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论虚阳浮越与阴虚阳亢的鉴别 虚阳浮越证与阴虚阳亢证为临床上两较常见而又容易混淆的证型。正确认识两证的病理本质,对临床准确地辨证论治至关重要。 一、阳浮与阳亢的本质差异 ??? 1.虚阳浮越证的本质 ?????? 2.阴虚阳亢证的本质 ??? 有把阴虚阳亢叫作阳气浮越的,如“阴虚阳浮真阴不足,津血亏损而致阳气浮越于上的病理。证见头目眩晕、面色潮红、目赤、咽干、喉痛、牙痛等”。阴液亏损,不能制阳,上面有热,而形成阴亏于下,阳亢于上或火旺于上,出现唇红、颧红、咽干、心烦、头晕头痛、牙痛、咽喉痛、舌红嫩小、脉细数等阴虚阳亢、阴虚火旺的证候。 ??? 阴虚阳亢、火旺是虚火,如同灯中油少,而灯火尚旺,将其称作阳气浮越或阴虚阳浮,并非绝对不可。然而,虚阳浮越、阴虚阳亢,虽都是以虚为主,但前者为阳虚,后者为阴虚,病理本质有别。虽然不少症状都表现为是上部的热症,但一为假、一为真,一曰“浮”、一曰“亢(旺)”,机理并不相同。下部的症状则完全对立,虚阳浮越为肢厥、尿清长、大便稀溏,证属阳虚;阴虚阳亢为手足心热、尿短黄、大便干结,证属阴虚。 二、温潜法 ??? 温潜法,中医治法之一。温潜法虽源于仲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法,但由民国名医祝味菊先生最早提出,且祝味菊先生运用得相当娴熟。他认为虚人而躁甚者,气怯于内、阳浮于上也。其为兴奋,乃虚性之兴奋也。甘凉之剂可令小安,缓和之效也。因其小效而频服之,则气愈怯而阳愈浮矣。此非亢阳之有余,乃阳衰不能自秘也。大凡神经衰弱者,易于疲劳,又易于兴奋,滋阴清火之法,虽有缓解兴奋之效,然其滋柔阴腻之性,足以戕贼元阳,非至善之道也。宜与温潜法。温以壮其怯,潜以平其逆,引火归源,导龙入海,不可因其外形之兴奋而滥与清滋之药也。温,常用附子;潜,常用龙骨、牡蛎、磁石等。 三、临床验案举例 ??? 芍12g,石决明15g,炙甘草6g。不以为然,谓此类药服之多矣,其效平平。余曰: |
|
来自: 先生p6r6h9hsa3 > 《中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