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念摄影——贝歇夫妇的类型学摄影

 百合仔 2019-05-13
摄影,从一点点感悟开始!

希拉·贝歇1934年生于柏林,

1959年开始与伯恩·贝歇共同创作,

拍摄德国大工业时代所遗留下来的

水塔、高炉等工业设施,

并将这些照片按类型学组合,

成为工业构成摄影领域的先驱。

贝歇夫妇

伯恩·贝歇和希拉·贝歇夫妇二人,

是杜塞尔多夫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和精神领袖。

深受贝歇夫妇的影响,

杜塞尔多夫学派强调一种”旁观者的角度,

以及冷静而理性的纪实态度,

这一态度是对桑德摄影理念的传承和发扬。

贝歇夫妇最著名的当然就是他的工业构成摄影,

他们拍摄了大量日渐消逝的工业建筑及工业设施,

根据拍摄主题将不同的功能、结构、特征、

地域、建造时间的工业建筑分类、归组,

将面临消失威胁的工业建筑呈现在人类面前。

关键是利用类型学的方法和矩阵排列的方式进行创作。

他们摄影的最重要的贡献在于

将类型学和摄影融合到一起的新思路,

认为不存在个别物体和因素,

单个的水塔只在水塔系列作品里面才有意义。

类型学是对现实事物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

从中抽取出具有共通的、永恒的内在逻辑,

贝歇夫妇引进这一理论方法,

试图从不断的变化中寻找不变的本质。

不同于分类学,类型学在分类学的基础上

加入了社会和文化的考量,

因此更倾向于社会人文类学科。















作为新客观主义的一种延续,

贝歇夫妇推崇直接摄影的方法,

就是将被摄对象作为画面中唯一的主体,

坚持以一种旁观者的角度,

尽可能真实的再现现实。

他们强调一副画面只能有一个单一的主体,

采取中央正面的角度。

强调在光线最为均衡的阴天拍摄,

以简洁统一的形式,

寻求对于建筑物的客观记录,

有意抹杀时间的概念。

贝歇夫妇作品当然联系着那个时代的景像,

随着80年代德国采矿业

以及众多重工业的失败和转型,

贝歇夫妇的拍摄记录了那些即将逝去的景观。

在这里这些景观被放置在中心,

突出呈现这些面临消亡的建筑本身,

因此这个标榜客观的作品

便具有了一种社会学上的意义。

这一方式也被安东尼奥尼以及杨德昌运用到电影中,

将即将逝去的工业建筑置于中心,

人物处于边缘,来凸显社会状态,

并通过强化和放大建筑来突出人物心理。

Wassertürme in Honfleur, 1970

Becher夫妇的每帧照片,

即使跨越了五十年、

或位于不同国家和地区拍摄、

甚至是每一张照片

和其他成千上百张的照片间互相对照,

所有影像都非常有节制的精准安排。


Framework Houses, 2011

他们作品的最大特色就是:

跳动在个别画面之间的节奏感和重复性,

他们甚至表示作品的目标之一即是

「在不同的形狀與造型之間,產生完美的連結」

Kühltürme, 1973

Water Tower, Manheim, Germany, 1978


Typology Watertowers, 1967–1997

贝歇夫妇摄影作品中建筑景观,

强调“呈现事物本身面貌

远远大于通过影像进行反思,

因此他们的作品首先是展示景观本身。

另一方面,他们的作品是以高度工业化、

城市化的“消费社会”为前提的,

同时也赋予了摄影以批判的角度。

Grain Elevators, 1985


GRAIN ELEVATORS

Winding Tower: Glenrhondda Colliery. Treherbert, South Wales GB, 1966, 2005

Lime Kilns: Meppel, 1968, 2005

Industrial Landscapes: Bethlehem, Pennsylvania, U.S.A., 1986

Water Tower, CARMAUX, FRANCE, 1984, 1992


Water Tower, New York City: Broadway / Broome St.,1979

Quenching Tower: Zeche Osterfeld Oberhausen Ruhr, D 1988, 2004


GRAIN ELEVATORS

Gasometers, 1973–2009



贝歇夫妇摄影作品中建筑景观,强调“呈现事物本身面貌”远远大于通过影像进行反思,因此他们的作品首先是展示景观本身。另一方面,他们的作品是以高度工业化、城市化的“消费社会”为前提的,同时也赋予了摄影以批判的角度。


Bernd和Hilla Becher

完整封存了一个已经亡佚的理想,

启蒙时期已逝的唯物灵魂,

又重新复生它们原本的荣光。


他们理解的艺术性摄影或世界的方式,

充满系列性、表现性、抽象性,

突显了这个人为世界的魅力,

难能可贵的是,在从80年代到现在,

影像几乎已经从胶片完全过度到数字影像,

但是,学派中的艺术家们,

却能几乎完全忽略掉技术上的变化,

或者说,应用于更便利的技术,

将学派的理念继续深化和贯彻,

而不是被技术消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