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汉末刘协: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那么剩下的只有深深的无奈

 金色年华554 2019-05-20

在诸葛亮的出师表中有这样一句描写“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这里的桓和灵指的是东汉的汉桓帝和汉灵帝。为什么刘备这么恨这二位君主呢,似乎是东汉的灭亡他们要担很大一部分责任。就在这二位之后东汉最后一位皇帝(刘辩不算)汉献帝刘协在桓、灵二帝把东汉玩坏了情况下登上了地位。

天不逢时

公元一八九年,汉灵帝去世。在刘协未成为皇帝之前,东汉的局势是这样的:一是宦官和外戚你来我往争权,造成朝局动荡不安;二是两次党锢之祸使一大批士大夫被迫害,王朝的统治基础被破坏;三是黄巾起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动摇帝国大厦;四是刺史变州牧,地方军权加重分裂;五是西北残暴军阀董卓进京,控制朝廷。

在如此境况下,刘协被董卓立为皇帝,董卓自己任丞相。至此汉献帝刘协只是个傀儡,而整个京师洛阳在董卓手里变为一片废墟,首都君臣民众被一层恐怖气息笼罩。

董卓在洛阳制造的血色恐怖,引起诸多牧守的不满,于是讨伐董卓的联军组成。流程就是董卓迁都长安,司徒王允联合吕布杀掉董卓,董卓手下杀王允,其手下互相夺权,长安变废墟,汉献帝逃走流亡到旧都洛阳。

东汉末刘协: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那么剩下的只有深深的无奈

并州

地不利

刘协在残破的皇宫中,日子可以说过得非常惨。因为董卓死后,那些有实权的州牧没有闲心去管皇帝怎么样,基本都埋头发展势力,好争权夺霸。刘协原以为就此结束了,但有个人想起了他,这个就是曹操。曹操一顿忽悠把汉献帝迎到自己的地盘许昌,从此汉献帝就以许昌为都城。

可以说刘协迁都许昌,只不过是从董卓手中的傀儡变为曹操的手中的傀儡。相对来说曹操表面功夫做的比董卓好,但心思却比董卓深的多,从此曹操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

从东汉都城洛阳到曹操地盘许昌,不是简简单单地理上的迁徙,而是一种权力的被迫交接。到了一个陌生环境的刘协知道此时自己的境地是如何的,如果想摆脱这样的控制恢复汉室天下的机会是多么渺茫。因为这里一草一木都姓曹,不姓刘,许昌如同一个铁通牢笼,飞不出去。

东汉末刘协: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那么剩下的只有深深的无奈

人不和

处于曹操势力中心的刘协也曾想挣脱,毕竟他也是名义上的天子。但是没有自己核心班底和势力要想改变寄人篱下的困境是多么的缥缈。

刘协还是有想法的一个末世之君,但他把希望寄托在自己两个老婆的娘家上,结果无疑例外都失败。而且失败后,刘协无能力保全他们,一一被曹操屠杀。可以说,刘协这时已经彻底绝望了,因为作为一个帝王他根本无法把控自己的命运。

东汉末刘协: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那么剩下的只有深深的无奈

为何无奈

其实刘协登位就注定了他的无奈。东汉从明帝开始,大多皇帝登基年幼,就会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幼帝无法处理朝政,只能依靠母族就是外戚来巩固统治,结果就是外戚专权。到皇帝亲政后想夺回权力,这时首先依靠的就是伺候他们日常起居的宦官,所以利用宦官打击外戚,宦官势力随之膨胀。

东汉末刘协: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那么剩下的只有深深的无奈

专权

在汉桓帝和汉灵帝时,两次党锢之祸给士大夫阶层带来沉重的打击。外戚势力与宦官集团的针锋相对。可以说皇帝对于外戚、宦官和士大夫这三股势力的掌控衰弱到一定地步。

东汉末刘协: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那么剩下的只有深深的无奈

东汉后期土地兼并日益加剧,土地日益集中在大地主和官宦手中,而普通的百姓少地或者无地。自古以来中国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是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这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但东汉末年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农民无地的情况加剧,无地的农民要么成为奴隶或者租地主的土地耕种,要么成为流民。而流民的增多,慢慢的会爆发危机。

这些所有统治危机最终表现为农民起义,由张氏兄弟领导黄巾起义就是所有矛盾交织一起爆发外在表现。这次起义虽然没有直接摧毁东汉帝国统治,但深深地动摇了帝国的根基,随之而来割据更将皇权推向深渊。

东汉末刘协: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那么剩下的只有深深的无奈

东汉后期的所有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而是日积月累成为无法割除的脓疮。改变这一切挽救即将倾倒的帝国大厦,这是作为傀儡的汉献帝无法也是不可能做到的。最后只能禅位于曹丕,结束大汉帝国。曹魏政权在其死后追加谥号为“献”,“献”作为皇帝谥号并不是贬义词,也算在某种程度上对于刘协的认可吧。

东汉末刘协: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那么剩下的只有深深的无奈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