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类居住用地的自然属性

 东西二王 2019-05-20

人类居住用地的自然属性

文/ 李同德,清华同衡规划院

根据目前人类探测已知的成果,人类是自然演化的产物,地球是唯一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人类对赖依生存地球演化历史的认识,逐步形成为地球科学,它包涵:地质学、地理学、生物学、气象学、生态学,还有派生出的海洋科学、环境科学、资源(土地、水源、能源、矿物等)科学及其人类活动可能对自然产生的影响等等。这些学科之间相互关联,构成完整了地球科学即地学。

人类通过学习地球科学知识,了解其不同区域自然特征的多样性,进而进一步掌握各类特定居住用地的自然属性。人类是在地球演化历史长河中,在特定区域条件下自然进化的最新产物,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亦是最具智慧的生物。人类能够在长期的进化中,逐步寻求适合自身生存发展的区域土地,在这样的土地上生产人类自身生存需要的产品,并选择适宜居住的用地,聚集并建设村落、乡镇、城市(统称居民点),甚至聚集为城市群。

人类居住用地的自然属性

虽然地球是目前已知唯一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但不是地球上所有陆地(只占地球表面的21%)都适合人类长期居住,只有具有特殊属性的土地才适合人类长期居住,并聚集成居民点。这里土地是自然资源,是具有特殊属性的自然资源。其主要属性包括:

1

居住用地应是相对平缓的陆地,具有安全稳定的地质环境,没有各种地质灾害。具体说居民点用地应该避开地质断层破碎带和活动地震带,避开可能的泥石流易发区和地基不稳定带,避开土质软弱的地段,无有害矿物(或有放射性源)的地块等。

2

居住用地应具有相对良好的生物生态环境,包括能生长植物的土壤、大气和水环境,进而能形成由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的相对完整的生物群落。为人类长期生存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或具有为建设人工生态环境能提供基本的自然条件。

人类居住用地的自然属性

3

居住用地应具有适宜人类长期居住生存发展的气候条件和大气条件,包括适宜的气温、湿度、降水、风力、光照、气压、大气成分等(具体指标本文略)。高纬度高海拔的永久冻土带(例如南极、北极、高海拔雪线以上等)、沙漠等恶劣环境是不适宜人类长期居住的土地。

4

居民点,特别是城市附近,应有可供饮用的水源以及能保证生存的其它能源、资源(或至少能方便运送至本地)。

人类总是聚集而居成居民点,这种聚集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在原有自然大地上建立起与自然对立的人工产物,它改变了原有用地环境的自然属性,通常经历了四个阶段:村落——乡镇——城市——城市群。其中:

村落阶段的房屋比较分散,居住用地对自然状态的破坏较小,村落用地分散在田地之中,环境总体上还是接近自然状态。

乡镇居住用地开始发生变化,乡镇规模越大、产业越发达,对自然的破坏也越大,但控制规模、调整产业结构、注意修复生态环境,自然环境还是有可能改善,并恢复接近自然状态。

城市居住用地开始发生更大的变化,城市是为人类聚集生存而建立起来的与大自然对立的人工环境,城市人口和产业达到一定规模,已经破坏了自然环境,即使加大投入努力改善生态环境,达到宜居还是可能,但很难恢复到原有自然状态。

当发展为城市群,表明已经自觉不自觉地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人工破坏了原有自然生态,要建立宜居的生态环境更加困难,特别是在不利的地质、地理、大气环境下的城市群要真正建成宜居城市几乎不可能。笔者认为,城市群的建设应该选择地质、地理、大气环境相对较好的沿海沿江平原地带。像由太行山、燕山与大海围成的华北平原,农耕时代非常适合人类农耕繁演居住;但发展到现代重工业和城市大量聚集,排出大量的大气的污染物因地形和气象特点难以扩散自净,雾霾经常困扰华北大地,成为全国雾霾发生最多的城市群。人类必须努力减少排入大气中污染质的量,使其控制在环境能自净的范围内,接近原先的自然状态。

人类为了生存而建立起来的与大自然的对立物(城市或城市群),必须与自然生态构成了新的良性平衡,才能保证城市居民长期生存。这就是上世纪中叶后提出的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即人类有意无意对自然的破坏,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恢复居住用地的自然属性,回归人类生存的基本自然环境。

李同德:高级工程师,清华同衡规划院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规划研究所顾问。主要著作有《地质公园规划概论》《地质公园规划探索与研究》《旅游地学大辞典》(部分条目)等。近年来主持完成及合作完成了包括二十多项国家和世界地质公园规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