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博物馆日 | 我们为什么要去博物馆

 街心舞苑 2019-05-16

博物馆是这样一种地方,我们可以于其中发现过去,反思对世界的理解,收获能指引我们走向未来的见识。

中国国家博物馆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诗人艾略特提醒我们:

今昔与往日

也许都存在于未来

我们“对过去的理解应该被当下更改,就像如今也被往昔指引那样”。

在过去50年里,欧美博物馆的参观人数显著增加,这部分要归功于大众旅游的影响。博物馆在数量和规模上都有所扩大,我们对景观、体验以及内容的需求被夸张的新建筑所满足。

1997年,弗兰克·盖里的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打造了一种新的模式,从那时起,它就激发了世界上诸多小城镇的野心。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

但是,规模并不重要。2012年,另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作家奥尔汗·帕穆克在伊斯坦布尔根据其2008年发表的同名小说创立“纯真博物馆”时,他想展示自己对博物馆的理解:它们应该是谦和的、便于人们游览的,最重要的,是完全属于个人的。在帕穆克的博物馆宣言《纯真物品》中,他写道:

“拥有阔门的大型博物馆提倡我们忘记自己的人性,拥抱国家及大众……个体的日常生活更丰富、更有人情味儿,也要有趣得多……博物馆需要更小、更个体,价格更低。这是它们以适应人类的角度讲述历史的唯一方法。”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作家奥尔汗·帕穆克在他的纯真博物馆中

最有收获的博物馆之旅,包括参观者与某一展品之间的交流。

当我站在一个展厅里,面前是公元前5世纪制作的雕塑、500年前绘制的一幅画或当代艺术家的电影装置时,我和原作者之间没有任何阻碍。

我在公共的空间里感受物体的形状和重量、画布上色彩的颤动、画笔的挥舞、或者线条在纸张上的转折。

这些物品是由另一个人制作的,纪录了他或她的对世界的认知或感觉,他或她的信仰,它们蜕变进入我们自己的时代。

正是这种不可能通过网络(尽管谷歌对杰作细节的无限放大确实颇具吸引力)获取的强烈情感,使我们在博物馆中成为人类创造的见证人

观察,有时甚至能手握一件物品的体验,是能引发生理反应的、有触感和空间感的。我们通过另一个创造主体的视角,将自己置于空间和时间之中。

逐渐地,博物馆提供了无数大大小小的对事物真意的领悟。

 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

此外,寻找遥远的小博物馆,就像朝圣一样,可以提升兴趣和增进体验。

小博物馆通常使我们从日常生活节奏中脱离开来,审视我们自己或探索他人的见解。它们需要,也可以负担反思冥想的时间。在一个被商业和商品、时尚和新颖统治的时代,博物馆成为价值坚守的地方。

在集体感或公共空间感越来越稀少的社会,它们提供了体验共享的地方。博物馆可以成为表达观点的平台,可以提供视角,找到文化对社会变革做出反应和贡献的方法。

在21世纪,最好的博物馆可以创造空间进行对话、辩论和思想交流,同时提供指导。像大学一样,它们可以测试假设,但它们还会吸引大众,产生一种在学术机构中少见的信任感和集体感。

在过去的50年里,博物馆引进了课堂和讲台,后来还有大型商店、餐厅、咖啡厅,甚至是“活动空间”。

在接下来的20年里,将会出现对研讨会、辩论、对话和实践的需求。“学习”将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或讲堂,还会通过整座建筑,将我们从殿堂推向平台:这是一个民主的舞台,在其中我们互相学习,从自己的现在和往昔学习。

作者: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馆长尼可拉斯·赛洛塔(Nicholas Serota)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