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胃法”是运用古代辅助行针手法——“搓法”,一味施行单向捻转,致使肌纤维缠绕针身造成人为滞针的现象,而实施的一种特殊针刺方法。滞针可使行针、出针均感困难,患者也感觉疼痛。因此,滞针现象一直是作为针刺异常情况记载于针灸医籍(包括现今教科书)中的。但是如果利用好了这个“滞针现象”,针刺效果也会令人相当满意。 提胃法在临床实践中可以治疗很多韧带松弛的疾病,如胃下垂、子宫下垂、弹响髋、肩锁关节松弛等,由于最早期是应用于胃下垂的,效果较明显,所以就以提胃法著称,提胃法一般得用较长的毫针,所有又称“长针提胃法”,此法给韧带松弛类疾病带来了新的治疗思路。下面我就以胃下垂为例介绍提胃法。 胃下垂是指胃的位置低于正常(胃角隅或幽门管低于髂嵴连线以下,胃下极位于髂嵴连线下6cm以上),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多发生于身体瘦弱、从事站立工作的瘦高女性(如教师、营业员等)。主要由于胃膈韧带和胃肝韧带无力或腹壁肌肉松弛所致。本病主要因为素体脾胃虚弱或长期饮食失节、劳倦过度等损伤脾胃,脾虚气陷,肌肉不坚,无力托举胃体而成。 【主要穴位】提胃(中脘穴旁开4寸)、升胃(下脘穴旁开4寸),均为双穴;配穴:中脘、气海、百会、胃俞、脾俞、足三里;加减:脘腹痞满、恶心呕吐者加公孙、内关;嗳气、喜叹息者加太冲、期门。 【具体操作】穴位皮肤常规消毒,26~28号5~6寸长的毫针分别从提胃、升胃穴朝肚脐(或脐下)方向斜刺,得气后先用行针辅助手法——搓法,造成人为“滞针”现象,然后双手持针柄向上提拉30~50下(也可以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接电针仪,用断续波中强刺激3~5分钟,以腹肌出现阵发性规律收缩为佳)。间歇5分钟左右再重复进行,反复操作3~5次。最后将针按反方向单向捻转,待针体松动后即可出针。 配穴及加减穴均常规针刺,配穴均用补法,加减穴均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腹部和背部穴针后加灸或加拔火罐、每日1次,两周为1个疗程。 针灸治疗本病有较好疗效,但病程稍长,必须坚持治疗。饮食有节,起居有时,调畅情志,对本病治疗有重要作用。在治疗期间及病愈之后,患者要注意饮食、营养及生活起居,切忌生冷、辛辣等有刺激性和难以消化的食物。饭后需(卧床)休息0.5~1小时,以配合治疗,减少复发,巩固疗效。 胃下垂病变在胃,故取胃脘腹局部的奇穴一一提胃和升胃,再人为产生滞针状态后配合反复提拉,可加大腹肌的紧张度,有利于胃下垂的回升。胃之募穴中院合胃之背俞穴胃俞、下合穴足三里补益胃气;脾俞、气海以健脾益气、补中和胃;百会可升阳提气。脘腹痞满、恶心呕吐者加公孙、内关和降胃气;嗳气、喜叹息者加太冲、期门疏肝理气。 笔者体会:一般胃下垂的病人比较偏瘦,还是应该缓慢进针,避免脏器损伤的。刺入方向的问题,应该熟读解剖学了解韧带的位置走形,与传统针灸不一样的是,可以专门往韧带上刺入,例如肩锁关节半脱位,主穴为巨骨穴,刺入的时候要向前外侧,刺向喙肱韧带,防止刺入胸膜腔内,三寸针就够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