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露:让黄元御的“中气”理论更有效的方法

 梓金的图书馆 2019-05-16

我发现了一个简单的方法,可以让你在实践中,运用黄元御的“中气”理论时,获得更好、更快捷的疗效。

如果你对这个方法感兴趣,请继续往下阅读。

黄元御的“中气”理论,是整部《四圣心源》的核心内容,多数读过《四圣心源》的人,都觉得它很好。

然而,你在应用黄元御的“中气”理论时,有没有觉得力不从心的时候?

坦白的说,黄元御的“中气”理论确实很好,但是,它的实际应用效果嘛……我不是很满意。

这是怎么回事的哪?因为黄元御的医案没有流传下来,所以,我们无法知道黄元御是如何辩证、加减的,而且,仅仅靠《四圣心源》中提到的80多味中药,远不足于治疗人体的诸多疾病。

不过,你也没必要“伤心”,因为早在100多年前,有一位大医张锡纯,已经帮我们破译了黄元御“中气”理论的密码,并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中气”治法。

那可能是真的吗?继续阅读,你将知道答案。

饮食入胃,必由胃之上口——贲门而入,后经胃中酸液消化,再经胃之下口——幽门而出,化为大、小二便。

所以,若中气充盛,则胃之上口宽展,自能消受水谷;胃中酸液充足,自能消化食物;胃之下口宽展,食物可顺利入肠,不滞留于胃中。

而脾主消磨,故胃之下口是否宽展、胃中酸液是否充足,皆与脾有关;胃主传盛,胃之上口是否宽展、能否容受食物,则与胃有关,胃气无法下行则必定上逆。理论依据如下:

《四圣心源》有文:脾阳左升,则(胃之)下窍能开,胃阴右降,则(胃之)上窍不闭。下窍开,故旧谷善出,上窍开,故新谷善纳,新旧递嬗,出纳无阻,气化循环,所以无病。其上下之开,全在中气。

《医学衷中参西录》有文:胃之所以能化食者,全赖中有酸汁。腹饥思食时,酸汁自然从胃生出。若忧思过度(过思则伤脾,脾伤则不能助胃消食),或恼怒过度,则酸汁之生必少,或分毫全无,胃中积食,即不能消化。

所以,我们治“中气”时,需要注重三点:胃之上口、胃之津液、胃之下口。

如果病人的病症在胃之上口,有呕吐、无法饮食、哕逆等胃气上逆的症状,那么,黄元御的治法是重用半夏降胃气,张锡纯的治法是重用生赭石降胃气,若有痰涎随之上冲,则兼用半夏。

如果病人的病症在胃之下口,有饮食无法下行、消化不良等症状,此多因脾湿,以致于胃中津液缺少,无法消化食物,且胃之下口变窄,食物无法下行所致,黄元御的治法是用茯苓去湿,张锡纯的治法是重用山药,或天冬等汁液浓多的药物,补益胃中之津液,又兼用厚朴,或苏子,或陈皮,或砂仁等破郁行气的药物,开胃之下口,使得胃之下口宽展,食物自能下行,若有痰饮,则兼用茯苓。

事实上,诸多人体病症,胃中津液缺少、胃之下口变窄者居多,是以张锡纯的“中气”治法更为快捷、有效。

你若想详细了解一下张锡纯的“中气”治法,推荐阅读以下文章:

1、张锡纯《论胃病噎膈治法及反胃治法》;

2、张锡纯《治食方》;

3、《四圣心源》噎膈根原。

我在阅读这些文章的时候,偶有心得,故写下了这篇文章,分享给你,希望它对你有所裨益!

P.S.中气者,主中焦之气化,对应人体之脾胃,倘若饮食入胃,经消化后,顺利进入肠道,那么人体的诸多病症,皆不会发作。

P.P.S.因本人学识有限,以上所述,可能有牵强之处,仅供大家参考。

——完——

作者【梓金】:专注于分享学习四圣心源的心得。

梓金的公众号:【四圣心源学习社】,赶紧关注一下吧!

欢迎转载、分享这篇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