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庆十佳读书人赖永勤:我在寂寞中阅读

 柴可飞 2019-05-20

    赖永勤

    作者简介:赖永勤,国家一级文学编辑,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创作了电视、广播作品以及电视广播理论文章百余部(篇)。2016年被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文化委评为“重庆十佳读书人。”

    我多是在寂寞的状态中阅读,我认为,只有寂寞才是阅读最忠实的朋友。把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捧在手上,就像是在进行着一次初恋。初恋是不允许任何人打扰的,悄悄地看她的眼睛,听她的呼吸,再听她喃喃细语,直到与她产生剧烈的情感冲撞和思想交锋,以至掀起一场突如其来的波澜。

    合上书本,四周仍然是一片寂寞,而胸中却是一片快意。读书给予我的快感,让我学会了欣赏寂寞,享受寂寞;寂寞又让我有机会去阅读更多自己喜欢的书,聆听更多的智者之言。如此循环,人的心胸变得既干净又坦荡,谁不希望拥有这样的心境呢?

    北宋词人黄山谷将读书浓缩成为“用古今浇灌”这5个字。他说,“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难怪有这样的说法,“读不读书,看他的脸;读书多与少深与浅,你看他的眼。”是的,只有读书,才能够使我们从根本上杜绝低浅与庸俗。我们只有摆脱了低浅与庸俗,才能够接近智慧与美好,让人生更加自信,生命变得强大,谁不希望拥有这样的生活状态呢?

    在浩瀚无垠的书海中,该选择什么样的书来阅读?我想首先应该是经典。经典是经过时光的洗礼和岁月的淘汰,在当下仍然具有典范意义与价值的优秀文化遗产,具有永恒的魅力。

    经典的魅力在哪里?有学者将其总结为“三性”,即探索性、耐读性和超越性。其中最重要的是探索性。好的作品总是充满着不停的追寻和无尽的探索,即便是对过往事件的回顾,也充斥着浓烈的思辨色彩。

    也许有人会说,故乡是作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乡情乡恋是催生经典最温暖的河床,这与经典的探索性不是相违背吗?

    我认为,这并非悖论。须知,人类社会越是向前发展越是要找到生命的起源,这既是人类生存的需要更是发展的需要,我们如果找不到回家的路,也一定看不准前面的路,我们回望昨天是为了更好地向往明天。诚如法国作家卢梭的《忏悔录》,他虽然写的是个人生命历程的善与恶,却充满了对人性和人性与社会制度关系的追寻和探索。亦如曹雪芹的《红楼梦》,他看起来只写了荣宁二府遗老遗少们已经发生过的情感纠葛,反映的却是更为复杂的人际社会关系,仍然具有强烈的探索色彩。

    经典的魅力之二则在于它的耐读性,经典作品无论读过多少次总是有一种初读的感觉,正如一首歌中唱的“每一次发现都是新感觉。”读莫言的小说总让我们充满了陌生感;读卡夫卡的作品总让我们充满了新奇感;读沈从文的小说则让我们有似曾相识之感;读莫泊桑的小说更会唤起我们心灵深处的悲悯……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在于它总能够拨动你的某根心弦,与你随时产生同频共振。

    经典的魅力之三在于它的超越性,经典作品总是歌颂与批评双管齐下,美好的理想需要歌颂,罪恶的现实需要批评,美好与罪恶的交织往往预示着某种思想的跨越,潜伏着某种精神的超越。我读巴金的《随想录》,不止一次为他的真诚所感动,感动之余更多的则是思索,思索良心为何被泯灭?真理为何容易被污垢遮掩?继而产生了对自身精神领域思考和心灵世界的自我诘问。

    而这一切,我都是在寂寞的状态下完成。

    随着通讯技术的日新月异和传媒手段的不断更新,我们的阅读变得更加方便快捷,碎片化的阅读方式正在向我们步步逼近。我认为这不仅是阅读之大忌,也有悖于我们读书的根本目的。

    在这纷纷扰扰的尘世中,请为自己抽出点时间让给寂寞,让给读书,让给我们的心灵,让给我们的人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