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个经典窟,你去了敦煌也看不到丨川观敦煌100讲(50)

 般若波罗蜜多8 2019-05-12

这个经典窟,你去了敦煌也看不到丨川观敦煌100讲(50)

·第伍拾讲·

别人看不到的285窟 你能看到

敦煌文化之所以举世闻名,就在于它的壁画、彩塑以及藏经洞出土的文献完美体现了各种文化的交流和碰撞。

莫高窟有一个非常经典的285窟,就能够直观地看到这些文化特征。只是,285窟以前是特窟,并不针对所有公众开放。如今正在维修,更是完全关闭。不过此次大展,观众却可以在1:1复制的285窟见到它的风采。

这个经典窟,你去了敦煌也看不到丨川观敦煌100讲(50)

285窟

285窟在敦煌研究学者眼中最为珍贵有几个原因。一是它是莫高窟开凿中最早有明确纪年的洞窟;其次,这个洞窟的开凿性质既是禅修窟又是礼佛窟。绘画内容不仅体现了早期的禅修思想内容,也绘制了弘扬佛教的其它体裁内容,如佛教故事画等。另外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它的内容和风格,完全是中西文化结合的体现。

这个经典窟,你去了敦煌也看不到丨川观敦煌100讲(50)

西壁北侧上方-月天、七曜

我们在进窟的右手方,也就是洞窟北壁上可以看到,这些出资开凿洞窟的供养人,在开凿时的发愿文上,留下了“大代大魏大统年岁次午八月是旬造”,“大代大魏大统五年五月二十一日造迄”(公元538、539)这样明确的纪年,这是敦煌石窟中最早有确切开凿年代的洞窟,而这种有明确纪年的洞窟,在敦煌也是不多见的。

这个经典窟,你去了敦煌也看不到丨川观敦煌100讲(50)

285窟顶部绘画

再看洞窟的禅修体现:窟顶四周环绕的全是禅修的画面,禅修僧人坐在草庐之中,周围是起伏的山峦和绿树。洞窟下面,也可看到南北两侧各有4个只能容纳一人的小禅室。当年,这些佛主的信徒,便是在这里坐禅修行悟道。285窟的原窟,其实中间也有禅台,所以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觉到当年坐禅修行之风。

当然,285窟最精彩的,就是洞窟四壁的这些壁画。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神话中诸神的形象,也能看到印度教中的神的形象。此外,它们的绘画风格也有很大不同。

这个经典窟,你去了敦煌也看不到丨川观敦煌100讲(50)

西壁南侧上方日天诸星

这个经典窟,你去了敦煌也看不到丨川观敦煌100讲(50)

西壁北侧上方-月天、七曜

大家看洞窟的西壁,可以看到日天、月天、诸星辰、摩醯首罗天、毗瑟纽天、鸠摩罗天、毗那夜迦天及供养菩萨等,这些都是印度教中的形象。在西壁左右两侧的下部,我们还可以看到莫高窟保存下来的最早的四大天王的形象。其实在印度文化中,天王也是以护法形象出现的。

这个经典窟,你去了敦煌也看不到丨川观敦煌100讲(50)

莫高窟最早的四大天王像

西壁也画有飞天。大家知道飞天是敦煌壁画中出现很多的一个形象。不过大家看这个飞天,虽然身体已经很修长了,但身体修然是V字型,飘带看上去还是比较粗。而中原风格的飞天形象,人物更清瘦,服饰更写意。所以同样的飞天伎乐,两种文化下体现出来的风格也是不一样的。

这个经典窟,你去了敦煌也看不到丨川观敦煌100讲(50)

285印度风的飞天

大家可以看看北壁说法图中的人物形象,就能看到南北朝时期流行的秀骨清像风。史料记载:为了保持清瘦体形,他们要吃一种拉肚子的药,而且会让皮肤有刺痛感,而穿宽松的衣服,能够减轻这种痛楚。

在西壁看到印度教中的诸神,我们抬头看窟顶,可以看到四披绘上了中国传统神话诸神与佛教护法神的形象。藻井的四角,装饰有摩尼宝珠。相传宝珠异常珍贵,得到它就能得到一切。摩尼宝珠两侧,画了伏羲、女娲,人面龙身。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伏羲、女娲不仅是创造神,而且是中国的日、月神。大家还可以看到开明神兽,这是《山海经》里有明确记载的,相传它长得特别怪异,人头蛇身兽足,大家可以看到它的脑袋数量很多,据说可以有9头、11头、甚至13头。

这个经典窟,你去了敦煌也看不到丨川观敦煌100讲(50)

285伏羲女娲形象

窟顶上,大家还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里上古十大魔神之一的飞廉:它身体长得像鹿,然而又长着羽翼。此外,285窟藻井的四披上,还画了雷公、雨师等形象。雷公是兽头、兽足、人身,拿着鼓在敲打;雨师则是口喷云雾。如果雷公发怒,还会击出连环鼓……这些古代的画师凭借高超的技艺和想像力,把传统文化生动、直观地表现了出来。

大家也许会奇怪,为何开凿285窟的人,会在一个洞窟里西域菩萨和中原的菩萨,让印度的诸天与中国的神怪共聚一窟呢?这就必须要提到敦煌在丝绸之路上的独特位置。

当年,西方神灵以佛教为媒介传入敦煌,在285窟开凿之前,已经有不少洞窟开凿。但专家根据藏经洞文献考证,主持开凿285窟的应该是北魏宗室东阳王元荣统治敦煌的时期。因此,他自然会在洞窟中引入中原文化的特点。于是,如今的我们便有幸看到了285窟这座多元性的万神殿所体现出来的西域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与演变。

这个经典窟,你去了敦煌也看不到丨川观敦煌100讲(50)

张彦玲

敦煌特约讲解员

川报观察客户端记者:吴晓铃

编辑:张立峰

这个经典窟,你去了敦煌也看不到丨川观敦煌100讲(5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