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制度设计丨三个和尚是怎么被管理折腾死的?

 大漠孤烟直xcs 2019-05-19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和尚。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管理制度的那些误

当总寺的方丈大人得知山上穷的连水都吃不上之后,就派来了一名主持和一名书记,共同负责解决这一问题。

主持上任后,发现问题的关键是管理不到位,于是就招聘一些和尚成立了寺庙管理部来制定分工流程。为了更好地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寺庙选派唐僧等领导干部出国学习取经;此外,他们还专门花钱请了天主教堂、基督教会的神父传授MBA。

外国的神父待了不久就走了,丢下两个宝贝:BPR和ERP。

书记也没闲着,他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人才没有充分利用,寺庙文化没有建设好,于是就成立了人力资源部和寺庙工会等等,并认认真真地走起了竞聘上岗和定岗定编的过场。

几天后成效出来了,三个和尚开始拼命地挑水了,可问题是怎么挑也不够喝。不仅如此,小和尚都忙着挑水、寺庙里没人念经了,日子一长,来烧香的客人越来越少,香火钱也变得拮据起来。

为了解决收入问题,寺庙管理部、人力资源部等连续召开了几天的会,最后决定:成立专门的挑水部负责后勤和专门的烧香部负责市场前台。

同时,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寺庙提拔了十几名和尚分别担任副主持、主持助理,并在每个部门任命了部门小主持、副小主持、小主持助理。

老问题得到缓解,新的问题接踵而至

前台负责念经的和尚总抱怨口渴水不够喝,后台挑水的和尚也抱怨人手不足、水的需求量太大而且没个准儿、不好伺候。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矛盾,经开会研究决定,成立一个新的部门:喝水响应部!专门负责协调前后台矛盾。

为了便于沟通、协调,每个部门都设立了对口的联系和尚。协调虽然有了,但效果却不理想,仔细一研究,原来是由于水的需求量不准、水井数量不足等原因造成的。

于是各部门又召开了几次会,决定加强前台念经和尚对饮用水的预测和念经和尚对挑水和尚满意度的测评等,让前后台签署协议、相互打分,健全考核机制。

为了便于打分考核,寺院特意购买了几个计算机系统,包括挑水统计系统、烧香统计系统、普通香客捐款分析系统、大香客捐款分析系统等等,同时成立香火钱管理部、香火钱出账部、打井策略研究部、打井建设部、打井维护部等等。

由于各个系统出来的数总不准确、都不一致,于是又成立了技术开发中心,负责各个系统的维护、二次开发。

由于部门太多、办公场地不足,寺院专门成立了综合部来解决这一问题,最后决定把寺院整个变成办公区,香客烧香只许在山门外烧。

部门多,当官的多,文件和开会自然就多,为了减少文山会海,综合办牵头召开了N次关于减少开会的会,并下达了“关于减少文件的文件”。

同时,为了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寺院还成立了精简机构办公室、机构改革研究部等部门。

一切似乎都合情合理,但香火钱和喝水的问题还是迟迟不能解决。问题在哪呢?

有的和尚提出来每月应该开一次分析会,于是经营分析部就应运而生了。

分析需要很多数据和报表,可系统总是做不到,于是每个部门都指派了一些和尚手工统计、填写报表、给系统打工。

寺院空前地热闹起来,有的和尚在拼命挑水、有的和尚在拼命念经、有的和尚在拼命协调、有的和尚在拼命分析……忙来忙去,水还是不够喝、香火钱还是不够用。

忙了一圈之后,依然没有改善

什么原因呢?这个和尚说流程不顺、那个和尚说任务分解不合理,这个和尚说部门职责不清、那个和尚说考核力度不够。

只有三个人最清楚问题之关键所在,那三个人就是最早的那三个和尚。说来说去,就是闲人太多了!

他们说:“整天瞎分析什么玩意?什么流程问题、职责问题、界面问题、考核问题,明明就是机构臃肿问题!早知今日,还不如当初咱们仨自觉自律一点算了!如今倒好,招来了这么一大帮庸人,一个个不干正经事还天天添乱!”

三个人忍无可忍,斗胆向上汇报,要求增加挑水的人手,越过数个层级之后,主持和书记总算收到了这个请求。

经过各个部门季度会议的总结和分析,经过了数次激烈的探讨,总算可以从其他部门抽调过来一些和尚进行支援,但这些跨部门过来的和尚根本挑不动水!还对挑水的这几个和尚指手画脚,挑水的和尚再次请求,自己担任挑水的和尚团队负责人。总司组织部评估之后认为,三个和尚专业有余,管理能力不足,一番鼓励和劝解之后维持现状。

又过了一年,寺院黄了,大部分和尚都死了:人们在水井边发现了几具尸体,是累死的;在寺院里发现了几千具尸体,是渴死的。

还有少数的几个和尚没有渴死,他们跳槽到了其他寺院,他们是“高层和尚”,并且带去了“先进管理经验”。

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

这就是很多企业倒闭的原因:总部越来越大,基层越来越忙碌,成本越来越高,客户越来越不满。

这也是中国传统企业的特色,要是论单个的,大家都是明白人,都聪明又伶俐。一旦组合在一块,就大眼瞪小眼,变的极其复杂。你算计我,我算计他,他算计你,结果这些聪明才智都互相抵消了!

所以,一群聪明人加在一起变成了一堆二傻子。

你不倒谁倒

上述故事虽然荒诞,我们可以一眼看出问题。但谁知有多少企业也在不觉中重复这个过程呢?

究其根源,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人们在认识上有一个误区——“人是活的,制度是死的”,管理制度被当作刻板的规则、僵化的教条,在这种认知下所生产出来的“死”制度,不但管不了“活”人,还可能被“活”人所戏耍、所愚弄、所利用。

什么是制度,什么样的制度才起作用

对于制度最朴素的理解就是:制度是“活的游戏规则”。

那些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的所谓制度,如果不能体现到当事人的具体行动当中去,就是一堆“死的文字”,就是废纸一张!

真正的制度,是隐含在人们每天发生着的、鲜活的、生动的行为背后的逻辑。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不成文的乡规民约、社会习俗、行业惯例,尤其是明文规定背后的“潜规则” “暗规则” “隐规则”,天生就是“活的游戏规则”,是真正的制度!

许多专家都将制度解释为“行为规范”——上级为了管束下级而单方面制定的行为规范。这种理解其实非常狭隘。

制度就是一种“玩法”,是活生生地存在于上下级之间、这个部门与那个团队之间、这名员工和那名同事之间的“游戏规则”。

既然制度是“活的游戏规则”,那么,制度的制定,就绝不只是写写抄抄那么简单,而是需要深入的调研、科学的分析和精巧的设计。因为制度能否起作用,并不在于其文字是怎么写的,而是取决于各个利益相关方相互博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所达成的一种动态平衡。

自运行机制和传统的管理学有什么区别?

传统的管理是基于人管人,这在很多企业中非常普遍:从总经理到总监,然后到部门经理,这样一层层管下来,这是传统的管理模式,也是从西方引进的一种管理思想。西方是基于人性恶,即把别人都看成是坏人,然后采用制衡、预防,敌视,互相牵制等手段实现管理目的,这样的管理违背了人性,效率低下,并且成本高昂。

中国的传统管理学要么是假定人性善,要么就是使人向善,通过道德教化等文化理念使人能够达到和谐统一,但是这种管理思想很理想化,一般很难实现,很容易使企业管理陷入乌托邦式的美好又空洞的境地。

戴老师的管理机制设计学,乃至整个企业设计实际上是在传统的管理路径之外走的第三条路径。就是如何让“恶人”和谐统一。自运行机制和传统的管理最大的不同是员工的自我管理,因为所有对人的管理他的起点都是当事人的自我管理。我们不应该事后想方设法如何去管他,而是事先想办法如何让他自己管好自己,那么这就从根源上解决了管理的问题。

戴老师一语中的的指出:到目前为止所有人类社会最本源的驱动力还是利益。可以自动运行的机制实际上是借助了两点:第一点是借助当事人的利益追求,第二点更普遍的是借助当事人的利益博弈,构造一个巧妙的博弈结构,使得员工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自动自发的达到企业的管理目标。这就是自运行机制设计的核心思想。

在企业内设计一种巧妙的博弈结构体系,让员工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顺带的把企业的目标实现了。这样的管理机制员工自动自发,老板省心省力。

机制设计最终的目标——无为而治

当我们抓住了事物本质,一个公式即足矣,例如,爱因斯坦只用一个“E=mc2”便揭示了质能关系;而像“指标评价体系”之类的复杂模型,层层解释,烦琐论证,恰恰说明我们没有把握本质,只能在事物的外围绕圈圈。

科学上的“奥卡姆剃刀法则”要求我们直趋事物本质:一个原因就能解释事物,不要用多个;用简单方案就能解决问题,不要用复杂的;否则就是浪费。

一句话:把烦琐累赘一刀砍掉,让事情保持简单!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无为,不是不闻不问,什么也不做;而是不妄为、不乱为,顺应事物自身的运行规律,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被誉为日本“经营之神”,他的经营秘诀就是没有秘诀,“我经营的唯一方法是经常顺应自然的法则去做事”。

无为而治靠精巧制度。而制度设计,就是要创设“活的可以自动运行的游戏规则”,或者说“精巧、灵动、自运行的游戏规则”。借助当事人的利益追求和利益博弈,将其合力的方向导向预定目标。借风使船,顺水推舟,从而自动自发地实现组织的政策意图和管理目标。

一个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应当是一个优秀的“游戏规则制定者”。没有必要事必躬亲,事事亲力亲为;只需制定好游戏规则,让别人去玩,而玩的结果正是他想要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