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刀法和笔法有啥书法矛盾,说得清楚吗?

 挑燈看劍r7wtm5 2019-05-18

谢谢邀请。

从书法的角度讲,刀法和笔法包括书法与篆刻两类(篆刻也归类于书法)。其中,篆刻写印稿属于笔法技巧,刻石则属于刀法范围。我想,提问主要是想了解书法中的刀法和笔法的关系或者矛盾。

(赵之谦书法)

实际上刀法和笔法的矛盾,就是碑学和帖学之间的关系。

所谓刀法,是指龟甲、摩崖、碑刻,以及在碑板、金属等质地相对较硬的材料上,用坚硬的“笔(刀、凿)”刻画文字。笔法则是用较软的工具书写,书写的材料从书法历史来看,也是多种多样的,秦以上的书法统称“简帛书法”,书写材料以简帛为主,也以质地较硬的材料作为书写材料。秦以后,逐渐以纸为书写材料。纸发明于西汉,以“霸陵纸”为标志,蔡伦只是对纸的制作工艺进行了改进。

秦汉时期,摩崖石刻和碑刻兴起,留下大量的刻石书法。比如秦朝李斯的《绎山碑》、汉代的《西峡颂》、《石门颂》、《乙瑛碑》、《曹全碑》、《张迁碑》、《鲜于璜碑》,等等。

(西峡颂)

南北朝时期,北魏大兴佛事,碑刻盛行,最为著名的就是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北朝碑刻另辟蹊径,与当时东晋及南朝书法风格分流,史称“北碑南帖”。比较著名的《龙门二十品》,是书法爱好者学习北碑的首选。而稍后的《张猛龙碑》、《张玄墓志》,以及《元氏墓志》、《司马氏墓志》等,逐渐向楷书演化,至隋代文化大融合时期,北碑书法基本上完成向楷书的过渡。《董美人墓志》、《龙藏寺碑》等隋代碑刻中,依然保留了北碑的书法风格。

(龙门二十品·孙秋生造像)

南方书法虽然以帖学为主,但云南曲靖的《爨龙颜碑》、《爨宝子碑》独领南方碑学风骚,与北碑南北呼应,交相辉映。南北朝时期的碑学,也是中国书法的一座丰碑。明末以后,书家引碑入帖,至清中晚期蔚然成风,一直影响到现在。这其中比较典型的代表人物有张瑞图、王铎、倪元璐、黄道周、何绍基、郑燮、赵之谦等。

广义上讲,碑学不特指北碑,也应当包括秦代及两汉的摩崖石刻和墓碑志铭、砖刻等。侠义上讲,就指北碑。而刀法与笔法的关系以及矛盾,也主要体现在北朝碑刻中。两汉之前的石刻虽然也是刀刻斧凿而成,但在临习时很容易体会到笔法情趣,不会因为石刻的痕迹而出现用笔的“火气”,基本上属于“笔法”的技法。北碑就不一样了,入笔讲究方切,出笔也讲究方收,行笔则如行刀,需用力推送方可写出力道。这就是碑刻书法所谓的“化笔为刀”。

(张瑞图书法)

既然是化笔为刀,就涉及到笔法与刀法的相融合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容易把字写得很生硬,缺乏笔墨情趣。本人在书法实践中往往遇到这样的矛盾,临帖而不临碑,字容易浮滑无骨,碑写得过多,则又下笔太猛,尤其影响草书的飘逸和灵动。还遇到一些书法朋友从北碑入手,写到一两年后,学帖比较困难,书法路数难以拓宽。其实,这类矛盾是“化笔为刀”,以笔法表现刀法的基本技法掌握得不太好所造成的。

解决这类矛盾的做法,应当首先得有个取舍,也就是说要搞清楚以帖学为主,还是以碑学为主。假若以碑学为主,就直接从北碑中学习,按照方起方收、方行方折的用笔方法,行笔过程中讲究推送力道,写出斩钉截铁的气势出来。同时,也要借鉴帖学的用笔,从东晋行书中吸取营养,不要把字写得太死板。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沿着北碑的发展脉络,写一写接近楷书的碑刻,比如《张黑女墓志》等。以这样的练习方式,解决用“刀”中出现的尖、薄、片的病笔,防止把字写得太死板而失去书法的情趣。

若以帖学为主,则需先以晋法为主,把帖学的笔法练到手,打下厚实的帖学基础。那么,在学习北碑的时候,就以晋法行笔,不刻意作方,行笔稍加流畅,用腕放松而加强指力。这方面,可以学习张瑞图、何绍基、赵之谦的用笔方法,把魏碑刀法融入帖学,增加字的骨力和厚度,又不影响行草书飘逸洒脱的灵动之美。

(张迁碑)

总而言之,北碑和南帖是中国书法史上两颗璀璨的明珠,二者之间虽然风格迥异,但也存在一定的传承关系,北碑并非是毫无根源的凭空出现,而是经历了两汉书法的演化。三国时期的《天发神谶碑》就把笔画写得很刚劲,很有点“刀法”的味道。汉隶之中,也不乏方刚的笔法,比如《张迁碑》、《鲜于璜碑》等。正因为如此,刀法和笔法也是相通的,并不存在绝对的矛盾。碑刻的“刀法”首先是笔法,刻碑得先写字,只是用笔时的技法稍有区别而已。只要基础扎实,多加实践,多参与书法交流,就能体悟到北碑与南帖之间的内在联系,解决刀法和笔法之间的矛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