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藏万册书的妈妈,总结了双语阅读5大问题1套方案,帮孩子避开这些坑儿

 长沙7喜 2019-05-21

 看点    在早期拓荒者的努力下,亲子阅读环境已经初具雏形。然而,初为父母的家长对亲子阅读仍处于懵懂之中。为此,外滩君请来了家中藏童书万余册的浣溪老师,为我们介绍她的亲子阅读与择书心得,帮助家长们避开阅读培养“雷区”,选出合适的亲子读物。


文丨浣溪    编辑丨张凌锋

“家里书满仓了,绝对不能再买了!”这句话,我在家说了起码两年以上。

我已经记不清是怎么开始买童书的,但确实就此欲罢不能。剁手之路走了7、8年,攒下童书万余册。虽说书非借不能读也,可家里囤满了书的好处却也是实实在在的。

成套的书从从头到尾一本本连着看、不怕有缺;一本书里受了启发,联想着看其他书里相关的内容,想看就看;当然,除了方便,还干净,不用考虑消毒,等等……嗯!

总之呢,想要买买买,理由总是绝对充分的。

这些年,经过那些亲子阅读的早期拓荒者的努力,现今的亲子阅读氛围已经非常不错了。

但看看身边的新父母,他们却依然有和我当年懵懵懂懂时候同样的疑问等待解决。

有问题,从来不是问题,反正这个时代,资源缺乏从来不是不学习的借口,书籍、网络、过来人都是最好的学习来源。

关于在家庭中如何开展中、英文双语阅读,在技术层面上已经有太多人提供了他们各自的专业的或者是接地气的经验。

所以,这次我想就儿童双语阅读里,五个非技术的核心问题,再补充一些我的心得

避开阅读的那些“功利坑”

我有个朋友最近和我聊起她的无奈,她说又想让孩子开心又怕孩子落后,功利心让人忘记了初心——希望我们的孩子健康、快乐地长大。

亲子阅读可以是一件完全没有功利心的事情,完全可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但是,有太多时候,我们很容易掉坑里,把阅读的那些“好处”当作了开展阅读的动力,这些“功利坑”真的能让我们的孩子乐于阅读吗?

  • 不要把阅读当包治百病的神药

不知道有没有人发现,每年到一些特定的日子,我们都有机会看到一些很有“趣”的书单。

开学前【这些书让孩子避免分离焦虑症】、清明前【这些书给孩子上一堂生命课】、孩子不爱刷牙有刷牙书单、孩子爱发脾气有情绪书单等等。

总之,只要有需要,都能有一张阅读处方,读书就这样成了包治百病的神药。那么有针对性的阅读,有意思吗?有效吗?孩子真的听不出弦外之音,扫了阅读的好兴致吗?

读书,成了这般样子,太无趣,没必要!

  • 不把阅读当成攀比的道具

有时候,我的朋友们会找我这个过来人做一下“鉴定”。

一个视频里,小班娃能够在没有大人帮助的情况下朗读绘本,朋友问:“你觉得,这是真的吗?读出来的还是背出来的?”

一张照片里,一个大班娃在看原版哈利波特,朋友问:“大班读原版?中文版都看不懂吧!”

换到几年前,我恐怕会根据自己所谓的经验下一个判断;而在经历家里两个娃的成长之后,我现在基本上很难下结论了,因为孩子和孩子的差别真的太大了,没法比啊!

所以看似能力超强,真假都有可能,可能是天赋、也可能是人为,但是有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就是:一届更比一届强,三年、五年没有可比性!

所以,对别人家孩子的阅读,不要评价、不要比较,看看就好,然后自己该做什么做什么

在亲子阅读大行其道的时代,阅读仿佛成为了家庭教育状态的重要指数,即便同样都是有阅读习惯的家庭,但彼此阅读理念、家庭情况的差异,也会导致的阅读量、品类、语种等等有差别,甚至彼此看不上眼。

假设有人晒了一下自家娃的月度、季度或者年度阅读量,不同的人群立马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阅读量相当的人会觉得心理平衡,大家彼此彼此;阅读量远低于此的,质疑真实性,又或者忿忿于这么鸡血,有必要吗?阅读量远高于此的,则是完完全全地不屑,就这么点量也好意思拿出来显摆。

阅读,成了这般样子,太俗气,没必要!

  • 不把阅读当成学习的必要手段

看书可以认字,自主阅读可以练习阅读能力,阅读后模仿可以练习写作!

阅读就是大宝藏,随手一挖都是宝贝。从绘本阅读衍生出手工活动、到看绘本写作文,再到现在竟然还有看绘本认字课,真是五花八门、层出不穷。

虽然看书的确会带来认字、提升理解力、激发写作这样一系列的价值,但能力的获得并不完全是所谓水到渠成的,大多是有意识引导、刻意而为之的结果。

其实,到了3、4年级谁不会写字?结束九年义务制教育谁不会写点文章(好坏另议,爱看书的也未必就能写出好文章)!所以,为何就不能让孩子好好地、自由地、纯粹地阅读呢?

读书,成了这般样子,太功利,没必要!

阅读确实会带给孩子很多附属的“好处”,但我始终坚信,只有不把阅读当工具、当手段,才能让孩子真正爱上阅读、纯粹享受阅读乐趣!

培养阅读的黄金时期

太多人讲过什么时候适合开始阅读、也太多人会问什么时候应该开始阅读。

汪培珽、廖彩杏、盖兆泉等等都早在他们的书里说了,他们的孩子什么时候开始读中文书、什么时候读英文书。

但我们中的很多人,可能看到这些书的时候,孩子已经错过了他们提及的年龄;又或者虽然年龄相匹配,却觉得我们自己完全没有准备好,面对这复杂而漫长的“战役”手足无措。

我见到这些书时,老大的年龄已经不适配,老二还未出生,所以我摸石头过河的同时、不断借鉴那些大神们的经验。

老大2岁开始中文阅读、将近5岁才开始英语阅读,和现在的孩子相比,时间都不算早;老二开始中英文阅读的时间都比哥哥早些,中英文混着读,但主次上,我始终坚持以中文为主,原因我会在后面提到。

这几年里,先是愉快地完成了哥哥的中、英文阅读启蒙,功成身退!然后又笃笃悠悠地陪着妹妹开始第二轮阅读启蒙,切身体会就是:不算胎教、毛毛头几个月大时的视觉刺激等,阅读真正的开始,1、2岁或者3、4岁,并没有太大差别。

最重要的是,开始了,就一定要坚持,并且对质和量都要有追求。只要不间断,哪怕每天的阅读量有限,也是积少成多的过程。

孩子一边玩着玩具,一边听几耳朵故事,可以吗?

如果本身阅读量足够大,这作为家庭阅读方式之一而存在,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家长时间、经历有限,那在有限的阅读时间里,必须要保证阅读质量,做到有效阅读。

比如在一个安静的环境里,父母大声朗读,孩子坐在一边,看着书安静地听,有条件可以加些互动讨论,这在阅读早期就已经是比较有效的阅读方式了。

当孩子可以自主阅读时,可以让孩子大声朗读与快速默读相结合,这也是比较有效的阅读方式。

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有效阅读量密不可分,而且,并不需要以天为单位计算,而重在不断滚雪球般的长期积累。

至于英语阅读是不是要和中文同步开始?我觉得这也不是个答案一刀切的问题,同步或不同步都行。

只是我觉得,如果希望孩子可以爱上原版阅读,那么英语阅读开始的时间点最晚不宜晚过幼儿园大班,最大原因不是孩子抗拒,而是时间瓶颈。

因为提升原版阅读能力完全有赖于大量的阅读积累,需要的时间是海量的,而读书以后,学业压力会逐渐增加,大块完整的阅读时间会越来越少,想要兼顾双语阅读,时间捉襟见肘。

阅读,只怕不开始,更怕不坚持。阅读需要量的积累,积累离不开时间,所以,孩子学龄前时间更自由、也更富余,绝对是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黄金时期。

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

因为是聊双语阅读,所以这个话题分三步来讲。第一步,如何爱上阅读;第二步,如何不拒绝英语阅读;第三步,如何平衡英语阅读。

  • 如何爱上阅读?

我爱读书,

所以我的孩子也一定会爱读书?

——错!

我不爱读书,

所以我的孩子也不会爱读书?

——错!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爱读书,只要父母愿意去做一件事,就一定可以实现这个愿望。这件事很简单,那就是坚定、坚持地陪伴孩子读书

书虫不是半年、一年养成的,也不是用几十本书就可以喂大的。

培养一个爱看书的孩子,大多是父母长期、持续、大量陪伴阅读的结果。所以,要想让孩子爱上读书,父母好几年的陪伴读书,是不可避免的。

虽然成年累月地为孩子读书,有时真的是件“苦差事”,但这份坚持是实实在在能看到结果的,孩子会就此被引入阅读的大门,继而有机会真正爱上阅读。

  • 如何不拒绝英语阅读?

通过英语阅读养成的所谓“原版娃”越来越多,就此打破了缺少英语环境的中国家庭难以双语启蒙的固有观念,英语阅读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有人说英语阅读的起步宜早不宜迟,但环顾我身边的“案例”:

有从还在襁褓里就给娃大量讲英文故事而完成启蒙的;

有在幼儿园中班之前没上过英语课,背完sight words后直接大量阅读完成启蒙的;

有在机构上课认得些字母、单词,上大班才开始大量阅读完成启蒙的。

他们的启蒙之路都是走通了的,倒还真是条条大路通罗马,虽然开始英语阅读的时间各不相同,但有两个共同点——阅读量、学龄前

想要孩子不拒绝英语阅读,有几个关键点。

第一,起步不宜太晚。趁着中文还不那么强势,孩子不会轻易因为“听不懂”而拒绝接触英语阅读;

第二,不间断。速度慢没关系,循序渐进就好,但千万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英语本来就不如母语好“听”,大人陪着读得懒散,孩子自然也不会尽心;

第三,书籍内容尽量保持与孩子当下年龄的认知水平一致,这一点和第一点其实还是相关的,当孩子年龄大了、认知水平高了,英语阅读能力却大大低于当前年龄,不匹配会使阅读非常膈应。

比如一个10岁的孩子,英语能力只能读3岁孩子的英语图片书,这样的阅读,对这个孩子实在无趣,有选择的情况下,他才不会愿意读这样幼稚的英语书。

所以在合适的时间开始阅读,并且保持孩子持续的进步,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提高激励他继续阅读,直到将英语阅读的水平拉到合理位置,英语阅读的启蒙,也就成了!

  • 如何平衡中英文阅读?

我们家没有双语环境,所以即便双语阅读是同时开始的,母语能力的发展速度也一定是甩开英语一大截的,中文阅读的发展速度及深度也一定会快于英语阅读。

这时候完全没有必要强行追求双语阅读同步发展,各自持续前进就很好。

如果因为时间、精力、能力不足以在早期阅读就双语并进,那我的选择就是母语第一、母语第一、母语第一!

不要太过于害怕孩子母语强势,只要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持续保质保量地坚持英语阅读,孩子原版阅读能力的发展速度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阅读的习惯是相通的,所以在阅读的开始阶段,通过多阅读母语作品去培养阅读兴趣、建立阅读习惯,最终对英语阅读也同样有帮助。

尽管会选择进行双语阅读的家庭,都是看中了英语阅读的重要性,但我还是想说,作为中国孩子,千万不要本末倒置,母语是根本,绝对不要因为英语阅读而弱化中文阅读。

我的身边绝不乏只爱看英语书、不爱看中文书的孩子,可是这些孩子的父母,与那些中文强势孩子的父母其实有一模一样的烦恼——怎么就不能多读些另一个语种的书呢?

双语阅读一旦到了严重失衡的状态,再要恢复平衡,难度就很大了!

当中英文能保持相对平衡的同步发展时,你会发现这是十分美好的,那时,中英文阅读可以互为补充,中英文书籍可以在共通的主题上交叉阅读,需要相对深入的思考时,也可以借助母语思维来达成,而英语阅读本身形成的阅读习惯却又不会受到母语太多的干扰。

怎样为孩子选好书?

为孩子选书,孩子喜欢的就必定是好书吗?奉为经典、得过这奖那奖的就必定是好书吗?被各种“行家”推荐、在各种书单里被安利的就必定是好书吗?

对于一个资深的童书剁手族,说自己从没失手买错过书,谁信啊!我买错过的书,真不少!

有时看着公号文案,把一套书说得,我打心眼里觉得绝对不可错过!买回家一看,就好像看那些电影预告片,优点全都只在预告片里了。

有时看着某个作家似是童书畅销榜上的常客,各种推荐书单里的“熟面孔”,买回家一看,很怀疑到底有多少成年人是真正看过其中的内容,然后做出摸着良心的推荐的!

给孩子看的书,至少到目前为止,我还都会先自己看一下,哪怕只是粗略地翻一遍,别管我是不是太专制。

我看着不好的、我不喜欢的,我就不给我家孩子看,就算我眼拙错过了好作品,暂时少读了一本好作品其实也没什么关系,以后补上就行。

选书,为孩子守住质量底线就是我的底线!

从正面说如何选好书的方法、标准已经太多了,我就从另一面说说,如何避免踩雷吧。

  • 绘本阶段,不盲目迷信引进书。

早些年的亲子阅读环境虽不算好,但引进的却多是经典的绘本作品。经典之所以为经典,还是有道理的,给孩子读,还是应了那句“读书读不坏”。

后来,阅读环境好了、童书市场爆发了。国内的原创绘本虽然有一些好作品,但离产生真正的经典作品尚有距离,而数量的有限更是不争的事实。

面对这样一个局面,引进书的数量呈爆炸式增长,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结果。但是,若说外来的内容就必然是先进的、优秀的,恐怕也没人信吧?

所以在以看引进作品为主的绘本阶段,切不可盲目迷信外来作品。况且,考虑到这个阶段的孩子喜欢反复重读同一本书的习惯,阅读未必需要极大基数的书籍数量。

  • 文字书阶段,不迷信获奖书。

到了文字书阶段(尤其是还未到阅读名著之前),说实在的我还是对中文童书现状是失望的,可选择的好作品真心不多。

我们且不从文学性的角度来探讨作品差异,只看一点——作者对待小读者的态度。

我们能从很多优秀的英语原版童书中发现,作者是把孩子当成一个具有独立思想的真正读者来看待的,只是用更适合孩子的方式来设定情节、叙述故事。

反观我们目前很多畅销的中文图书,作者往往只把孩子当成一个小屁孩,为了搞笑而搞笑、为了淘气而淘气、为了惊奇而惊奇。我始终相信,一部好的作品,是绝对不会忽悠它的读者的,无论读者的年龄是多大!

另一方面,我们也时常看到很多打着“获得XX国际奖项”名号的书籍被成套地售卖。反正都已经得奖了,肯定是好书,买的时候心里特别踏实。嗯……我的经验是,悠着点!

哪怕是很著名的奖项,也不意味着对我们的孩子当下就是适合的好作品。

一方面,这些奖项大多是西方的文学奖项,很多内容是基于西方历史与文化背景的,这些差异是阻碍我们的孩子在太小的年龄去理解作品的。

另一方面,很多几十年前的获奖作品往往带有十分强烈的特定的时代特征,而这时期的信息,并不为我们中国孩子熟悉,比如有一些反映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的作品,年代感很强,我们的孩子对此缺乏了解,就很难理解故事想要真正表达的含义。

所以即使是好书,也需要在孩子合适的时候接触,或者需要父母更深入地介入引导,否则,好作品也未必能走进孩子心里。

  • 引进译本,不盲从于推荐语。

读英语原版书的家庭,都一定知道蓝思值、AR系数,平时也都会通过这些系数来判断书籍的难度是否与孩子目前的能力相当。但其实,系数之外,这些作品也同时会被标注出适宜阅读的年龄/年级标志,这却常常容易被我们忽略。

当我们在追求所谓阅读效果时,总在试图通过不断努力飞速提高能力,让孩子的阅读可以无限与能力匹配,但孩子之所以是孩子,是有心智上限的。

阅读等级与心智水平的不匹配,不仅不能使一个好作品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更可能会给孩子带来误导,干扰他对世界的看法。

我就曾经犯过这样的错误,我家老大在进小学前读了My Weird School,阅读的语言难度适合他当时的阅读能力,书里的无厘头情节也深深吸引了他。

但这套推荐7-10岁西方孩子阅读的书籍,描写的校园生活与我们有着很大的差异。

对一个年龄较小的中国孩子而言,会让他对自己所处的真实校园生活环境,失去正确的判断;同时,也因为年龄小,孩子并不能真正体会到书中那些“奇怪”的老师教育方法上的睿智,而只是沉迷于那些搞笑的故事,阅读也就只停留在了文字表面。

虽然我们中文童书没有分级的概念,但我常常会提醒身边的朋友,哪怕不是阅读原版作品,其实在阅读翻译作品时,也是可以去网站查询一下原版的分级信息的。

有人说,翻译成母语了,我还要管那些值啊、系数啊做什么?我们要查询的未必是文字难度,但需要知道适龄信息。这些信息,是在各种中文推荐语中找不到的。

比如,我们熟知的《哈利波特》,我始终质疑,它真的适合6、7岁的孩子阅读吗??从查询结果看,它的原版书推荐是面向中年级(4-8年级)孩子的。

左图来自 www., 

右图来自lexile.com

再比如,这两年被力推过一波的《碟形世界》,阅读指数、系数比《哈利波特》还要低不少,可是适龄信息是高年级9-12岁,所有的中文推荐文案里,我都不曾了解到它究竟适合多大的孩子阅读。

左图来自 www., 

右图来自lexile.com

中文童书作品无从查询这些信息,只能靠我们自己肉眼判断已是无奈;而引进作品,完全可以借助相对比较成熟的分级体系,做出快速判断,何乐而不为呢?

哪怕我们会对这些信息存疑,带着疑问再做肉眼判断也为时不晚,这样总比单纯被宣传词牵着鼻子走要强吧!

在家是要泛读还是精读?

阅读是一件需要长期积累的,所以跑量是很重要的,量变才能质变,这是真理!但如果有条件,适当地做些精读肯定是好的,是锦上添花的。

记得以前有人告诉我,精读是不可能在家里实现的。

但是经过这些年、中外各种专业人士和非专业妈妈们的推广与实践,家庭精读其实是可以做的,只是不同阅读阶段的精读侧重点不一样、所呈现的方式也有所差异。

小年龄、以绘本为主时的精读方法,在很多绘本馆里都可以经历到,大多是通过手工、演绎等来实现对故事更深入的记忆、理解以及延伸。

到了文字书阶段,孩子也就逐渐进入了独立阅读时期,这时候大部分父母也就乐于退居二线了,但其实除非孩子在学校或者阅读机构有参与专门的精读学习,这个阶段的阅读很容易缺少精读机会。

这时,如果找到合适的机构作为外力带领精读,是有价值的;但如果父母有时间、精力,其实也完全可以自己尝试带领孩子做适度精读,或者叫深入阅读。

在家带领孩子做深入阅读,方式上,其实不需要想得过于复杂,以致于觉得入门门槛太高,望而却步。

最简单的深入阅读方式是口头问答,通过基于故事内容的有效问与答,来帮助孩子厘清故事脉络、了解作者写作目的或者做出独立思考。

如果希望做书面方式的深入阅读,相对最为简单的切入点是可以有几个:

1)借助Thinking Map来拆解作品;

2)运用阅读与写作技的通用技巧,

比如Story Mountain, 

Beginning→Middle→End, 

Cause→Effect, 

Problem→ Solution

等去解析作品。

当然,我还有一个更偷懒的办法,也可以让阅读在纵横两个方向扩充,那就是做不断扩张的关联性阅读,用阅读使阅读更深入、更具延展性。

举几个例子:

  • 找关联点--从三国演义到中古历史

我家这条看三国的阅读线前后贯穿了2、3年,三国演义的故事先后从绘本、看到小人书、再到文字书,这是作品形式和复杂程度的递增,然后就可以结合相关主题做进一步扩展,继续一路阅读.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孙子兵法、三十六计》(青少版)→《史记》(青少版)→《少年读史记》→《写给孩子的中国历史》

这是一条阅读的路径,但显然还没有到达终点,孩子这才站到了中国历史阅读的起点。

  • 找关联点--从小说到神话

这条阅读线索,是讲中外神话的,契机是从阅读Percy Jackson这套作品开始的,继而开始进入希腊神话的世界,而事实上,作者Rick Riordan的其他作品也可以同步把孩子带进埃及神话、北欧神话的世界里。

《希莱尔希腊神话》→《希莱尔北欧神话》→国家地理杂志出版的神话系列→《中国创世神话系列绘本》

在同一个生命主题里,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类创造出了相似又截然不同的神话,这样的组合阅读是十分有趣的,也可以激发孩子的思考。

  • 以人为线索—走入莎士比亚的世界

Magic Tree House是一套好书,可以成为很多孩子走进人文、历史、自然科学世界的钥匙,以莎士比亚为例,在孩子阅读了神奇树屋里关于莎士比亚的那个小故事后,就可以逐步开始阅读人物传记以及原作的改编作品等。

《神奇树屋-莎士比亚的舞台》→《谁是莎士比亚》-《写给孩子的莎士比亚》-- 《第三图书馆-莎士比亚作品》-《莎士比亚故事集(青少年版)》--《莎士比亚通史(墙书)》《DK莎士比亚百科》

我们可以不断地在难度和广度上递进,然后让孩子在这个年龄段里做到对莎翁及其作品了解的最大化。

阅读可以让孩子看到不同的世界、不同的人生,双语阅读可以让孩子更容易走进跨文化、跨地域学习的大门,这是我希望为孩子建立阅读习惯的初心。

都说孩子不是被塑造的,但可以被影响;阅读习惯也非与生俱来,但可以被引导建立。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我们陪伴孩子做亲子阅读,为的不就是把孩子带上这条终身受益的阅读之路吗?

哪怕起步总有一点困难,哪怕持续执行也很具挑战,但只要坚持到底,胜利总会在未来的某个地方与我们不期而遇。

为了那个终将可以实现的目标,不忘初心,一起砥砺前行吧!


▶ 美国中学的阅读课:让每个孩子都成为创作经典的大师

▶ 五年不间断亲子阅读,原来让孩子爱上读书要靠这三个“魔法”

▶ 我是怎么打造少年版“百家讲坛”,让学生狂爱阅读?

关注外滩教育

阅读 3000+篇优质文章

耶鲁Emily老师主讲

《批判性阅读前的必修课》

1元即可体验!

藤校导师帮你告别低效阅读!

让孩子下笔如有神助!

限时优惠

点击下方海报

1元体验原价99元的课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