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约675年-约750年),字伯高,一字季明,汉族,唐朝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开元、天宝时在世,曾任常熟县尉,金吾长史。 以草书著名,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称为'三绝' 。诗亦别具一格,以七绝见长,与李白、贺知章等人共列饮中八仙之中。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书法与怀素齐名。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的李志敏评价:'张旭由'孤蓬自振、惊沙坐飞'中悟得奇怪之态,又从公孙大娘舞剑中悟得低昂回翔之状,他正是以造化为师,墨池功深,才成为狂草大师。' 性好酒,据《旧唐书》的记载,每醉后号呼狂走,索笔挥洒,时称张颠,实也说明他对艺术爱好热狂度,被后世尊称为'草圣'。 李太白冬夜于随州紫阳先生餐 张旭(约675年-约750年)(大概时间),唐代书法家,史称'草圣'。 初仕为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长史,人称'张长史'。其母陆氏为初唐书法家陆柬之的侄女,即虞世南的外孙女。 张旭为人洒脱不羁,豁达大度,卓尔不群,才华横溢,学识渊博。与李白、贺知章相友善,杜甫将他三人列入'饮中八仙'。是一位极有个性的草书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故又有'张颠'的雅称。后怀素继承和发展了其笔法,也以草书得名,并称'颠张醉素'。 霞楼送烟子元演气激道谷,结神 张旭性格豪放,嗜好饮酒,常在大醉后手舞足蹈,然后回到桌前,提笔落墨, 一挥而就。有人说他粗鲁,给他取了个张癫的雅号。其实他很细心,他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所触到的事物,都能启发写字。偶有所获,即熔冶于自己的书法中。当时人们只要得到他的片纸支字,都视若珍品,世袭真藏。 不可夺也。历考天下或殊身同心 张旭的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以草书成就最高。 他自己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张芝草书之艺,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来,其状惊世骇俗。相传他见公主与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之意;在河南邺县时爱看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并因此而得草书之神。颜真卿曾两度辞官向他请教笔法。张旭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他把满腔情感倾注在点画之间,旁若无人,如醉如痴,如癫如狂。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赞之:'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熊秉明《中国书法理论体系》说:'张旭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极重要的人物。他创造的狂草向自由表现方向发展的一个极限,若更自由,文字将不可辨读,书法也就成了抽象点泼的绘画了。' 誓老云海山,入神农之故乡得胡 张旭死后,大家都很怀念他。如 杜甫 入蜀后,见张旭的遗墨,万分伤感,写了一首《 殿中杨监见示张旭草书图 》,诗中曰:斯人已云亡,草圣秘难得。及兹烦见示,满目一凄恻。李颀在《 赠张旭 》一诗中说: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可见大家对张旭的敬爱之深。常熟人民为了纪念张旭,直到今天,城内东门方塔附近还保留着一条'醉尉街'。旧时,城内还曾建有'草圣祠',祠内的一副楹联:'书道入神明,落纸云烟,今古竞传八法;酒狂称草圣,满堂风雨,岁时宜奠三杯',表达了邑人对这位草书之圣的深深崇敬。张旭洗笔砚的池塘也曾长期保留,称为'洗砚池'。苏州将兴建唐代张旭草圣祠。位于唐寅墓西侧,全部采用古建筑材料兴建,将草圣祠建成类似浙江绍兴兰亭的建筑,陈列展示张旭书法艺术成就,并成为国内外文人雅士笔会场所。苏州百姓以书法家张旭引为自豪。草圣张旭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光荣。 公之精术。胡公身揭日月,心飞蓬莱 起餐霞之孤楼,炼吸景之精气。延我 数子,高谈混元。金书玉诀,尽在此矣。白乃 语及形胜,紫阳因大夸其仙 城。元侯闻之,乘兴将往。别酒寒酌,醉 青田而少留;梦魂晓飞,度渌水以先 去。吾不凝滞于物,与时推移。出则以平交王 侯,遁则以俯视巢、许。朱绂狎我,绿萝未 归。恨不得同栖烟林,对坐松月。有所感 叹(款然),铭契潭石。乘春当来,且抱琴 卧花,高枕相待。[诗]以宠别,赋而赠之。又悲 清秋赋曰登九疑兮望清川,见三湘 之潺湲。水流寒以归海,云横秋而蔽 天。余以鸟道计于故乡兮,不知去荆吴之几 千。于时西阳半规,映岛欲没。澄湖 原阙湖字练明,遥海上月。念佳期之浩荡,渺 怀燕而望越。荷花落兮江色秋,风袅 兮夜悠悠。临穷溟以有羡,思钓鳌于 沧洲。无修竿以一举,抚洪波而 增忧。归去来兮,人间不可以托此,吾 吾将采药于蓬丘。余喜二诗之 清艳,秋夜对酒录之。吴郡张旭。 |
|