲》最为典型;

宜昌丝竹的联曲体(套曲)形式一种是直接转调,也叫“一调变七调”,主要有《小开门》、《水露依》、《北平》等,另一种则是按照一定的音程规律用一个曲子最后的音符作为下一个曲子开头的音符,派生出另一首曲子,类似汉语里的修辞手法“联珠”,又叫“一曲生五曲”,比如《大红袍》、《细乐五碟》、《双狮滚球》、《万年欢》等。

宜昌丝竹采用工尺谱记谱,由右而左直行书写;在工尺谱中,音的高低是用“四合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等汉字及其变体来进行标记。宜昌丝竹的演奏速度由慢到快分一流板、二流板、三流板,节奏分别为每分钟约64—68、98—120、120—180拍。节拍有2/4拍、4/4拍,另外还有散板;宜昌丝竹有上字调、六字调、正宫调、乙字调、凡字调、小工调、尺字调七个调,简称“上六正乙凡小尺”。

宜昌丝竹作为一种古老而独具风格的民间音乐,深受当地民众欢迎,久而久之,就成了当地民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因其曲调优美、流畅、细腻、委婉,加之打击乐器有规律地轻敲细打,给人一种典雅和沉静的感觉。央视七频道的《乡土》栏目组就曾经慕名而来,饶有兴趣地观看了宜昌丝竹《小桃红》等代表性曲目的演奏,并进行了录制,这也是一种认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